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sh濤
-
2 # 芥川keke
有,胡雪巖一共有三兒子五個女兒
長子是胡楚三,在19歲時便去世了
次子胡緘三育有兩子
胡緘三的長子胡菊卿,又名胡士琪,大學畢業後先後赴瑞士日內瓦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分別獲得了三所學校的碩士學位。
胡緘三的次子胡茂卿,未婚早亡
三子胡品三育有四子
胡品三又名胡大鈞,品性高雅,喜愛繪畫、書法,娶妻朱氏,出身書香人家,詩畫功底俱佳
胡雪巖(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 字雪巖,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清光緒九年,其產業受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週轉失靈,受外商排擠,而被迫賤賣,資產去半。最終,胡雪巖被革職查抄家產,鬱鬱而終。
胡雪巖有三子五女,長子胡楚三19歲便早歿,次子胡緘三育有兩子,三子胡品三育有四子,人丁最為興旺。這些大大小小的分支中,各房積蓄了不少私房錢,加上平日穿戴的金銀細軟,仍舊算得上富裕人家。高牆深院內的胡家“芝園”,曾是讓牆外普通人家覬覦的神仙宮殿。胡雪巖的旁系第五代孫胡德輝提到,當時杭州很多人家連房子都住不起,就沿河搭建棚子,河邊多水患,常被水沖走。胡家雖然遭遇變故,但是“餓死的駱駝比馬大”,生活並不差。只是胡雪巖富甲一方的日子,子孫們已覺得恍若隔世。
胡萼卿是胡品三的長子,在孫輩中年歲最大,因而也是胡雪巖的長孫。胡萼卿資質聰穎,中了前清的舉人,在孫輩中最為風光。胡筱梅記得,祖父胡萼卿不喜歡講舊事,但是每逢夏天納涼時,祖母戴泳霓時常讓她與堂兄允嘉為她搓背揉肩,興起時講一些胡家的家史。
“‘阿太’(指胡雪巖)是五短身材,個子不高的,屬猴,所以發達。”戴泳霓的觀念中,胡雪巖是命中註定要發跡的,“他做過許多善事,施粥、辦義渡、開藥店施藥”。而胡雪巖破產是因為做蠶繭生意,被洋商排擠,蠶繭賣不出去,在倉庫中都爛了,“每天請人翻動一下,就要花一個元寶,家業都倒閉了”。
家族極盛時,胡雪巖與大太太坐在“芝園”二樓的觀戲臺子上,以地面為棋盤,讓姨太太們分別套上背心,寫著“卒”“車”“馬”不同的字樣當棋子。胡雪巖和大太太口頭上對弈,姨太太們就依據指令,跑向各自的“位置”。胡雪巖心情大好時,一家人“下棋”取樂。
但是侯門深似海,裡邊的人兒並不見得快樂。胡雪巖的小兒子胡品三喜愛丹青,頗為超脫,有花花公子之稱,妻子朱太夫人書香門第,詩畫文字俱佳。胡雪巖的第五代孫胡筱梅收藏著朱太夫人一首幽怨哀傷的舊體長詩的影印件,便可看出胡家的矛盾和她的悲怨。
戴泳霓告訴孫輩,“原來我們祖上是姓李,做官的,因奸臣陷害,逃到安徽,為姓胡者相救,所以改姓胡。因此我們與姓李的不能通婚,原是一家人”。在祖籍上,“老祖宗(胡雪巖)是安徽人”。這點胡雪巖同宗的研究者、安徽績溪人胡維平也說,胡雪巖是“明經胡氏”這一支,與大學問家胡適也同宗同源。
大家庭的最後時光
今年79歲的胡筱梅出生時,祖母戴泳霓和祖父胡萼卿已經帶著自己這一支,搬到了杭州姚園寺巷30號。這是一個曾經相當氣派的舊式五進院落,面積比“芝園”還大,善於理財的祖母將部分房間租給了其他人家,家中的近30口人,仍舊住得相當寬敞。
由於胡雪巖長子胡楚三早亡,長孫胡萼卿便繼承了長子房的“招牌股”,經濟相對富裕。前清舉人胡萼卿後來留學日本,在日本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一心想要參加革命。妻子戴泳霓是官家大小姐,雖然管理家務非常潑辣,思想卻相當守舊。眼見著丈夫在街頭演講,想要剪掉辮子幹革命,便想了個法子讓丈夫回家:她聽說有個親戚進了洋學堂,參加長跑後大量飲水而亡,便覺得洋人的活動全部參加不得,也不讓胡萼卿去日本參加運動,還給後輩定下規矩:不準進洋學堂。
原本在封建舊式家庭裡出現的一點新思潮,因為祖母戴泳霓的極力反對,還未燃起就已撲滅。整個家庭又回到了舊式大家的軌跡上,胡萼卿從此賦閒在家,吟詩作賦,不問國事家事。“祖父話不多,總是溫和而慈祥的,捲起一個長書卷握著,手背在身後,來回踱著方步”,與人很少交際。
祖母戴泳霓相當能幹,成為大家庭的實際家長,財權在握。“她每個月給我媽媽三個銀元做零花錢,讓她打成首飾留起來,不要隨便花費。我們孫子輩,每天向她領四個銅板,如果幫著祖母捶捶背,還能在她的小陶罐裡多摸幾個銅板。”
在經營方面,祖母倒似乎繼承了胡家的做派,頗有恢復祖上榮光的想法。每次胡慶餘堂的阿大(經理)過來,都是祖母出面講話交涉。祖母認為只有“招牌股”沒有發言權,所以花費積蓄,購得了胡慶餘堂2股半的股權。胡慶餘堂好像一共有120股,祖母雖只購得2股半,可是整個胡家後人中,只有她是持股的,這點讓她非常得意,總是提起,“本來胡家已衰敗,我能購回一些股權,總是對得起祖宗的”。
祖母管理的這一大家子,人口也實在不少。胡筱梅說,“我父親胡亞光是長子,養育我們四個孩子,二叔有一家子,二姑母寡居後帶著三個孩子回來住,還有未出嫁的五姑母,加上傭人、車伕,大大小小有近30人”。此時胡亞光愛畫,雖然也授課教學生,也賣畫,但並沒有經濟壓力,“有著祖父母這個大靠山。父親喜好和愛畫的人交往,喝喝酒,到西湖劃劃船,過得很風雅的”。
大家庭保留著一些老規矩。每逢農曆過年,祖宗堂裡會懸掛許多男女祖先的手繪彩色像,有生卒年月,“穿著朝服,也不知道誰是誰”,到元宵節收起。胡家的堂名是“承慶堂”,家裡掛著的匾牌、記錄收支的賬本,都寫著“承慶堂胡”的字樣。
雖然幼時生活優越,胡筱梅回憶起來,卻沒有多少快樂。“大家庭的氣氛永遠是冷冰冰的,幾乎不講話的。”父親同二叔不說話,媽媽總受小姑子的氣,寡居的姑母寄人籬下,十分悽慘。封建家庭裡,女孩子不能上學,在父親胡亞光的鬥爭下,長女胡筱梅終於在8歲時進學堂了。“我當時覺得特別奇怪,怎麼其他同學都是高高興興的,爸爸和叔叔關係很好,我們家就不一樣?”
從小身體孱弱的胡筱梅,敏感而早熟,“一家人離開姚園寺巷的時候,我才9歲,可是9歲前的事情,回憶起來歷歷在目”。不久前她甚至畫了一張姚園寺巷30號的平面圖,角角落落都十分清晰。“父親的畫桌旁,就是我的小書桌,我總是託著腮,看他畫畫,聽他講怎樣調色。”每房至少兩個貼身傭人,都是一個老媽子帶著一個小姑娘。
在大飯廳裡,放著三張飯桌,祖父母和未出嫁的姑母一起用膳,長子胡亞光和次子衚衕光家人各一桌,寡居的姑母分開吃飯。姑母的悲慘境遇,給幼小的胡筱梅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家裡邊,人和人就是金錢關係”,在父親還沒有憂患意識時,胡筱梅就暗暗覺得,“一定要自立,不能靠別人養”。雖然畫家父親一直希望長女習畫,胡筱梅卻不願學畫,“我看到畫畫的收入並不穩定,以後怎麼謀生哪”。
十一二歲時,當祖父第一次把《石頭記》(即《紅樓夢》)給胡筱梅看時,“我覺得怎麼那麼像我的家,能找到每個人的影子”。等讀到了《家》、《春》、《秋》,“更覺得像我的封建大家庭了,冷漠的金錢關係和等待逃離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