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浮塵微草

    先了解一下中國關於勞動教育的相關檔案。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堅持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抓好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完善勞動教育的保障機制。

    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勞動教育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總體上勞動教育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和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出現了一些學生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當前,中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興趣、磨練學生意志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對於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地培養廣大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上檔案說明,從國家的層面中國已認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並開始重視勞動教育。從今年的高考作文話題——勞動——也可以看出這一動向。只是,由於相關考試還沒有實質性地體現出勞動教育的內涵,所以現在絕大多數學校、老師、家長還沒有這方面的認識高度,自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政府檔案來看勞動教育的意義——“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興趣、磨練學生意志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對於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似乎感覺顯些空泛,但國家的這一方針政策對教育孩子的導向作用確實是毋庸置疑的。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國外都非常重視勞動教育,尤以美國和德國為榜樣。

    在美國,教育與勞動的結合,有其一貫的實用主義傳統的影響,也有現實社會需求的考量。1977年,國會又通過了《生計教育刺激法》(The Career Education Incentive Act),透過撥款等方式促進中小學生計教育,教育與勞動相結合自此有了法律保障。生計教育注重與勞動世界的聯絡,主張一面讀書,一面勞動。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注重自幼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基本技能,強調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來說,學校生計教育又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職業瞭解階段(1-6年級)。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職業認識”。目的是透過單元教學,培養兒童的職業意識和自我意識,提高兒童對職業的瞭解,具體又可分為低階組、中級組和高階組。二是職業探索階段(7-10 年級)。在這個階段,學生透過職業探索熟悉職業的分類和“職業群”,並開始在職業群中做出嘗試性的選擇。三是職業抉擇階段(10-12年級)。在這個階段,學生將在他選擇的某些職業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並確定未來發展方向。

    德國各州中小學普遍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把它視為學生職業生活和社會的重要準備和基礎,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並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目的,除了教育學生了解勞動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瞭解和掌握某項生產勞動技能外,還十分注意教育學生了解現代生產活動的過程,從原材料加工、生產過程的工序到市場銷售,並使他們瞭解勞動與環境生態保護、勞動與社會的關係。

    德國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專用教室,不僅裝置齊全,而且設計講究。如柏林蔡斯中學的烹飪專用教室,整套的烹飪裝置、器具應有盡有,而且專用教室設計了U型、Y型、塊型、條型四種不同形狀的廚房格局,這四種格局的廚房是德國廚房(包括家庭廚房)基本的四種形式。這種設計使學生今天的學習與將來的真實環境聯絡起來。據介紹,全德國有五種勞動技術專用教室,即金加工、木加工、烹飪、辦公室管理、縫紉和編織。這說明德國比較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應試教育下,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思考。

    一、勞動教育絕不能停留在口頭說教,重視實踐才有實效。

    現在不少孩子厭學,吃不下披星戴月、夜以繼日之苦,所以偷懶、應付,吊兒郎當,甚而逃學,說什麼寧願勞動受罪也不願冷坐板凳。這使我想起我剛教書時遇到的一個高三複讀生。他在上高中時在工廠和學校來回往返過三次,學校吃不下苦,逃到水泥廠當工人,切身體會當工人的苦累後,不幾天又主動要求上學讀書;可堅持了一段時間,再次動搖,又去了一家木工廠,感覺還是學習輕鬆,又回校讀書。最後從石料廠返校後,才徹底醒悟,下決心讀書,復讀一年後,考上了山西大學,如今和我是同行。

    這個例項充分說明,父母對孩子的口頭說教——念不會書就在一輩子留在農村欺負土坷垃,或者老師的大道理——不認真學習那你就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烈日下用汗水澆灌禾苗,都不如讓孩子親自勞動來得有效。所以勞動教育,要重視具體實踐。

    二、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意義。

    勞動教育,意在提高孩子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享受得由勞動換取,從而培養他們勤奮學習、 刻苦讀書的意志和能夠吃苦的精神。讓孩子堅持實際體驗,直接參與勞動,能增強孩子的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認識勞動的意義。再者,就是將所學課本的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避免學習的枯燥無味,也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勞動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擔當意識,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能夠知覺、努力地學習。

    這一方面,提高學校、老師、家長的認識至關重要。只在學校、老師、家長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對勞動教育的政策。

    三、在哪兒勞動的問題。

    我覺得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三到九年級切實開設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課堂遠遠不夠,也不切實際。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許多學校並不重視勞技課,有也形同虛設。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做其它功課。

    我覺得最為現實的就是家務。父母應鼓勵孩子分擔家務勞動。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事情幫著做。讓孩子每天堅持做一項家務,比如洗碗、洗衣、掃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務。既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又能鍛鍊孩子對的勞動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擔當意識,對孩子未來的生活和長遠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德國在這一方面做得很到位,明確規定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家務量和內容,如果家長不允許,那麼是要接受懲罰的。

    結束語:題主能提出有關勞動話題的問題,確實有先見之明。說明真正認識到了勞動教育對孩子的重要作用,衷心期盼有更多的家長能有這樣的認識,這是孩子之幸事,國家之幸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陵戰敗後為何不戰死沙場而是投降匈奴?他是怕死還是另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