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出去玩,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們相處的不和諧,出現你推我我搡你的情況,有時候甚至是打起架來。如何看待孩子之間的這種打鬧呢?何種程度的打鬧家長可不必操心?可能很多家長不知道,其實孩子之間的打鬧對孩子本身的身體發育還是有好處的,這樣的觀點確實很有意思,一起隨第一寶寶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如何正確對待寶寶的打鬧?
小孩子為什麼愛打架?
1.孩子正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們總以為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爭搶玩具是常有的事。(寶寶個子矮小怎麼辦)
2.孩子的語言發展滯後,不能用語言正確處理和小朋友的問題,也易發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現象。
3.有些小朋友,打人根本就不是因為要攻擊對方,而是向對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為看上去像打架,而且不懂得輕重,弄疼了小朋友,那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4.還有時候是家長誤導了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小朋友打你啊?”本來只是兩個孩子之間的玩鬧,被家長無意間提起,讓孩子誤以為相互之間的碰撞等等都是打人。
5.有的家長的行為粗魯而影響了孩子。
正確看待寶寶的打鬧
雖然打鬧可能會惹出孩子的眼淚,但孩子們在打鬧中能獲得很多快樂,打打鬧鬧的遊戲對孩子的發育不但有很大好處,而且還能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世界,為他們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專家認為,在身體發育方面,孩子們從打鬧中培養了大動作技能,而這恰是精細運動技能(如寫字)發育的必要條件。現在大多數孩子都動得太少了,結果導致他們在學習寫字時遇到很大問題。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大幅度動作的遊戲能促進孩子感官系統的發育,這是因為孩子們在玩鬧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對肌肉、關節和面板的深層次壓力。而透過看電視或讀書,他是不可能學到這些技能的。
孩子之間的打鬧還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透過打打鬧鬧,孩子們學會了付出與回報、因果關係、排隊輪流和遵守遊戲規則等社交原則。
如何正確對待寶寶的打鬧?
1、通常問題在於玩的地點。當家長看到孩子們開始打鬧時,就讓他們到外面去玩,或者是到屋子裡一處專門供他們打鬧的地方——可以是一間大的娛樂室或遊戲房。
2、為這種打鬧的遊戲定一些規矩。例如,孩子們必須同意,玩的時候不碰對方的臉,不許用任何形式的武器等。採用一種表示“停止”的手勢,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使用這個手勢,在事情白熱化的時候讓它停止,或者由你在事情太出格的時候制止他們。
3、在事情超過掌控之前就讓遊戲停下來。通常,家長會一遍遍地提醒孩子們要“小心點”或“靜下來”,但是總是等到事情變糟了,或者有人受傷時才會出面阻止。與此相反,當你發現事情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時便立即介入,並且引導孩子們開始另一項遊戲。
4、如果事情變糟了或者有人受傷了,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不要允許其中的一個責怪另一個。
5、有時,孩子們開始打鬧是因為他們對於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厭倦或者不再感興趣了。將遊戲、手工、拼圖都收集到一起,放進“活動儲藏室”,這樣當一個遊戲被玩膩之後,他們又可以將精力轉到另一個上。
正確處理寶寶打鬧,不同方法取得不同效果
案例一
三個中班小朋友玩開汽車的遊戲。聰聰開著“汽車”把樂樂的“汽車”撞翻了。樂樂立刻大聲對聰聰說:“不準撞我的汽車!”聰聰沒有反應,他再次發動“襲擊”。這時,樂樂對聰聰嚷道:“不準撞我的汽車!我要生氣了!”聰聰還是不說話,他笑眯眯地招呼壯壯一起去撞。壯壯猶豫了一會兒,接受了聰聰的“邀請”。於是,聰聰和壯壯一起去撞樂樂的汽車。樂樂看到心愛的“汽車”被撞翻在地,氣憤地拽過壯壯的胳膊,閉著眼睛就咬。這時老師恰巧過來,看到這一情景,便大聲阻止道:“樂樂,你在幹什麼?”樂樂聽見後就鬆開壯壯,低下了頭。老師生氣地指著壯壯胳膊上的小牙印,訓斥樂樂:“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幾秒鐘的沉默後,老師接著說:“你怎麼能咬人呢?”此時壯壯一言不發。老師又問:“怎麼回事?你們說說,到底是怎麼回事?”樂樂和壯壯都低著頭,一聲不吭。過了一會兒,老師又指著壯壯的傷痕對樂樂說:“你看看,你都把壯壯咬出血了。他爸爸媽媽看見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成這樣,你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心疼啊?”樂樂低著頭囁嚅著說:“是。”老師說:“這就對了。快對壯壯說‘對不起’。”樂樂絞著手,不說話。老師又要求說:“快向壯壯道歉,說‘對不起’!”樂樂停頓了幾分鐘後才抬起頭對壯壯說:“對不起。”壯壯回答說:“沒關係。”老師看到自己的要求被執行了,就溫和地對樂樂說:“以後再也不許咬人了,聽見了嗎?”樂樂點點頭。“好了,去玩吧!”(怎樣鍛鍊寶寶的動手能力?)
案例二
邁克想建造一座城堡,斯圖想為玩具卡車修條路。貝利覺得這兩個想法都不錯。最後,邁克和貝利開始建城堡,斯圖準備修一條長長的路。邁克對貝利說:“給我一塊長積木。”貝利從地毯上拿起一塊積木遞給邁克。斯圖叫道:“那塊積木是我用來修路的。”說完,從邁克手裡奪回了積木。於是,邁克用腳踢翻斯圖搭建的道路,還要打斯圖。這時,老師介入了:“這兒發生什麼事了?”斯圖說:“邁克弄壞了我的‘路’,他教貝利拿我的積木。”邁克辯道:“那不是你的積木。”斯圖說:“我先拿到的。”邁克抓住積木不肯放,堅定地說:“可我需要它。”老師把這兩個男孩分開,說:“邁克,你能用語言告斯圖你想要什麼,而不是用爭奪的方式嗎?”邁克回答:“我告訴他我想要這塊積木。”老師又問:“那他說什麼了?他告訴過你為什麼他不給你嗎?”斯圖馬上說:“因為今天我是第一個拿到這塊積木的。”老師又對斯圖說:“當邁克把積木從你身邊拿走時,你感覺如何?你告訴過他那樣做使你生氣了嗎?”斯圖說:“我要發瘋了。”
老師表示理解:“是啊,要發瘋了。當你感到憤怒時,除了搶奪積木,是否還能用其他的方式?告訴我,你可以怎樣做7”斯圖委屈地說:“我確實已經和他講過了。”邁克有些激動:“沒有,你沒有!你只是搶它……”斯圖申辯道:“我沒有。”此時老師插話了:“等一會兒。一個一個地說,否則我不明白你們在說什麼。邁克,當斯圖拿走積木時,你是不是想打他?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用語言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況且,你們倆還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們倆為什麼不相互說聲‘對不起’,然後,你們就可以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環繞的城堡了。看,像這樣。斯圖,你可以把兩塊稍短一點的積木連在一起。是的,就是這樣。”
在這兩個案例中,兩位教師都及時有效地阻止了幼兒的打架行為,而且都是透過提問介入的,但兩位教師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前面那位中國教師調解時的問話是指向攻擊幼兒,圍繞被攻擊幼兒的受傷程度進行的。方法是透過移情,使攻擊的幼兒認識到打人是錯誤的,然後讓他透過道歉來彌補過錯,取得對方的諒解。事情到此為止,沒有再深入下去。後面那位美國教師調解的問話則指向雙方幼兒,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加深彼此的理解。
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明白了打架是不對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後,教師引導幼兒相互體諒,並且啟發他們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座有道路環繞的城堡”,還提示幼兒採用“把兩塊稍短一點的積木連在一起”的變通方式來解決問題,繼續遊戲。
帶孩子出去玩,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們相處的不和諧,出現你推我我搡你的情況,有時候甚至是打起架來。如何看待孩子之間的這種打鬧呢?何種程度的打鬧家長可不必操心?可能很多家長不知道,其實孩子之間的打鬧對孩子本身的身體發育還是有好處的,這樣的觀點確實很有意思,一起隨第一寶寶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如何正確對待寶寶的打鬧?
小孩子為什麼愛打架?
1.孩子正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們總以為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爭搶玩具是常有的事。(寶寶個子矮小怎麼辦)
2.孩子的語言發展滯後,不能用語言正確處理和小朋友的問題,也易發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現象。
3.有些小朋友,打人根本就不是因為要攻擊對方,而是向對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為看上去像打架,而且不懂得輕重,弄疼了小朋友,那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4.還有時候是家長誤導了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小朋友打你啊?”本來只是兩個孩子之間的玩鬧,被家長無意間提起,讓孩子誤以為相互之間的碰撞等等都是打人。
5.有的家長的行為粗魯而影響了孩子。
正確看待寶寶的打鬧
雖然打鬧可能會惹出孩子的眼淚,但孩子們在打鬧中能獲得很多快樂,打打鬧鬧的遊戲對孩子的發育不但有很大好處,而且還能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世界,為他們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專家認為,在身體發育方面,孩子們從打鬧中培養了大動作技能,而這恰是精細運動技能(如寫字)發育的必要條件。現在大多數孩子都動得太少了,結果導致他們在學習寫字時遇到很大問題。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大幅度動作的遊戲能促進孩子感官系統的發育,這是因為孩子們在玩鬧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對肌肉、關節和面板的深層次壓力。而透過看電視或讀書,他是不可能學到這些技能的。
孩子之間的打鬧還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透過打打鬧鬧,孩子們學會了付出與回報、因果關係、排隊輪流和遵守遊戲規則等社交原則。
如何正確對待寶寶的打鬧?
1、通常問題在於玩的地點。當家長看到孩子們開始打鬧時,就讓他們到外面去玩,或者是到屋子裡一處專門供他們打鬧的地方——可以是一間大的娛樂室或遊戲房。
2、為這種打鬧的遊戲定一些規矩。例如,孩子們必須同意,玩的時候不碰對方的臉,不許用任何形式的武器等。採用一種表示“停止”的手勢,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使用這個手勢,在事情白熱化的時候讓它停止,或者由你在事情太出格的時候制止他們。
3、在事情超過掌控之前就讓遊戲停下來。通常,家長會一遍遍地提醒孩子們要“小心點”或“靜下來”,但是總是等到事情變糟了,或者有人受傷時才會出面阻止。與此相反,當你發現事情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時便立即介入,並且引導孩子們開始另一項遊戲。
4、如果事情變糟了或者有人受傷了,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不要允許其中的一個責怪另一個。
5、有時,孩子們開始打鬧是因為他們對於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厭倦或者不再感興趣了。將遊戲、手工、拼圖都收集到一起,放進“活動儲藏室”,這樣當一個遊戲被玩膩之後,他們又可以將精力轉到另一個上。
正確處理寶寶打鬧,不同方法取得不同效果
案例一
三個中班小朋友玩開汽車的遊戲。聰聰開著“汽車”把樂樂的“汽車”撞翻了。樂樂立刻大聲對聰聰說:“不準撞我的汽車!”聰聰沒有反應,他再次發動“襲擊”。這時,樂樂對聰聰嚷道:“不準撞我的汽車!我要生氣了!”聰聰還是不說話,他笑眯眯地招呼壯壯一起去撞。壯壯猶豫了一會兒,接受了聰聰的“邀請”。於是,聰聰和壯壯一起去撞樂樂的汽車。樂樂看到心愛的“汽車”被撞翻在地,氣憤地拽過壯壯的胳膊,閉著眼睛就咬。這時老師恰巧過來,看到這一情景,便大聲阻止道:“樂樂,你在幹什麼?”樂樂聽見後就鬆開壯壯,低下了頭。老師生氣地指著壯壯胳膊上的小牙印,訓斥樂樂:“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幾秒鐘的沉默後,老師接著說:“你怎麼能咬人呢?”此時壯壯一言不發。老師又問:“怎麼回事?你們說說,到底是怎麼回事?”樂樂和壯壯都低著頭,一聲不吭。過了一會兒,老師又指著壯壯的傷痕對樂樂說:“你看看,你都把壯壯咬出血了。他爸爸媽媽看見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成這樣,你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心疼啊?”樂樂低著頭囁嚅著說:“是。”老師說:“這就對了。快對壯壯說‘對不起’。”樂樂絞著手,不說話。老師又要求說:“快向壯壯道歉,說‘對不起’!”樂樂停頓了幾分鐘後才抬起頭對壯壯說:“對不起。”壯壯回答說:“沒關係。”老師看到自己的要求被執行了,就溫和地對樂樂說:“以後再也不許咬人了,聽見了嗎?”樂樂點點頭。“好了,去玩吧!”(怎樣鍛鍊寶寶的動手能力?)
案例二
邁克想建造一座城堡,斯圖想為玩具卡車修條路。貝利覺得這兩個想法都不錯。最後,邁克和貝利開始建城堡,斯圖準備修一條長長的路。邁克對貝利說:“給我一塊長積木。”貝利從地毯上拿起一塊積木遞給邁克。斯圖叫道:“那塊積木是我用來修路的。”說完,從邁克手裡奪回了積木。於是,邁克用腳踢翻斯圖搭建的道路,還要打斯圖。這時,老師介入了:“這兒發生什麼事了?”斯圖說:“邁克弄壞了我的‘路’,他教貝利拿我的積木。”邁克辯道:“那不是你的積木。”斯圖說:“我先拿到的。”邁克抓住積木不肯放,堅定地說:“可我需要它。”老師把這兩個男孩分開,說:“邁克,你能用語言告斯圖你想要什麼,而不是用爭奪的方式嗎?”邁克回答:“我告訴他我想要這塊積木。”老師又問:“那他說什麼了?他告訴過你為什麼他不給你嗎?”斯圖馬上說:“因為今天我是第一個拿到這塊積木的。”老師又對斯圖說:“當邁克把積木從你身邊拿走時,你感覺如何?你告訴過他那樣做使你生氣了嗎?”斯圖說:“我要發瘋了。”
老師表示理解:“是啊,要發瘋了。當你感到憤怒時,除了搶奪積木,是否還能用其他的方式?告訴我,你可以怎樣做7”斯圖委屈地說:“我確實已經和他講過了。”邁克有些激動:“沒有,你沒有!你只是搶它……”斯圖申辯道:“我沒有。”此時老師插話了:“等一會兒。一個一個地說,否則我不明白你們在說什麼。邁克,當斯圖拿走積木時,你是不是想打他?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用語言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況且,你們倆還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們倆為什麼不相互說聲‘對不起’,然後,你們就可以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環繞的城堡了。看,像這樣。斯圖,你可以把兩塊稍短一點的積木連在一起。是的,就是這樣。”
在這兩個案例中,兩位教師都及時有效地阻止了幼兒的打架行為,而且都是透過提問介入的,但兩位教師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前面那位中國教師調解時的問話是指向攻擊幼兒,圍繞被攻擊幼兒的受傷程度進行的。方法是透過移情,使攻擊的幼兒認識到打人是錯誤的,然後讓他透過道歉來彌補過錯,取得對方的諒解。事情到此為止,沒有再深入下去。後面那位美國教師調解的問話則指向雙方幼兒,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加深彼此的理解。
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明白了打架是不對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後,教師引導幼兒相互體諒,並且啟發他們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座有道路環繞的城堡”,還提示幼兒採用“把兩塊稍短一點的積木連在一起”的變通方式來解決問題,繼續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