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湯之銘
-
2 # 無聊不酷
漢朝例律打仗時,如果士兵主動投降,誅三族。李凌如果想當英雄很簡單殺身成仁。當然這樣他手下那點人也沒的選,只有去死。不然家人都得倒黴。但是李陵選了條更艱難的路,救一起患難的七千將士。承擔了所有罪責。有點類似太平天國的石達開
-
3 # 國病
李陵投降匈奴與李廣的不得志應該是有關係的。
我們常常有一個問題,就是既然李廣並沒有多大的戰績,為何李廣的名氣會這麼大。為何會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說法。後世為何會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的詩句。
考量司馬遷,很多人都尊其為太史公。因為漢武帝及其之前的歷史《史記》是最重要的參考。又因為司馬遷被漢武帝閹割過,所以很多人認為《史記》一定可信。而且司馬遷就是為李陵說話被漢武帝施了閹刑。所以《史記》可信度更高。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司馬遷在大多數記載上是緊緊配合漢武帝的。比如杜撰了堯舜禪讓,就是為了配合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需求。儒家思想就是要打造一個賢君良臣忠民的美學。先秦無數人提到了堯舜爭鬥,比如屈原的《楚辭》裡就有堯舜之耿介羲,既遵道而得路的句子。有人又會說。司馬遷為何把漢高祖劉邦寫的那麼不好。這其實反應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楚漢爭霸的故事是世人皆知的,怎麼篡改呢?二是這個並不是漢武帝的國家大政。只是皇家的私人利益。涉及國家大政的,比如把匈奴說成是夏人之後,而今天考證,夏人其實是漢族等苗蠻後裔的死敵。因為漢族等苗蠻後裔屬於帝堯集團,夏人屬於帝舜集團。秦始皇去攻打百越很可能就是因為百越屬於夏人後裔。把匈奴說成是夏人西逃的後裔,才能讓戰爭正當性合理。又比如,劉家是楚人,但劉邦稱帝廢棄了當初反秦恢復楚國的目的。我們看到蚩尤是漢代才被汙名化的,就是說這是為了政治需要。楚人劉家實際是背叛了楚人。這才使得楚人裡的苗瑤以及O2a這個民系後來遠走。O2a還在北方民族契丹裡被發現,我懷疑就是楚漢爭霸項羽的部眾或者是漢代對楚人壓制流落北方的。就是說漢武帝時代,司馬遷總體上是配合漢武帝的國家大政書寫歷史的。
李廣絕非沒有戰功,而是漢武帝故意壓制李廣,防止李廣做大。所以他任用外戚衛青、霍去病。當衛青、霍去病成勢時又果斷拋棄。無論霍去病的英年早逝,還是衛子夫、衛青後來的遭遇都說明,漢武帝是用了帝王權術去平衡朝中勢力。先是防李廣,後來又打擊衛氏一族。如果我這個推論能夠成立,那就不難理解李陵為什麼投降匈奴了。
我認為歷史記載都需要分析,都需要考量為何這麼記載。史官制度再獨立,也是在帝王權威之下的。最多就是每個朝代的情況和程度不同罷了。沒有不干涉史官的。到了唐太宗之後,那幾乎就是根據帝王意圖修史了。所以不進行破案式分析,大多數不能輕信。
-
4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這個問題非常不好回答,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李陵是漢朝名將李廣之孫也算名門世家,李陵自幼受家庭薰陶走上了從軍之路,李陵起點很高,很得漢武帝賞識,因為漢武帝從陵身上看到了霍去病的影子,對李陵寄予厚望。
李陵率步兵深入大漠去打匈奴,其實這讓人不可理解,都知道在匈奴多數是騎兵,而騎兵打步兵那幾乎就是一邊倒的屠殺,按說漢武帝和匈奴廝殺多年,是不應該讓李陵率步兵深入大漠的,可當李陵執意要去時漢武帝也就答應了。可能是漢武帝認為或許李陵就和霍去病一樣可以創造奇蹟呢。
要說李陵確實不是等閒之輩,就是用步兵也把匈奴殺得落花流水,可畢竟是步兵,就是打了勝仗轉移也慢慢這和霍去病的打法截然不同,霍去病在大漠裡依靠騎兵優勢是來無影去無蹤,可李陵不行啊,最後彈盡糧絕全軍覆滅,不得已李陵投降了匈奴。
要說李陵為什麼沒有戰死沙場而沒有自盡,我認為是李陵當時畢竟還年輕,也就是說最後關頭怕死了,其實這是人之常情,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不應該責怪他,畢竟李陵還是立功了的。
舉例說,在抗戰時期,國軍打過幾場漂亮仗,其中保衛常德的餘程萬和保衛衡陽的方先覺最為精彩,當時國軍很英勇,餘程萬和方先覺都立了大功,可是最後呢餘程萬還是棄城而出方先覺死守衡陽47天最後也投降了,如果方先覺沒有投降而是戰死衡陽,那麼方先覺在今天的評價會很高將是和張自忠齊名的抗日名將,同樣餘程萬也一樣,為什麼方先覺餘程萬最後時刻沒種了,原因就是他們和李陵一樣就是不想死,也就是最後關頭怕死了。
我認為我們不能過多苛求李陵們為什麼最後關頭沒有自盡,因為人性都有弱點,只能說他們不是完美的英雄。
-
5 # 君山話史
與其說李陵怕死,不如說他不甘心就這樣死掉。
因為他太優秀了,他的人生剛剛要展開,就這麼結束,他心有不甘。他膽氣絕倫;他發明了連弩;他組建了一支最精銳的鐵血兵團;他創造了以少數步兵擊敗多數騎兵的奇蹟;他以五千人在敵八萬人的圍剿下,殲敵一萬以上。
在兵團覆滅前,李陵還想賭一把,他孤身一人,欲潛入匈奴營地,生擒單于作為人質,然而未成功。他返回後,嘆道:“兵敗死矣。”一名部將說:“將軍何必求死呢?將軍此役威震匈奴,當年浞野侯趙破奴將軍兵敗被俘,後來逃回中國,皇帝仍然優待他,更何況是將軍呢?”李陵搖頭道:“我不死,非壯士也。”
到此時為止,李陵已抱定殉國之決心。
然而,在最後的突圍戰中,李陵的隨從全部戰死,最後只剩下他一人,被匈奴人團團圍住。最後關頭,他並沒有選擇一死。他之前說過:“不死,非壯士也。”可是他竟然沒有選擇像英雄一樣死去,而是選擇了投降,為什麼會這樣呢?
多年後,他曾向摯友蘇武透露過,他投降的初衷,是想效法春秋時代的英雄曹沫,劫持匈奴單于返回漢地。這究竟是他的真實想法,還是為自己的怯懦尋找的藉口,我們不得而知。即便這是他的真實想法,計劃也趕不上變化,人算亦不如天算,漢武帝最終把李陵全家殺個精光,也斷了李陵的退路。種種悲劇,使李陵永遠留在了匈奴。
我個人認為,李陵確實走了最差的一步棋。他可以選擇被俘,把命運交給上天,是死是活,聽天由命。被俘與投降是完全不同性質的,以當時匈奴的政策,對待被俘的漢將,很少處決的。比如趙破奴也曾經是匈奴人的剋星,被俘後也沒有被殺。大漢使臣張騫、蘇武、常惠等人,被扣押後也都沒有被殺。但李陵卻選擇投降,這是後來一系列悲劇的根源。
回覆列表
李陵是力戰最後無援,力盡被俘。屬於俘虜,不是投降。投降是成為對方陣營中的一員,如二戰期間中國軍隊被俘虜後成為汪政府偽軍,屬於投降,沒有成為偽軍是屬於俘虜。
過去一些國家主義分子和法西斯分子,混淆視聽,將投降與俘虜混為一談,其實完全不一樣。如北韓戰爭中,美軍和北韓軍都是被俘,享受維也納公約戰俘待遇。
舉個例子,關羽投降曹操為曹營效力,屬於投降。于禁被俘虜,不為關羽打仗,屬於戰俘。
李陵屬於戰俘,不為匈奴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