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外部環境分類
1.政治環境是指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國內外政治形勢的發展狀況。
2.社會環境是指人口、居民的收入或購買力,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等。
3.技術環境指與本行業有關的科學技術的水平和發展趨勢。
4.經濟環境包括宏觀經濟形勢、世界經濟形勢、行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及企業的直接
市場等。其中,企業的直接市場是與企業關係最密切、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具體包括銷售市場、供應市場、資金市場、勞務市場等。
從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是否直接來區分又可分為一般環境和具體環境兩大類。一般環境是指能影響某一特定社會中一切企業的宏觀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比較間接。具體環境是指能更直接地影響某個企業的微觀環境。
企業戰略形成並不是一個連續不斷進行的經常性活動過程,通常出現的是穩定一段時期、變動一段時期的這樣一個間斷進行的非經常性活動過程。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戰略一經形成往往就處於相對穩定狀況之中,除非企業執行出現異常情況,否則總傾向於沿著設定的方向繼續前進。這意味著過去經營的成功往往會成為今天經營的陷阱,目前經營的成功又常常會為未來的失敗埋下種子,由於環境的不斷變化,戰略上的以不變應萬變會使企業喪失反應的靈敏性。所以,促使企業進行戰略重新評審並開始戰略形成過程的,往往是由於出現了不斷惡化的企業狀況。
根據外部環境因素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的方式和程度,一般可將企業外部環境分為三大類:
(一)一般宏觀環境;
(二)行業環境;
(三)經營環境與競爭優勢環境;
三大類環境彼此關聯、相互影響,具有複雜性、動態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徵。
企業微博環境
1、宏觀環境分析
一般認為企業的宏觀環境因素有五類,即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以及技術環境。
政治和法律環境,是指那些制約和影響企業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統,以及其執行狀態。政治環境包括國家的政治制度、權力機構、頒佈的方針政策、政治團體和政治形勢等因素。法律環境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法令以及國家的執法機構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
經濟環境,是指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國家的經濟政策,包括社會經濟結構、經濟體制、發展狀況、宏觀經濟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經濟環境的指標有國內生產總值、就業水平、物價水平、消費支出分配規模、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利率、通貨供應量、政府支出、匯率等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等。經濟環境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更為直接具體。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社會結構、社會風俗和習慣、信仰和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人口規模與地理分佈等因素的形成和變動。自然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礦產、能源、水源、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方面的發展變化。這些因素關係到企業確定投資方向、產品改進與革新等重大經營決策問題。技術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環境中的科技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集合,包括國家科技體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等。技術環境影響到企業能否及時調整戰略決策,以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2、微觀環境分析
企業的微觀環境主要包括產業環境和市場環境兩個方面。產品生命週期、產業五種競爭力、產業內的戰略群體、成功關鍵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觀環境分析的重要內容。市場需求與競爭的經濟學分析能夠深化對微觀環境的理解與認識。以下對產業的生命週期、產業結構分析、市場結構與競爭、市場需求狀況、產業內的戰略群體和成功關鍵因素分析進行簡要介紹。
(1)產業的生命週期。在一個產業中,企業的經營狀況取決於其所在產業的整體發展狀況以及該企業在產業中所處的競爭地位。分析產業發展狀況的常用方法是認識產業所處的生命週期的階段。產業的生命週期階段可以用產品的週期階段來表示,分為開發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只有瞭解產業目前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才能決定企業在某一產業中應採取進入、維持或撤退,才能進行正確的新的投資決策,才能對企業在多個產業領域的業務進行合理組合,提高整體盈利水平。
(2)產業結構分析。根據波特教授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提出的產業結構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種競爭力分析,可以從潛在進入者、替代品、購買者、供應者與現有競爭者間的抗衡來分析產業競爭的強度以及產業利潤率。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威脅在於減少了市場集中,激發了現有企業間的競爭,並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場份額。替代品作為新技術與社會新需求的產物,對現有產業的“替代”威脅的嚴重性十分明顯,但幾種替代品長期共存的情況也很常見,替代品之間的競爭規律仍然是價值高的產品獲得競爭優勢。購買者、供應者討價還價的能力取決於各自的實力,比如賣(買)方的集中程度、產品差異化程度與資產專用性程度、縱向一體化程度以及資訊掌握程度等。產業內現有企業的競爭,即一個產業內的企業為市場佔有率而進行的競爭,通常表現為價格競爭、廣告戰、新產品引進以及增進對消費者的服務等方式。
(3)市場結構與競爭。經濟學中對市場結構的四種分類: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有助於對市場競爭者的性質加以正確的估計。嚴格定義的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但這一市場中激烈的價格競爭使價格趨向於邊際成本的描述在許多消費品市場中卻屢見不鮮。壟斷競爭市場中,產品的差異性為企業建立了固定客戶,並且允許企業對這些固定客戶享有價格超過邊際成本的一些市場權力。寡頭壟斷市場中,企業的決策要依賴於其他企業的選擇,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條件下的決策均衡問題日益受到廣泛重視。完全壟斷市場上,壟斷廠商控制操縱價格和產量的行為因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受到了反壟斷政策的制約,但企業透過創新來取得壟斷力量和實現高額利潤的努力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從長期看對壟斷的限制對消費者是不利的,因為它限制了競爭。
(4)市場需求狀況。可以從市場需求的決定因素和需求價格彈性兩個角度分析市場需求。人口、購買力和購買慾望決定著市場需求的規模,其中生產企業可以把握的因素是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而產品價格、差異化程度、促銷手段、消費者偏好等影響著購買慾望。影響產品需求價格彈性的主要因素有產品的可替代程度、產品對消費者的重要程度、購買者在該產品上支出在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購買者轉換到替代品的轉換成本、購買者對商品的認知程度以及對產品互補品的使用狀況等。
(5)產業內的戰略群體。確定產業內所有主要競爭對手戰略諸方面的特徵是產業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戰略群體是指某一個產業中在某一戰略方面採用相同或相似戰略的各企業組成的集團。戰略群體分析有助於企業瞭解自己的相對戰略地位和企業戰略變化可能產生的競爭性影響,使企業更好地瞭解戰略群體間的競爭狀況、發現競爭者,瞭解各戰略群體之間的“移動障礙”,瞭解戰略群體內企業競爭的主要著眼點,預測市場變化和發現戰略機會等。
(6)成功關鍵因素。作為企業在特定市場獲得盈利必須擁有的技能和資產,成功關鍵因素可能是一種價格優勢、一種資本結構或消費組合、或一種縱向一體化的行業結構。不同產業的成功關鍵因素存在很大差異,同時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的演變,成功關鍵因素也會發生變化,即使是同一產業中的各個企業,也可能對該產業成功關鍵因素有不同的側重。
企業外部環境分類
1.政治環境是指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國內外政治形勢的發展狀況。
2.社會環境是指人口、居民的收入或購買力,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等。
3.技術環境指與本行業有關的科學技術的水平和發展趨勢。
4.經濟環境包括宏觀經濟形勢、世界經濟形勢、行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及企業的直接
市場等。其中,企業的直接市場是與企業關係最密切、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具體包括銷售市場、供應市場、資金市場、勞務市場等。
從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是否直接來區分又可分為一般環境和具體環境兩大類。一般環境是指能影響某一特定社會中一切企業的宏觀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比較間接。具體環境是指能更直接地影響某個企業的微觀環境。
企業戰略形成並不是一個連續不斷進行的經常性活動過程,通常出現的是穩定一段時期、變動一段時期的這樣一個間斷進行的非經常性活動過程。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戰略一經形成往往就處於相對穩定狀況之中,除非企業執行出現異常情況,否則總傾向於沿著設定的方向繼續前進。這意味著過去經營的成功往往會成為今天經營的陷阱,目前經營的成功又常常會為未來的失敗埋下種子,由於環境的不斷變化,戰略上的以不變應萬變會使企業喪失反應的靈敏性。所以,促使企業進行戰略重新評審並開始戰略形成過程的,往往是由於出現了不斷惡化的企業狀況。
根據外部環境因素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的方式和程度,一般可將企業外部環境分為三大類:
(一)一般宏觀環境;
(二)行業環境;
(三)經營環境與競爭優勢環境;
三大類環境彼此關聯、相互影響,具有複雜性、動態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徵。
企業微博環境
1、宏觀環境分析
一般認為企業的宏觀環境因素有五類,即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以及技術環境。
政治和法律環境,是指那些制約和影響企業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統,以及其執行狀態。政治環境包括國家的政治制度、權力機構、頒佈的方針政策、政治團體和政治形勢等因素。法律環境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法令以及國家的執法機構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
經濟環境,是指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國家的經濟政策,包括社會經濟結構、經濟體制、發展狀況、宏觀經濟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經濟環境的指標有國內生產總值、就業水平、物價水平、消費支出分配規模、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利率、通貨供應量、政府支出、匯率等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等。經濟環境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更為直接具體。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社會結構、社會風俗和習慣、信仰和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人口規模與地理分佈等因素的形成和變動。自然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礦產、能源、水源、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方面的發展變化。這些因素關係到企業確定投資方向、產品改進與革新等重大經營決策問題。技術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環境中的科技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集合,包括國家科技體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等。技術環境影響到企業能否及時調整戰略決策,以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2、微觀環境分析
企業的微觀環境主要包括產業環境和市場環境兩個方面。產品生命週期、產業五種競爭力、產業內的戰略群體、成功關鍵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觀環境分析的重要內容。市場需求與競爭的經濟學分析能夠深化對微觀環境的理解與認識。以下對產業的生命週期、產業結構分析、市場結構與競爭、市場需求狀況、產業內的戰略群體和成功關鍵因素分析進行簡要介紹。
(1)產業的生命週期。在一個產業中,企業的經營狀況取決於其所在產業的整體發展狀況以及該企業在產業中所處的競爭地位。分析產業發展狀況的常用方法是認識產業所處的生命週期的階段。產業的生命週期階段可以用產品的週期階段來表示,分為開發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只有瞭解產業目前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才能決定企業在某一產業中應採取進入、維持或撤退,才能進行正確的新的投資決策,才能對企業在多個產業領域的業務進行合理組合,提高整體盈利水平。
(2)產業結構分析。根據波特教授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提出的產業結構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種競爭力分析,可以從潛在進入者、替代品、購買者、供應者與現有競爭者間的抗衡來分析產業競爭的強度以及產業利潤率。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威脅在於減少了市場集中,激發了現有企業間的競爭,並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場份額。替代品作為新技術與社會新需求的產物,對現有產業的“替代”威脅的嚴重性十分明顯,但幾種替代品長期共存的情況也很常見,替代品之間的競爭規律仍然是價值高的產品獲得競爭優勢。購買者、供應者討價還價的能力取決於各自的實力,比如賣(買)方的集中程度、產品差異化程度與資產專用性程度、縱向一體化程度以及資訊掌握程度等。產業內現有企業的競爭,即一個產業內的企業為市場佔有率而進行的競爭,通常表現為價格競爭、廣告戰、新產品引進以及增進對消費者的服務等方式。
(3)市場結構與競爭。經濟學中對市場結構的四種分類: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有助於對市場競爭者的性質加以正確的估計。嚴格定義的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但這一市場中激烈的價格競爭使價格趨向於邊際成本的描述在許多消費品市場中卻屢見不鮮。壟斷競爭市場中,產品的差異性為企業建立了固定客戶,並且允許企業對這些固定客戶享有價格超過邊際成本的一些市場權力。寡頭壟斷市場中,企業的決策要依賴於其他企業的選擇,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條件下的決策均衡問題日益受到廣泛重視。完全壟斷市場上,壟斷廠商控制操縱價格和產量的行為因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受到了反壟斷政策的制約,但企業透過創新來取得壟斷力量和實現高額利潤的努力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從長期看對壟斷的限制對消費者是不利的,因為它限制了競爭。
(4)市場需求狀況。可以從市場需求的決定因素和需求價格彈性兩個角度分析市場需求。人口、購買力和購買慾望決定著市場需求的規模,其中生產企業可以把握的因素是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而產品價格、差異化程度、促銷手段、消費者偏好等影響著購買慾望。影響產品需求價格彈性的主要因素有產品的可替代程度、產品對消費者的重要程度、購買者在該產品上支出在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購買者轉換到替代品的轉換成本、購買者對商品的認知程度以及對產品互補品的使用狀況等。
(5)產業內的戰略群體。確定產業內所有主要競爭對手戰略諸方面的特徵是產業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戰略群體是指某一個產業中在某一戰略方面採用相同或相似戰略的各企業組成的集團。戰略群體分析有助於企業瞭解自己的相對戰略地位和企業戰略變化可能產生的競爭性影響,使企業更好地瞭解戰略群體間的競爭狀況、發現競爭者,瞭解各戰略群體之間的“移動障礙”,瞭解戰略群體內企業競爭的主要著眼點,預測市場變化和發現戰略機會等。
(6)成功關鍵因素。作為企業在特定市場獲得盈利必須擁有的技能和資產,成功關鍵因素可能是一種價格優勢、一種資本結構或消費組合、或一種縱向一體化的行業結構。不同產業的成功關鍵因素存在很大差異,同時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的演變,成功關鍵因素也會發生變化,即使是同一產業中的各個企業,也可能對該產業成功關鍵因素有不同的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