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寓動,書法寓靜。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楊再春既是國家三級跳遠運動健將,又是全國著名書法家。這一動一靜在他身上何以得到如此完美的融合?楊再春對我淡淡一笑說:“這是緣份”。2002年7月中旬,“楊再春返鄉書法彙報展”在唐山結束後,他去遼陽開會。我們一路同行,聽他講述其許多鮮為人知的有關“緣分”的故事。 鋒芒初露,黑小夥一躍拔頭籌 楊再春1943年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楊再春6歲開始描紅模子,一本顏真卿《多寶塔》始終陪伴他念完初中。 兒童的天性就是貪玩好動。在開灤西門小學,他下課就往操場上跑,翻斤斗,打把式,踢足球。為了看住頑皮的兒子,1956年,當淑德女中第一年招收男生時,父親就為他報了名。上了中學,他如魚得水,參加了學校田徑運動隊,每年寒暑假都要集中起來訓練。到了初三,楊再春已經長成五大三粗的小夥子了,渾身曬得黧黑。市裡開運動會,他猛然一躍,竟跳出5.6米,得了個跳遠冠軍。不久,在張家口召開的河北省青少年運動會上,他又為市裡奪下一塊跳遠金牌。教練很高興,帶著運動員順道逛北京。第一次走出家門的楊再春被吸引住了。莊嚴的天安門、寬闊的廣場、美麗的北海公園令他目不暇接。於是他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來北京上學。 父親常年犯哮喘病,楊再春從小為父親捶背、捏腳,還學會了打針。老人多麼希望他當醫生,將來為自己解除病痛呀。為此,初中畢業時,父親執意要他報考醫學專科學校。這時的楊再春,心早飛了,唐山哪裡還拴得住他。他裝著招生簡章,揹著父親報考了北京體育學院預科,光著腳參加體育加試,竟然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父親知道後,狠狠地揍了他一頓。理由是:搞體育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出息。 書壇求藝,兩恩師再度指迷津 楊再春15歲進北京體育學院預科,緊張的學習、訓練之餘,仍堅持每天練字。但真正意義上的書法訓練,則是半年以後的事了。 “第一個寒假,不少同學結伴回家。有北大的、清華的,在火車上有說有笑,可我怎麼也樂不起來。本來搞體育的就被人看不起,我還是個‘預科’,心裡不是滋味,到廁所裡偷偷摘下校徽放進衣袋。但我轉念一想,別人可以瞧不起搞體育的,但我不能自卑。一種自尊、自信、自強的潛意識在我心裡萌生:練好書法,讓北大、清華的同學看一看,搞體育的也可以寫得一手好字!” 楊再春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每個月兩元錢助學金,先買牙膏肥皂,剩下一元錢每兩週進一次城,去故宮博物院繪畫館臨習歷代碑帖。一次臨帖,不小心把墨水瓶碰倒,墨汁灑了一地。工作人員批評他,他忙用廢紙擦拭,但怎麼也擦不乾淨,急得出了一身汗。這時一位老者走過來和藹地說:“我每個禮拜天都碰到這個小夥子來臨帖,讓他找拖把拖一拖,不要再責備他了,他不是故意的。”被解了圍的楊再春,邊拖地邊端詳老人,大著膽子問老者貴姓。老人告訴他叫黃高漢。楊再春眼睛一亮,興奮地說:“黃老,早就聽說過您的名字,您可以教我寫隸書和魏碑嗎?”老人說:“青年人想學書法,是好事呀”。後來,黃老又把楊再春引薦給著名書法家,當時任中國書法研究社社長的鄭誦先先生。不久便發生了一件令他受益終生的事情。 “一次,兩位老師批閱我臨的楷書。鄭誦老突然問:‘你這字怎麼倒著寫呀?’我不解其意。他又補充說:‘我問你為什麼從後邊往前寫?’我還是沒聽明白。這次又是黃老為我解了圍。他說:‘小楊呀,你說漢字是怎麼演變過來的?’我趕忙從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魏碑、行草書,一直說到唐楷。‘這就對了,你怎麼能從楷書開始練呀!’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忙說:‘那我就從甲骨文練吧。’這時,鄭誦老耐心地說:‘不必,甲骨文講究的是刀法,篆書又很難識別,你還是從漢隸、魏碑入手吧。’此後,我的書法學習才步入正軌。” 在黃高漢、鄭誦先兩位老師的點撥和指教下,楊再春撲下身子臨習漢魏碑帖。經過10年的刻苦磨礪,掌握了各種名碑名帖的筆法和結構,這對他以後書法風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熟悉楊再春書法的朋友都知道,他後來的行草書、楷書不時揉進漢隸魏碑的筆意,完全得益於黃、鄭二老的教誨和這個時期的書法實踐。每次談及此事,楊再春總是充滿了崇敬的感情,他至今仍珍藏著兩位老人批改過的作業。 勤耕不輟,苦磨礪真功洩筆端 大運動量的訓練,一天摸爬滾打下來,晚上上床都困難,他沒有怨言。當時跳高還沒有海綿墊,1.8米的壯漢從近兩米高處摔到沙坑裡,胳膊腿生疼,他二話不說。血水和著汗水,錘鍊了他的意志,也鑄就了他運動生涯的輝煌。當時學校7.36米的跳遠紀錄是他創造的,三級跳遠15.20米的成績使他榮獲了運動健將的稱號。 緊張訓練的同時,楊再春對書法的研習,也正“走火入魔”。他篤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遇有好帖好字便心追手摹,邊讀邊記。發現報刊上發表書法作品,或是好的聯語、格言、警句,便剪下來貼到本子上,幾年下來竟積累了幾十本。買不起宣紙,他便毛筆蘸清水在桌子上練,久而久之,油漆被抹掉一大片。晚上躺在床上,他琢磨字的用筆和結體,讓白天練的字在腦海裡浮現出來,以增強記憶。對書法的執著追求,又驅使他抓緊時間從多方面充實自己的學養。他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廣泛閱讀《紅樓夢》、《水滸》、《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學名著,《中國通史》他曾通讀多遍。他還參加了校文工團活報劇演出隊,擔任書畫社副社長,有時也寫詩歌,搞文學創作。充實、緊張的大學生活,豐厚了他的文化積澱。進入20世紀70年代,楊再春又刻苦研習王羲之、王獻之行草書,間習黃庭堅、米芾、董其昌諸家法帖。80年代後期,他的書法藝術日臻成熟,逐漸形成自己的面目。 楊再春的書法以行草書取勝,草隸篆兼備。他在注重中鋒用筆的同時兼施側鋒,從而使筆法更加豐富,點畫更加妍美。他的書作章法佈局合理,聚散輕重適宜,線條粗者不臃,細者不弱,豐滿潤澤,變化無窮,精神氣韻洋溢於字裡行間。看他作書,猶如觀賞體操表演,提捺得心應手,轉折嫻熟自然,筆走龍蛇,一氣呵成。國內外一些著名書法家稱他的書作“凝重中有飛動,莊嚴中寓活潑”,“重筆如山石墜地,輕筆如燕子點水”。 醉心普及,揚國粹廣結翰墨緣 楊再春在多年的書法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說:“第一,學書要有老師指導,這是入門的捷徑。中國書法講究師承,練習、創作要有法度,不能自撰,否則就要走彎路。第二,要持之以恆。一些朋友看我的展覽驚羨不已。當年和我同時學書法的,許多人後來離開了書壇,但我堅持下來了。堅持就勝利。三是要有悟性,學貴有悟。比如臨習王羲之的《蘭亭序》,拿到字帖,不必展卷即臨。你可先通讀一遍,有個概略的認識。然後通臨,分段分行臨,仔細琢磨字的用筆和結體。臨習一段時間後,再跳出字帖,認真體悟通篇書法的神韻。這樣從形質到神采,從神采到形質,反覆讀,反覆臨,直到帖上的字‘印’到腦子裡,筆意自然流落於毫端。” 改革開放以來,他以極大的熱情奔波於大專院校、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又擔任了中央電視臺書法講座主講教師。他還不辭辛苦地為素不相識的青少年學生、邊防戰士、殘疾朋友覆信,鼓勵他們立志成才。 為了滿足書法界和廣大書法愛好者的要求,1985年,他總結多年研究成果,出版發行了《行草章法》,後再版十幾次,發行量達300多萬冊。隨後他又陸續出版了《楊再春書法集》、《字的結構與章法》、《中國書法工具手冊》等37部專著,喚起許多人對書法藝術的熱情。在書法界,楊再春為書法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並廣為傳頒。 楊再春—書苑體壇不解緣 作者劉士裕
體育寓動,書法寓靜。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楊再春既是國家三級跳遠運動健將,又是全國著名書法家。這一動一靜在他身上何以得到如此完美的融合?楊再春對我淡淡一笑說:“這是緣份”。2002年7月中旬,“楊再春返鄉書法彙報展”在唐山結束後,他去遼陽開會。我們一路同行,聽他講述其許多鮮為人知的有關“緣分”的故事。 鋒芒初露,黑小夥一躍拔頭籌 楊再春1943年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楊再春6歲開始描紅模子,一本顏真卿《多寶塔》始終陪伴他念完初中。 兒童的天性就是貪玩好動。在開灤西門小學,他下課就往操場上跑,翻斤斗,打把式,踢足球。為了看住頑皮的兒子,1956年,當淑德女中第一年招收男生時,父親就為他報了名。上了中學,他如魚得水,參加了學校田徑運動隊,每年寒暑假都要集中起來訓練。到了初三,楊再春已經長成五大三粗的小夥子了,渾身曬得黧黑。市裡開運動會,他猛然一躍,竟跳出5.6米,得了個跳遠冠軍。不久,在張家口召開的河北省青少年運動會上,他又為市裡奪下一塊跳遠金牌。教練很高興,帶著運動員順道逛北京。第一次走出家門的楊再春被吸引住了。莊嚴的天安門、寬闊的廣場、美麗的北海公園令他目不暇接。於是他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來北京上學。 父親常年犯哮喘病,楊再春從小為父親捶背、捏腳,還學會了打針。老人多麼希望他當醫生,將來為自己解除病痛呀。為此,初中畢業時,父親執意要他報考醫學專科學校。這時的楊再春,心早飛了,唐山哪裡還拴得住他。他裝著招生簡章,揹著父親報考了北京體育學院預科,光著腳參加體育加試,竟然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父親知道後,狠狠地揍了他一頓。理由是:搞體育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出息。 書壇求藝,兩恩師再度指迷津 楊再春15歲進北京體育學院預科,緊張的學習、訓練之餘,仍堅持每天練字。但真正意義上的書法訓練,則是半年以後的事了。 “第一個寒假,不少同學結伴回家。有北大的、清華的,在火車上有說有笑,可我怎麼也樂不起來。本來搞體育的就被人看不起,我還是個‘預科’,心裡不是滋味,到廁所裡偷偷摘下校徽放進衣袋。但我轉念一想,別人可以瞧不起搞體育的,但我不能自卑。一種自尊、自信、自強的潛意識在我心裡萌生:練好書法,讓北大、清華的同學看一看,搞體育的也可以寫得一手好字!” 楊再春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每個月兩元錢助學金,先買牙膏肥皂,剩下一元錢每兩週進一次城,去故宮博物院繪畫館臨習歷代碑帖。一次臨帖,不小心把墨水瓶碰倒,墨汁灑了一地。工作人員批評他,他忙用廢紙擦拭,但怎麼也擦不乾淨,急得出了一身汗。這時一位老者走過來和藹地說:“我每個禮拜天都碰到這個小夥子來臨帖,讓他找拖把拖一拖,不要再責備他了,他不是故意的。”被解了圍的楊再春,邊拖地邊端詳老人,大著膽子問老者貴姓。老人告訴他叫黃高漢。楊再春眼睛一亮,興奮地說:“黃老,早就聽說過您的名字,您可以教我寫隸書和魏碑嗎?”老人說:“青年人想學書法,是好事呀”。後來,黃老又把楊再春引薦給著名書法家,當時任中國書法研究社社長的鄭誦先先生。不久便發生了一件令他受益終生的事情。 “一次,兩位老師批閱我臨的楷書。鄭誦老突然問:‘你這字怎麼倒著寫呀?’我不解其意。他又補充說:‘我問你為什麼從後邊往前寫?’我還是沒聽明白。這次又是黃老為我解了圍。他說:‘小楊呀,你說漢字是怎麼演變過來的?’我趕忙從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魏碑、行草書,一直說到唐楷。‘這就對了,你怎麼能從楷書開始練呀!’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忙說:‘那我就從甲骨文練吧。’這時,鄭誦老耐心地說:‘不必,甲骨文講究的是刀法,篆書又很難識別,你還是從漢隸、魏碑入手吧。’此後,我的書法學習才步入正軌。” 在黃高漢、鄭誦先兩位老師的點撥和指教下,楊再春撲下身子臨習漢魏碑帖。經過10年的刻苦磨礪,掌握了各種名碑名帖的筆法和結構,這對他以後書法風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熟悉楊再春書法的朋友都知道,他後來的行草書、楷書不時揉進漢隸魏碑的筆意,完全得益於黃、鄭二老的教誨和這個時期的書法實踐。每次談及此事,楊再春總是充滿了崇敬的感情,他至今仍珍藏著兩位老人批改過的作業。 勤耕不輟,苦磨礪真功洩筆端 大運動量的訓練,一天摸爬滾打下來,晚上上床都困難,他沒有怨言。當時跳高還沒有海綿墊,1.8米的壯漢從近兩米高處摔到沙坑裡,胳膊腿生疼,他二話不說。血水和著汗水,錘鍊了他的意志,也鑄就了他運動生涯的輝煌。當時學校7.36米的跳遠紀錄是他創造的,三級跳遠15.20米的成績使他榮獲了運動健將的稱號。 緊張訓練的同時,楊再春對書法的研習,也正“走火入魔”。他篤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遇有好帖好字便心追手摹,邊讀邊記。發現報刊上發表書法作品,或是好的聯語、格言、警句,便剪下來貼到本子上,幾年下來竟積累了幾十本。買不起宣紙,他便毛筆蘸清水在桌子上練,久而久之,油漆被抹掉一大片。晚上躺在床上,他琢磨字的用筆和結體,讓白天練的字在腦海裡浮現出來,以增強記憶。對書法的執著追求,又驅使他抓緊時間從多方面充實自己的學養。他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廣泛閱讀《紅樓夢》、《水滸》、《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學名著,《中國通史》他曾通讀多遍。他還參加了校文工團活報劇演出隊,擔任書畫社副社長,有時也寫詩歌,搞文學創作。充實、緊張的大學生活,豐厚了他的文化積澱。進入20世紀70年代,楊再春又刻苦研習王羲之、王獻之行草書,間習黃庭堅、米芾、董其昌諸家法帖。80年代後期,他的書法藝術日臻成熟,逐漸形成自己的面目。 楊再春的書法以行草書取勝,草隸篆兼備。他在注重中鋒用筆的同時兼施側鋒,從而使筆法更加豐富,點畫更加妍美。他的書作章法佈局合理,聚散輕重適宜,線條粗者不臃,細者不弱,豐滿潤澤,變化無窮,精神氣韻洋溢於字裡行間。看他作書,猶如觀賞體操表演,提捺得心應手,轉折嫻熟自然,筆走龍蛇,一氣呵成。國內外一些著名書法家稱他的書作“凝重中有飛動,莊嚴中寓活潑”,“重筆如山石墜地,輕筆如燕子點水”。 醉心普及,揚國粹廣結翰墨緣 楊再春在多年的書法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說:“第一,學書要有老師指導,這是入門的捷徑。中國書法講究師承,練習、創作要有法度,不能自撰,否則就要走彎路。第二,要持之以恆。一些朋友看我的展覽驚羨不已。當年和我同時學書法的,許多人後來離開了書壇,但我堅持下來了。堅持就勝利。三是要有悟性,學貴有悟。比如臨習王羲之的《蘭亭序》,拿到字帖,不必展卷即臨。你可先通讀一遍,有個概略的認識。然後通臨,分段分行臨,仔細琢磨字的用筆和結體。臨習一段時間後,再跳出字帖,認真體悟通篇書法的神韻。這樣從形質到神采,從神采到形質,反覆讀,反覆臨,直到帖上的字‘印’到腦子裡,筆意自然流落於毫端。” 改革開放以來,他以極大的熱情奔波於大專院校、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又擔任了中央電視臺書法講座主講教師。他還不辭辛苦地為素不相識的青少年學生、邊防戰士、殘疾朋友覆信,鼓勵他們立志成才。 為了滿足書法界和廣大書法愛好者的要求,1985年,他總結多年研究成果,出版發行了《行草章法》,後再版十幾次,發行量達300多萬冊。隨後他又陸續出版了《楊再春書法集》、《字的結構與章法》、《中國書法工具手冊》等37部專著,喚起許多人對書法藝術的熱情。在書法界,楊再春為書法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並廣為傳頒。 楊再春—書苑體壇不解緣 作者劉士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