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學生夏志禮

    美國的長期戰略所決定的。

    特朗普一上臺就要增加美華人的就業機會,要美國的企業迀回美國,要各國的企業家去美國投資建廠,當時華人中表現最積極的是郭臺銘。隨著中美對抗的不斷升級,中美貿易磨察的不斷惡化,美國更提出要中美脫勾,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發現很多東西都在中國生產,連口罩等醫療物質都滿足不了美國的需要,要從中國進口,日本的情況大至也如此,所以美日政府都要求企業遷回本土,甚至還有人提出遷回的費用全由政府買單,我認為企業家是以賺錢為目的,哪裡好賺錢就在哪裡設廠辦企業,美國日本國內的生產成本太高(主要是人力成本太高),產業鏈不如中國好,大部分企業是不想遷回本土的,到最後只是美國日本的一個美好的想法而已。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不可能脫勾。

  • 2 # 櫻桃番茄GO

    最近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呼籲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美國,並且建議美國政府給予100%的直接報銷,緊接著日本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中也包含了撥款2435億日元(大概就是157億人民幣)以幫助企業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撤出中國的問題,

    首先他們為什麼要撤出去呢?

    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美國失業人數統計圖

    2.各國對供應鏈安全的考慮,以這次疫情最緊缺的口罩為例,全世界絕大部分的產能都掌握在咱們國家手裡,雖然很多國家突然意識到了在本國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的重要性。

    3.隨著咱們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除了在人力上的成本增加了以外,土地和廠房的成本也在不斷的升高,過去為了吸引外資,政府在土地、稅收、貸款上都有比較豐厚的待遇,而現在的政策會根據一些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作為企業方來說就更傾向於往政策更加好的地區考慮。

    那麼既然要回流了,擺在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回本國還是去他國?

    我們以美國來講,如果他們要回本國的話,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普通製造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根據美國BLS(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統計,2018年全美的在職工作人員有1.3億人平均工資是43,460美金,摺合到每個月的話大概是2萬塊錢左右,而華人平均每月的薪資大概是5000塊錢左右,所以僅僅是勞動力成本這一塊,美國就是中國的4倍,而到了這個時候,你要麼只有壓縮利潤,要麼只能漲價,而漲價帶來的肯定是銷量的下滑。

    那如果不搬回美國,而是去一些人力資源成本相對比較低的國家呢,現在很多人舉例子服裝加工搬到東南亞,就是因為一來服裝牽扯的產業鏈零件數量和人才需求量相對比較少,加工也相對簡單,主要靠的就是縫紉機和工人。

    另一個原因是東南亞離中國大陸比較近,很多零件可以直接從中國大陸運過去,但是如果要在當地建立一條供應鏈體系,除了人才還需要一個龐大的工業體系,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要製造一個拉鍊,那背後就需要金屬冶煉,金屬加工,機械加工,化工工業等等一系列的工廠,而這樣的工業體系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善的,但是中國有聯合國工業門類裡最全的體系,有的人可能會說原材料不夠可以進口啊,但是你可能忽略了進口的時間週期和進口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費用比如說關稅運輸費等等。

    另外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交通物流倉儲等基礎設施並不完善,如果沒有比較健全的配套設施,就算人力成本再低,也沒有辦法很快的把產品送到顧客的手裡。

    港口

    那麼即便就是這樣,還是要搬回去行不行呢?當然行,來去自由,但是不得不說的是產品的生產目的就是為了銷售,而今天的中國不僅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擁有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有多少企業又會願意放棄這麼大的市場呢。

    所以站在企業的角度

    如果是服裝這一類中低端製造業是會有往東南亞轉移的意願的,但是經過這次疫情以後,相信很多企業也都會有所對比,比如說這次疫情結束以後,他們能不能和我們國家一樣有這麼快的復工復產效率呢?

    另外如果是跨國製造設計這一類技術含量要求比較高的行業,在短期內更是不會有大規模的迴流現象,之前我們也提到過,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力一定是集中在科技領域的,而咱們國家無論是雲服務還是在數字基建上,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對於體系比較成熟的大型跨國企業來講,這是很有吸引力的。

    數字基建

    最後疫情當前對企業來講,無論是擴張還是迴流都比不上自己的現金流,所以無論是美國經濟顧問的建議還是日本的刺激計劃,短期來說對企業的吸引力都是有限的。

    美日這步棋走的太狠了!

    美日企業離華的背景

    白宮經濟學家庫德洛9日呼籲所有的在華美國企業遷回美國本土,並由美國當局直接給與100%的補貼,包括廠房、裝置、基建、裝修等。而就在庫德洛發出“呼籲”之後的一個小時,日本政府即宣佈了一條決定,即日起日本政府將會向在華企業補貼142億人民幣以幫助在華企業遷回日本本土,另外補貼約合15億人民幣補貼在華日企遷往東南亞、南亞等地區。

    美日宣佈的訊息只有一小時之隔,我們有理由相信兩個肯定就某些問題達成了一致,而且日本這麼快就出臺了補貼金額,可見其“預謀”不是一天兩天了。

    美日決定將在華企業遷回本土的用意是什麼?

    原因一:配合特朗普“製造業迴歸”理念。

    其實自特朗普上臺之後就宣佈了“製造業迴歸”的經濟結構調整理念,之前與各國進行所謂的“貿易戰”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直接體現。美國經濟過度依賴消費造成製造業“空心化”不是美國想要的,美國愈發意識到製造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因此回遷外資企業是對“製造業迴歸”理念最根本的配合。

    原因二:中國低成本的人工成本紅利已不再。

    眾所周知,中國起初之所以能吸引來大批的外資企業來華建廠靠的就是中國低成本的勞動力,而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日益發展,所謂“廉價勞動力”的紅利已經不再,而東亞東南亞像越南、印度這些國家反而人工成本更低一些。所以日本轉移在華企業到東亞東南亞顯然有資本逐利的原因。

    原因三:疫情下的低迷的經濟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

    疫情給每個國家的經濟都蒙上了一層陰影,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尤具代表性。美國前一段時間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突破了歷史記錄,而日本受疫情的影響不得不推遲了本年夏天在東京舉行的奧運會,更是給日本疲軟的經濟“雪上加霜”,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低迷的經濟將持續多久還是未知數,所以遷回企業有利於給國民提供更多的就業率,以提振疫情下萎靡的經濟。

    開啟UC瀏覽器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

    原因四:疫情下的“深度思考”。

    本次疫情下,包括口罩、呼吸機都成為各國的“硬通貨”,國際上屢屢出現跨國“攔截”醫療物資的現象,各國對抗疫醫療物資“望眼欲穿”卻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試想一下,這僅僅是和平年代的一次傳染病“小考”,假設戰爭爆發,這種戰略儲備物資的生產廠在國外,哪個國家能放心?

    原因五:試圖將中國發展“脫鉤美日”。

    這也是此次事件的終極、最深層次的原因,美日的做法無疑是在限制中國發展,不給經濟全球化下的中國發展以機會,試圖將發展紅利從中國手裡徹底剝奪,最大限度的限制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建設。

    本次事件也必須給中國提一個醒,當下中國的發展不能過度的依賴外企和外資,這些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最重要的拉動經濟的方式是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只有對外資和外企減少依賴才能在他們突然離場後不至於出現“經濟真空”。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重複性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