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guuz3813

       壯志未酬身將死,筆蘸血淚話蒼涼   楊冰心 ──談杜甫的七律《登高》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過程,世稱“詩聖”。他一生坎坷困頓,飽經戰亂,卻始終懷忠君愛國、經時濟世之志,關心民眾疾苦,憂國憂民,即使是晚年百病纏身、窮愁潦倒之時蒼涼悲壯的詩作,也時時流露出他傷時憂國、壯志未酬的深切的嘆惋,七言律詩《登高》就是一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是杜甫56歲滯留夔州時所寫。當時他生活無靠,又身患瘧疾、肺病、糖尿病、風溼病,病痛不時發作,以至耳聾齒落、白髮劇增,又兼因病斷酒,心情愁苦至極,難以排遣,這年秋天他獨登高臺,百感交集,遂成此篇。  首聯、頷聯寫登高所見所聞。“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夔州在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的入峽口,這裡風大,山高水險,常有群猿長嘯。這叫聲“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大有“猿鳴三聲淚沾裳”之勢。詩人一開頭就抓住了夔州特定的環境景物,以“風急”、“天高”帶動全詩,以群猿在秋風獵獵天空高遠的環境中的悽婉的哀鳴,為全詩定下了悲涼的基調。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寫所見。只見水中小洲悽清冷落,只有白沙閃閃,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成群的歸鳥在風中飛翔迴旋,無所依傍,詩人用這兩句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精美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細緻描寫了六件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而每件景物的描寫均用一字,卻生動形象,用詞極為精煉傳神。  再看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此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氣氛。詩人放眼遠望,無邊無際的山林落葉,在秋風中紛紛落下,蕭蕭有聲;低頭俯瞰,奔流不息的江水,從渺遠的西方滾滾湧來。此聯描寫“山”、“水”,有形有聲。如果說首聯就象畫家的工筆細描,那麼頷聯即是詩人大筆寫意,二聯相互補充,把秋江深遠廣大的境界、瘳廓肅殺的景象、宏偉悲壯的氣魄表現得生動傳神。這色彩暗淡、淒涼動盪的自然景象,很容易使人想到安史之亂後外族入侵、軍閥混戰、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這落木蕭蕭江水東流的秋景,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生的短暫。這就無形地傳達出詩人傷時憂國、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  頸聯尾聯是作者抒情之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悲秋”是全詩之眼睛,蘊藏著極為沉痛之情。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由眼前秋景想到自己青年壯遊、中年求進、老年多病、孤獨、失落、一生為客卻事業難成的經歷,故生無限悲哀、“斷腸人在天涯”的情緒。而“百年多病獨登臺”,把詩人的悲秋情緒抒寫得更為沉痛抑鬱。人生將盡,生活無靠,被迫乘船漂流,百病纏身,無奈滯留夔州。此時詩人至交好友李白、高適、嚴武、鄭虔、蘇源明都相繼去世。“親朋無一字”,抱病獨登臺,面對肅殺瘳廓的秋景,詩人的悲哀和孤獨就象落葉和流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怎能不“獨愴然而泣下”!  此聯僅14個字,卻包含了多層意思,語言精煉,內容極其豐厚,向來被詩家讚譽不絕。詩人顛簸一生,奮鬥一生,嚐盡戰亂之苦、困頓之苦、被貶之苦、貧困之苦、多病之苦,他是在蘸著自己一生的血淚,抒寫自己老病孤獨的淒涼和壯志難酬的悲愴。  尾聯分承頸聯,把頸聯的內容補充得更為具體,感情更為深沉。因“萬里”、“常做客”,而倍嘗世事“艱難”,時時處處充盈於心胸的國“恨”家愁,使詩人“繁霜鬢”而貧困“潦倒”。再加上因病斷酒,詩人愁緒更難以排遣。本想用“登臺”望遠來釋解心中的塊壘,但面對如此秋江,又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真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前三聯寫得飛揚震動而又悲壯,到了尾聯卻是憂鬱愁苦無限悲涼了。  這首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處處表達了詩人老來“悲秋”的情懷,把一個封建社會懷才不遇的老知識分子的形象烙進讀者腦海。  杜甫非常重視詩歌的藝術性,“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遣詞必中律”,“律中鬼神驚”。他的詩歌藝術的造詣是很高的。這裡我們就從《登高》一詩的欣賞來看杜甫詩的藝術性。  1、杜詩現實主義風格表現在他如實地描寫社會現實,具有冷峻的客觀性。杜甫的詩作絕大部分都寓主觀於客觀描寫之中,藝術地再現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畫面,如《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這是眾多詩評家的共識,我認為即使象《登高》這樣的抒懷詩,也同樣體現了杜詩的這一特點,詩人不是把有限的篇幅全留給了長江瘳廓肅殺的秋色和自己一生飄泊老病孤獨的遭遇的描寫嗎?正是在對客觀存在描寫的過程中,詩人深沉而含蓄地表達了其蒼涼悲壯的感情,讀來讓人沉鬱而淚下。  而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從來不耐於如此描寫的。同樣是五十多歲時的抒懷詩,表達同樣的壯志難酬的悲憤,李白的《秋浦歌》卻用“白髮三千丈”的奇特的誇張,直抒胸臆。因此,杜甫對客觀存在的冷靜的解剖,是他現實主義風格的特點,也是區別於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根本點。  2、杜甫善於吸收諸家之長,融匯貫通,因此他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登高》在寫法上也是錯綜有變化的。詩中寫景有工筆細描,有大筆寫意。工筆,寫出六景物的形、聲、色、態;寫意,傳達出秋的神韻。有視覺形象描寫,寫所見;有聽覺形象摹擬,寫耳聞。有仰視:“無邊落木蕭蕭下”,有俯視:“不盡長江滾滾來”。抒情則有從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餘魂殘骨飄零,最後歸結為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運用這樣錯綜複雜的手法,便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真是出語驚人!  3、杜甫寫詩非常講究詩歌的形式,駕馭律詩這種高華典雅的詩歌形式,得心應手,尤其到了晚年,長期的生活磨鍊和創作經驗的積累,詩律更趨於精細,可以說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律詩是唐代成熟起來的一種詩體,格律要求極為嚴格: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七字;雙句必須押韻,且一韻到底;頷聯、頸聯必須兩兩對仗;各句用字平仄相間。《登高》採用的藝術形式是極為完美的。  ⑴ 首句入韻,一、二、四、六、八句皆押韻:  從首句開始,一、二、四、六、八句的押韻的字,依次是“哀”、“回”、“來”、“臺”、“杯”,都是中古蟹攝一等字,“哀、來、臺”是開口一等“口臺”韻字,其韻母今人擬為(ui),“回、杯”是合口一等“灰”韻,其韻母音值今人擬為(oi),“口臺,灰”韻只是開合口不同,所以它們在中古是押韻的。  ⑵ 八句詩的平仄聲調極有規則:  《登高》採用的是七律平仄格式中最正規的一種──首句入韻的仄起平收式。  風急天高猿嘯哀,仄仄平平仄仄平  渚清沙白鳥飛回。平平仄仄仄平平  無邊落木蕭蕭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仄仄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做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獨登臺。平平仄仄仄平平  艱難苦恨繁霜鬢,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濁酒杯。仄仄平平仄仄平  (加點表示可平可仄。)  無疑,誦讀這樣的詩句,我們都會感覺到節奏鮮明,鏗鏘和諧,悅耳動聽。  ⑶ 全詩八句皆對仗:  《登高》的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符合律詩的要求,首聯尾聯似信手寫來,用詞明白如話,無甚奇處,但仔細揣摩,卻更是對仗嚴整。如首聯“風急”對“渚清”,“天高”對“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這對仗是何等自然,又是何等傳神!真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被後人稱為“曠代之作”、“今古七言律詩之冠”那就是很自然的了。  詩人就是這樣,飽蘸一生的血淚,用如此完美的藝術形式和錯綜變化的藝術手法,把暮年孤獨、壯志難酬的泣血真情,表達得慷慨激越,悲壯蒼涼。讀著這些詩句,誰能不為詩人及詩人所處的時代感慨萬千,痛惜扼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公賽,國乒大黑馬孫聞痛失好局1-4不敵林昀儒,止步四強。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