-
1 # 客家人小塗學長
-
2 # 聞雪文學
做學術非常辛苦嗎
我非常樂意回答《做學術非常辛苦嗎》?下面,我想從個人的切身經歷和感受談:
一,我做學術目標選擇的過程童年,就朦朧的模糊的懷有“長大後想當科學家"的夢想。
高中畢業(67屆)時,文化大革命中斷了考大學。68年在“擁軍熱"時參軍。5年的軍營生活,從未放棄“做學術"的追求,見縫插針,潛心學習。73年轉業北京工作開始,才真正踏入“做學術"的人生目標的起程。
一旦把做學術作為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之時,從此便開始了自己的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40年從未中斷的辛苦旅行。客觀的講,做學術是非常辛苦的。過去,做學術,是“手工作坊式"的研究、創作方式。
看資料:一要到書店買書;二要到資料室、圖書館,有較強參考價值的資料,在電腦、影印機之前,靠手抄、訂閱。三是為專業研究,要儲備自己的“彈藥庫"。除了工作之外的全部業餘時間,包括每天下班後的時間,所有的節暇日,甚至春節期間,也都用來搞學術研究,或為學術研究作準備。不僅自己的全部業餘時間,而且家人的節暇日也用於剪貼資料。
這樣的情況,不是一月半載,而是幾十載,能說做學術研究不辛苦嗎?二,我從做學術中津津樂道的享受著孤獨我有內向的性格,有目標的執著,有冷靜的思考,有哲理的求索,有思辯的思維,有孤獨的享受。這些個人的特質,恰好契合了做學術的心理和氣質要素。
我從做學術中飽嘗著孤獨的享受:1,做學術,使我成為獨立思考的實踐者。做學術,需要創造性思維,需要標新立異,需要獨立思考。如寫一篇優質論文:需要有新的觀點,新的材料,新的選題角度,新的證據,新的論證方式。原創性,離不開個人的獨立思考。
2,做學術,使自己成為自己的時間擁有者。做學術,從事著精神產品的特殊生產,和工廠中的流水線作業完全不同。
做學術,要出精神成果,必須保證個人有獨立的、充分的時間。我在做學術過程中,家中任何人不得侵佔我的時間,不得干擾我的思考。這些己經成了習慣和共識。
3,做學術,使我享受著成果的喜悅和獎勵的激勵。做學術,追求的是精神成果。所以,每當一篇論文在期刊和報紙上公開發表,尤其是在國家級核心期刊和國家級大報上公開發表,特別是我的處女作《國民經濟結構的分類方法》,於1984年發表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經濟研究》第4期發表時,心中萬分激動,快不可言。該文曾全文轉載在《人大報刊影印資料》。
三,我從做學術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出生在農村,家史祖輩農民,沒有家庭背景,沒有政治靠山,全憑自己的奮鬥(當然離不開組織的培養),在做學術中辛勤耕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透過40年的努力,尤其是在從北京市委黨校理論研究班畢業後,至2005年退休的20多年的辛勤耕耘,公開出版2本學術專著,合著7本;承擔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多項;在國家和省級報、刊發表論文200多篇。
這些學術成果的取得,體現了個人人生價值的精神載體。√
-
3 # 應元堂薛大夫
做學術是非常辛苦,但只要敬業,不分年齡,鑽進去,堅持不懈,取得成果,換來的是快樂。
所謂學術,是學業之研究,具有開拓創新的使命,但前進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有坎坷,有困難,有失敗和挫折,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很難取得成功。
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人類不斷地發明創造推動的,成就不能憑空而來,需要人們對事物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前赴後繼,才能獲得突破,故可謂,做學術非常辛苦。若是熱愛的專業,搞調查,做實驗,使命在身,不論成功與否,也是快樂的,也是有意義的。
做學術,不說年齡,四五十歲正當年,既有社會經歷,也有知識儲備,體力充沛,精力旺盛,是出成績見成果的最佳時期,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計報酬,不講條件,設定人生目標,一步一步的去實現。有些專案可能要為之奮發終生,若等到老年體衰時,困難會更多。
做學術很辛苦,辛苦又快樂著。
回覆列表
目前看,40歲甚至是50歲之前在科研一線是很正常的,而996很多時候是不夠的,但能堅持10年、20年、30年這麼久,絕大多數是出於對學術和科研的熱愛。因為高校老師很自由,你不搞科研,完全可以去開公司搞業務、講課培訓,選擇很多。很多一個月才去一兩次辦公室的老師就是這個樣。還有一些老師,年紀稍大,出了一點成績和攢了一些人脈之後,熱衷於串場子、到處跑。
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無可厚非。而在50歲還一直很辛苦的做學術搞科研帶學生的老師,大部分還是出於對自己專業和領域的熱愛吧。外人看來的辛苦並不一定是真的辛苦,他們可能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