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題金陵渡》賞析 張祜(約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縣)人。志氣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暢,屢遭挫折,故而縱情山水,遊玩酒肆。其詩聞名於世。《題金陵渡》即是借夜景寫客愁的千古名篇: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即鎮江。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鎮江人俗稱“小碼頭”。瓜洲,是長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揚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對。 “金陵津渡小山樓”,首句起筆輕靈妥帖,平白自然,“小山樓”既是詩人羈旅夜棲之所,又是詩人愁緒發端之地。次句“一宿行人自可愁”,直抒“行人”(詩人)一夜未眠之愁情,言情自然真切。“自可愁”三字平淡、自然不著痕跡地引人進入真正精彩的妙境:“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一團漆黑的夜江上,本無所見,而詩人卻在朦朧的西斜月光中,觀賞到潮落之景。一“斜”字,妙極,有景有時——將曉未曉的落潮之際;與上句“一宿”呼應,詩人一宿羈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躍然紙上。詩人用筆輕靈而細膩,在精工鏤刻中,又不顯斧鑿之痕地將此句與第二句自然地溝通,顯得那麼渾成無跡,神韻天成。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裡,在煙籠寒水的背景上,忽見遠處有幾點星火閃爍,顯得格外明亮,詩人不由脫口而出:“兩三星火是瓜州。”“兩三星火”,用筆清婉空靈,動人情處不須多,“兩三星火”已足矣。同時,這“兩三星火”也暗示出對岸瓜洲漁民或擺渡人或其他什麼人已開始起床點燈準備新的一天勞作的情形,與“潮落夜江斜月裡”所描述的將曉未曉的情景十分吻合。詩人運思縝密,觀察細緻,描寫逼真,啟人想像,耐人尋味。而末句之“瓜洲”渡,又與首句“金陵津渡”遙相呼應,首尾圓合,自然渾成。 張祜的這首客愁傑作,緊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燈火(漁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貫穿全篇,詩旨甚明,神韻悠遠。詩在藝術結構方面更是獨具匠心: 其一,簡約明快的視覺效果。身宿小樓旅舍,張祜注重視覺效果。居高臨遠,所見“星火”乃為遠景,故不能明辨是什麼燈光。對“夜江”、“潮落”、“斜月”和“兩三星火”的夜色景物描寫相對較為簡單,不善曲折,按時抒寫,這既是詩人所見真景之反映,又是詩人著意而為之。以景誘人,景融真情,動人心絃,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其二,以情融景的情景結構。絕句的結構方式基本上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或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寫景;前兩句抒情,後兩句敘事等模式組成的。張祜詩的結構方式是:情——景。以情融景,強調的是畫意美。以景結情,追求的是神韻美。令人回味無窮。 其三,疏密有致的佈景設定。張祜詩前疏後密。前二句僅寫詩人“一宿”之“愁”。後二句則一氣連寫落潮、夜江、斜月、星火、瓜洲等五種景象,透過鮮明的畫面,來隱約傳達出詩人一夜未眠之孤愁。詩的重心落在後二句上,寫出了詩人在特定環境濃郁的客愁,千載之下,不失其感人的藝術魅力。這是小詩的得意之處、精彩之筆、美之所在。 其四,虛沖平淡的飛白筆墨。張祜詩多用淡墨、虛筆,呈現出平淡輕靈的藝術風格。如“兩三星火”之描寫,絕不能坐實為《楓橋夜泊》中的“漁火”。這是因為,“漁火”乃是近處所見,辨析清楚,而“兩三星火”是遠景,看不清是何種燈光。這反倒增添了想像的餘地,別具朦朧美和空靈美。 總之,這首詩的境界,清美之至,寧靜之至。這首詩的結構,簡約之至,明快之至。
張祜《題金陵渡》賞析 張祜(約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縣)人。志氣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暢,屢遭挫折,故而縱情山水,遊玩酒肆。其詩聞名於世。《題金陵渡》即是借夜景寫客愁的千古名篇: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即鎮江。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鎮江人俗稱“小碼頭”。瓜洲,是長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揚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對。 “金陵津渡小山樓”,首句起筆輕靈妥帖,平白自然,“小山樓”既是詩人羈旅夜棲之所,又是詩人愁緒發端之地。次句“一宿行人自可愁”,直抒“行人”(詩人)一夜未眠之愁情,言情自然真切。“自可愁”三字平淡、自然不著痕跡地引人進入真正精彩的妙境:“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一團漆黑的夜江上,本無所見,而詩人卻在朦朧的西斜月光中,觀賞到潮落之景。一“斜”字,妙極,有景有時——將曉未曉的落潮之際;與上句“一宿”呼應,詩人一宿羈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躍然紙上。詩人用筆輕靈而細膩,在精工鏤刻中,又不顯斧鑿之痕地將此句與第二句自然地溝通,顯得那麼渾成無跡,神韻天成。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裡,在煙籠寒水的背景上,忽見遠處有幾點星火閃爍,顯得格外明亮,詩人不由脫口而出:“兩三星火是瓜州。”“兩三星火”,用筆清婉空靈,動人情處不須多,“兩三星火”已足矣。同時,這“兩三星火”也暗示出對岸瓜洲漁民或擺渡人或其他什麼人已開始起床點燈準備新的一天勞作的情形,與“潮落夜江斜月裡”所描述的將曉未曉的情景十分吻合。詩人運思縝密,觀察細緻,描寫逼真,啟人想像,耐人尋味。而末句之“瓜洲”渡,又與首句“金陵津渡”遙相呼應,首尾圓合,自然渾成。 張祜的這首客愁傑作,緊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燈火(漁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貫穿全篇,詩旨甚明,神韻悠遠。詩在藝術結構方面更是獨具匠心: 其一,簡約明快的視覺效果。身宿小樓旅舍,張祜注重視覺效果。居高臨遠,所見“星火”乃為遠景,故不能明辨是什麼燈光。對“夜江”、“潮落”、“斜月”和“兩三星火”的夜色景物描寫相對較為簡單,不善曲折,按時抒寫,這既是詩人所見真景之反映,又是詩人著意而為之。以景誘人,景融真情,動人心絃,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其二,以情融景的情景結構。絕句的結構方式基本上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或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寫景;前兩句抒情,後兩句敘事等模式組成的。張祜詩的結構方式是:情——景。以情融景,強調的是畫意美。以景結情,追求的是神韻美。令人回味無窮。 其三,疏密有致的佈景設定。張祜詩前疏後密。前二句僅寫詩人“一宿”之“愁”。後二句則一氣連寫落潮、夜江、斜月、星火、瓜洲等五種景象,透過鮮明的畫面,來隱約傳達出詩人一夜未眠之孤愁。詩的重心落在後二句上,寫出了詩人在特定環境濃郁的客愁,千載之下,不失其感人的藝術魅力。這是小詩的得意之處、精彩之筆、美之所在。 其四,虛沖平淡的飛白筆墨。張祜詩多用淡墨、虛筆,呈現出平淡輕靈的藝術風格。如“兩三星火”之描寫,絕不能坐實為《楓橋夜泊》中的“漁火”。這是因為,“漁火”乃是近處所見,辨析清楚,而“兩三星火”是遠景,看不清是何種燈光。這反倒增添了想像的餘地,別具朦朧美和空靈美。 總之,這首詩的境界,清美之至,寧靜之至。這首詩的結構,簡約之至,明快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