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觀 佛教用語。五觀之意為: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一、僧侶在用餐時所應起的五種觀想∶即所謂的‘食存五觀’。《四分律行事鈔》卷中之三〈隨戒釋相篇〉雲(大正40·84a)∶‘食須觀門五別∶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減。
(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
(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
(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茲依同書卷下之二〈對施興治篇〉引用《智度論》、《毗尼母論》等所載,略釋如次∶
(1)計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墾植、耕除、收穫、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計一缽之食,觀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貪心,則墮地獄。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則墮惡趣,知之而佈施者亦墮之,故須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獲供養。
(3)防心顯過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貪重則墮地獄,嫌嗔則生餓鬼不得食,痴舍則墮畜生,故須先觀食,離此過,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藥等,即做良藥之想,觀想治飢渴如除故病,及減約飲食如不生新病。
(5)為成道業等,即觀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壽命的相續而成慧命,修三學以伏滅煩惱。
又,以此五觀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二、《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所舉的觀音五觀∶即
(1)真觀∶謂觀真實之理而斷見思惑之空觀。
(2)清淨觀∶謂於既除見思惑之清淨身,斷塵沙惑之假觀。
(3)廣大智慧觀∶謂斷無明惑而得廣大智慧之中觀。
(4)悲觀∶謂以此上三觀觀察眾生,拔眾生之苦惱。
(5)慈觀∶謂以前三觀觀察眾生,而給予眾生以福樂。
三、因五眼所見物件之不同所產生的五觀∶即
(1)肉眼∶見色(客觀界)之粗雜相。
(2)天眼∶見色之因果微細相。
(3)慧眼∶見物心之粗雜相、微細相及空之道理。
(4)法眼∶見物心之因果粗雜相、微細相及諸法假相。
(5)佛眼∶見前四眼所見及中道佛性之理。
(四)指五停心觀∶即不淨觀、慈心觀、緣起觀、安般念觀、界分別觀。
五觀 佛教用語。五觀之意為: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一、僧侶在用餐時所應起的五種觀想∶即所謂的‘食存五觀’。《四分律行事鈔》卷中之三〈隨戒釋相篇〉雲(大正40·84a)∶‘食須觀門五別∶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減。
(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
(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
(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茲依同書卷下之二〈對施興治篇〉引用《智度論》、《毗尼母論》等所載,略釋如次∶
(1)計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墾植、耕除、收穫、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計一缽之食,觀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貪心,則墮地獄。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則墮惡趣,知之而佈施者亦墮之,故須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獲供養。
(3)防心顯過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貪重則墮地獄,嫌嗔則生餓鬼不得食,痴舍則墮畜生,故須先觀食,離此過,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藥等,即做良藥之想,觀想治飢渴如除故病,及減約飲食如不生新病。
(5)為成道業等,即觀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壽命的相續而成慧命,修三學以伏滅煩惱。
又,以此五觀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二、《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所舉的觀音五觀∶即
(1)真觀∶謂觀真實之理而斷見思惑之空觀。
(2)清淨觀∶謂於既除見思惑之清淨身,斷塵沙惑之假觀。
(3)廣大智慧觀∶謂斷無明惑而得廣大智慧之中觀。
(4)悲觀∶謂以此上三觀觀察眾生,拔眾生之苦惱。
(5)慈觀∶謂以前三觀觀察眾生,而給予眾生以福樂。
三、因五眼所見物件之不同所產生的五觀∶即
(1)肉眼∶見色(客觀界)之粗雜相。
(2)天眼∶見色之因果微細相。
(3)慧眼∶見物心之粗雜相、微細相及空之道理。
(4)法眼∶見物心之因果粗雜相、微細相及諸法假相。
(5)佛眼∶見前四眼所見及中道佛性之理。
(四)指五停心觀∶即不淨觀、慈心觀、緣起觀、安般念觀、界分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