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香識電影
-
2 # 初夏檸檬6
這就要看站在誰的角度分析了,可能在《琅琊榜》中,梁王才是最後的贏家,如此的話,那到底誰是忠誠,誰又是奸臣呢?
景運二十六年,皇太子構陷蕭選謀逆,尚是皇子的蕭選先是串通玄鏡司首尊夏江來傳遞訊息,又說服同窗伴讀林燮為其奔走搜呈證據,後又蠱惑言闕利用人脈於朝堂之上力證自己清白。
景運二十九年,前任梁王駕崩,五王爭權,當年還是巡防營統領的林燮率兵擒王,擁護蕭選登基,天下格局已定。
到底是誰忠誰奸?對梁王來說,林燮當年選擇扶持自己只不過是一場交易罷了,奪嫡之路本就如此,就好比謝玉所說:在這奪嫡之爭中誰能永遠持騎牆之勢呢?他林燮選也得選,不選也得選。
其他皇子各有其勢,林燮就算加入其中也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結局最好不過保住巡防營統領的位置罷了。但梁帝不一樣,梁帝孤身一人,若是扶持他就相當於雪中送炭,絕渡逢舟,那麼自己和家族的未來定然是一片光明。
結局不出所料,梁帝登基,林燮從小小的巡防營統領搖身一變成為了護國功臣一品大將,軍中地位無人能及,這場交易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易背後的隱患也逐漸浮出水面。
林言兩家一文一武,各為文武群臣之首,梁帝為防止雙方聯姻後實力大漲,致使自己權利流失,便使出制衡之術——召林妹妹(林樂瑤)入宮,如此便有了當年在朝堂上如日中天的祁王蕭景禹。
貞平二十年,皇長子祁王建議裁撤玄鏡司,被夏江無意間得知,這便為後來的赤焰之案埋下了一道伏筆。而在此時,林燮忠於的早已不是蕭選了,而是自己的侄子,未來的梁王蕭景禹。
也是怪他們太過自大,蕭選尚且在位,祁王就開始招攬人心,滿朝文武為祁王是首。林燮更為過分,梁帝派出的將士他一概不用,只用自己的兵,說什麼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梁帝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梅長蘇並沒有反駁,那證明這就是事實)。
無論當時林燮目的為何,有何苦衷抗旨,可對於梁帝來說,站在君王的角度來分析,林燮的做法已然是不將梁帝放在眼裡了。而梅長蘇入京翻案的底氣就是:赤焰軍從來沒有謀逆,而是被誣陷的。
所以看的出來,梅長蘇自始至終就認為父帥是對的,他從來沒有站在梁帝的角度考慮過問題,作為一個國家權利的最高指揮者,怎麼能放任林燮這種手握兵權且擁兵自重的大將軍存在呢?
梁帝選擇除掉林燮和祁王,不是因為他們已經反了,而是他們已經擁有了想反就能反的實力!
當年林燮率兵擒王的時候,又有誰知道其他的皇子是好是壞?也許當年的林燮為了扶持梁王,早已將可能是未來明君的皇子斬於馬下。只是因為林燮扶持的梁帝成功登基了,所以他才擁有了一個正義的名聲。
同理,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祁王為了一己私利,向梁帝建議裁撤玄鏡司,實行集權制度,那夏江就好比是喝涼水被塞了牙縫,正在床上睡大覺,禍端就從天上來。
只許你祁王建議父皇滅掉夏江,就不允許夏江建議梁帝滅掉祁王嗎?反正是誰贏誰說了算。最終,因為祁王和林燮的實力本就引起了梁帝的忌憚,再有夏江和謝玉的謀劃,赤焰逆案才得以發生。
終:這個朝堂上樑帝永遠沒有錯,錯的只能是林燮、祁王,或者是夏江、謝玉。這雙方誰輸了,誰也就錯了。而梁帝只是裁決的方法有些問題,他若是早早收復兵權,或者只制裁林燮,留下赤焰軍,結局豈不是更如人意?
我曾在一片帖子裡看到一個假設:也許梁王才是最後的贏家。 他明白譽王像他只像皮毛,而太子又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梁帝心中應該對靖王早有留意。
靖王有祁王的本領而且知道收殮這一點很好,為了保護靖王免受奪嫡亂流的牽扯,梁王才把他放至軍中集贊軍功人脈。世人都說蘇兄談笑間乾坤倒轉,哪知梁帝順勢推舟一舉整肅朝綱!
回覆列表
這就要看站在誰的角度分析了,可能在《琅琊榜》中,梁王才是最後的贏家,如此的話,那到底誰是忠誠,誰又是奸臣呢?
景運二十六年,皇太子構陷蕭選謀逆,尚是皇子的蕭選先是串通玄鏡司首尊夏江來傳遞訊息,又說服同窗伴讀林燮為其奔走搜呈證據,後又蠱惑言闕利用人脈於朝堂之上力證自己清白。
景運二十九年,前任梁王駕崩,五王爭權,當年還是巡防營統領的林燮率兵擒王,擁護蕭選登基,天下格局已定。
到底是誰忠誰奸?對梁王來說,林燮當年選擇扶持自己只不過是一場交易罷了,奪嫡之路本就如此,就好比謝玉所說:在這奪嫡之爭中誰能永遠持騎牆之勢呢?他林燮選也得選,不選也得選。
其他皇子各有其勢,林燮就算加入其中也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結局最好不過保住巡防營統領的位置罷了。但梁帝不一樣,梁帝孤身一人,若是扶持他就相當於雪中送炭,絕渡逢舟,那麼自己和家族的未來定然是一片光明。
結局不出所料,梁帝登基,林燮從小小的巡防營統領搖身一變成為了護國功臣一品大將,軍中地位無人能及,這場交易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易背後的隱患也逐漸浮出水面。
林言兩家一文一武,各為文武群臣之首,梁帝為防止雙方聯姻後實力大漲,致使自己權利流失,便使出制衡之術——召林妹妹(林樂瑤)入宮,如此便有了當年在朝堂上如日中天的祁王蕭景禹。
貞平二十年,皇長子祁王建議裁撤玄鏡司,被夏江無意間得知,這便為後來的赤焰之案埋下了一道伏筆。而在此時,林燮忠於的早已不是蕭選了,而是自己的侄子,未來的梁王蕭景禹。
也是怪他們太過自大,蕭選尚且在位,祁王就開始招攬人心,滿朝文武為祁王是首。林燮更為過分,梁帝派出的將士他一概不用,只用自己的兵,說什麼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梁帝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梅長蘇並沒有反駁,那證明這就是事實)。
無論當時林燮目的為何,有何苦衷抗旨,可對於梁帝來說,站在君王的角度來分析,林燮的做法已然是不將梁帝放在眼裡了。而梅長蘇入京翻案的底氣就是:赤焰軍從來沒有謀逆,而是被誣陷的。
所以看的出來,梅長蘇自始至終就認為父帥是對的,他從來沒有站在梁帝的角度考慮過問題,作為一個國家權利的最高指揮者,怎麼能放任林燮這種手握兵權且擁兵自重的大將軍存在呢?
梁帝選擇除掉林燮和祁王,不是因為他們已經反了,而是他們已經擁有了想反就能反的實力!
當年林燮率兵擒王的時候,又有誰知道其他的皇子是好是壞?也許當年的林燮為了扶持梁王,早已將可能是未來明君的皇子斬於馬下。只是因為林燮扶持的梁帝成功登基了,所以他才擁有了一個正義的名聲。
同理,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祁王為了一己私利,向梁帝建議裁撤玄鏡司,實行集權制度,那夏江就好比是喝涼水被塞了牙縫,正在床上睡大覺,禍端就從天上來。
只許你祁王建議父皇滅掉夏江,就不允許夏江建議梁帝滅掉祁王嗎?反正是誰贏誰說了算。最終,因為祁王和林燮的實力本就引起了梁帝的忌憚,再有夏江和謝玉的謀劃,赤焰逆案才得以發生。
終:這個朝堂上樑帝永遠沒有錯,錯的只能是林燮、祁王,或者是夏江、謝玉。這雙方誰輸了,誰也就錯了。而梁帝只是裁決的方法有些問題,他若是早早收復兵權,或者只制裁林燮,留下赤焰軍,結局豈不是更如人意?
我曾在一片帖子裡看到一個假設:也許梁王才是最後的贏家。 他明白譽王像他只像皮毛,而太子又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梁帝心中應該對靖王早有留意。
靖王有祁王的本領而且知道收殮這一點很好,為了保護靖王免受奪嫡亂流的牽扯,梁王才把他放至軍中集贊軍功人脈。世人都說蘇兄談笑間乾坤倒轉,哪知梁帝順勢推舟一舉整肅朝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