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認真楓葉3f

    長期的血壓高,血管病的壓力增大,容易造成動脈硬化,還容易出現高血壓心臟病,高血壓腎病,冠心病,腦梗塞,腦出血等疾病。高血壓的人必須進行生活幹預,戒菸戒酒,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時要藥物治療。

  • 2 # 瑞庚臺醫健康管理

    臺灣衛生福利部在6月16日時,公佈2019年的華人十大死因統計,高血壓依然佔據了第8名的成績,但第2名的心臟疾病,第4名的腦血管疾病、第9名的腎臟疾病,其實都跟高血壓很有關係,如果將這些數字加起來,事實上也超過第1名的癌症。

    而高血壓看起來只是血壓不正常而已,平常也不太有什麼症狀,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9年公佈的全球健康報告指出,高血壓居全球導致死亡的危險因子首位,之後依序是吸菸、肥胖、及缺乏運動,與高血壓相關的死亡佔總死亡的18%,而臺灣2019年因高血壓性疾病而直接死亡的人,也比2018年多了3.1%。

    高血壓是十大死因中大殺手!

    「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因為每個人對於高血壓的耐受度不同,所以有些人可能在血壓沒有很高的時候就有症狀,但有些人卻是到了180mmHg才有症狀。」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說。

    根據國民健康署 2013-2015 年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統計,臺灣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4.1%,約4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高血壓,估算下來,臺灣大約有300萬名高血壓的患者,只是很多人其實不清楚自己的血壓是不是超過標準值。

    一般來說,高血壓的判斷是血壓超過130/80mmHg,但其實正常的血壓值一定要低於120/80mmHg,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很多人會覺得年紀大了、血壓自然會飆高,事實上,在血管隨著年齡退化之後,血壓的確會有增加的情形,「但增加的血壓一樣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不能說是『正常』。」

    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也表示,老化的時候血管會變硬,讓血液受到的壓力比較高,血壓就會變高,所以為什麼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特別多,其實有很多是跟血壓相關,所以血壓還是要控制在一定標準。

    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且舒張壓<80mmHg高血壓前期:收縮壓 120-129mmHg 且 舒張壓 80 mmHg。高血壓:第 1 期:收縮壓 130-139 mmHg 或舒張壓 80-89 mmHg。第 2 期:收縮壓≧140mmHg 或舒張壓≧90 mmHg。

    用血壓指標來了解自己的血管年齡 血管隨著我們的年齡增加會慢慢的老化,而老化的指標通常是看「動脈硬化」的程度,動脈硬化程度高,血壓自然也會增加;身體獲得的血液變少,新陳代謝變慢,老化的速度也會變快。

    如果血壓超過120/80mmHg,表示血管年齡幾乎相等於超過50歲的人,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血壓超過130/80mmHg,表示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或是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等疾病,或是相等於60、70歲的人。血壓超過140/90mmHg,表示有一個以上的慢性疾病,或是相等於75歲以上的人。

    所以黃瑞仁建議,即使沒有任何症狀,最好也可以定期量血壓;如果血壓值正常,可以1年量一次就好,如果血壓已經開始不穩定,最好可以天天量、看血壓的變動或是波動。

    測量血壓的方法

    王宗道建議,因為血壓隨時都會變化,可以固定在早上起床時先測量2次,取得2次的平均值,在測量完一次血壓後,需要休息1分鐘再重新量血壓;睡前的時候再測量2次,取得2次的平均值,可以瞭解一整天的血壓狀況。

    而量血壓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心情平靜、環境安靜,同時要用裸露的手臂測量,會比較準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機白平衡怎麼調節,是不是根據光源判斷。比如燈光下用日光模式,室內暗用陰影模式!本人新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