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943641456485

    憂鬱 龍應臺。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表達什麼情感?

    答: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事:作者在二月第一個禮拜到五月最後一個禮拜,常常聽到杜鵑鳥的哀鳴。表達了作者聽到杜鵑鳥的哀鳴後心中憂傷,愁悶的情感。

    《憂鬱》原文:

    從2月第一個禮拜開始,薄扶林的杜鵑開始啼叫;像裝了擴音器,苦不堪言的悲啼從海面往我的陽臺強力放送。從清晨,到清晨,24小時不歇止的如泣如訴,尤其在晨昏隱晦、萬物惟靜的時刻,悲哀響徹海天之間。它使我緊張、心悸,使我怔忡不安,使我想出家坐禪,使我萬念俱灰。

    怎麼會這樣呢?3月雜樹生花、柳絮滿天時,很多人會得花粉熱,淚水噴嚏不停。但是,有人得過“杜鵑憂鬱症”嗎?

    我忙著查資料,這一查,嚇了一跳。誰說我的症狀特別呢?

    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寫到他聽見的聲音:“住進湓城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期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杜牧也曾經一邊聽杜鵑,一邊寫詩:“蜀客春城聞蜀鳥,思歸聲引來歸心。卻知夜夜愁相似,爾正啼時我正吟。”

    這一首,不知是誰的詩,更悽慘:“山前杜宇哀,山下杜鵑開,腸斷聲聲血,即行何日回。”

    重讀秦觀的《踏莎行》,簡直就是典型的憂鬱患者日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滿腦子理學的朱熹,聽了杜鵑也忍不住嘆息:“不如歸去,孤城越絕三春暮。”

    我好奇,研究生物的李時珍會怎麼說這不尋常的鳥?

    “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鳴,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

    我的陽臺面對西南,而杜鵑北向而鳴,難怪了,它每天正是衝著我的陽臺在叫的。“夜啼達旦,其聲哀切”,李時珍顯然也曾因為杜鵑的哀啼而徹夜失眠。

    “格物總論”稱杜鵑為“冤禽”。讀到這兩個字,我趕忙把窗關上。“冤禽,三四月間夜啼達旦,其聲哀而吻血。”李時珍只說他“哀切”,這裡說他“哀而吻血”了,彷佛杜鵑哭得一嘴溼淋淋的鮮血。此時窗外一片黝黑,杜鵑一聲比一聲緊迫,我打了一個冷顫。這比愛倫坡的《烏鴉》還要驚恐。

    其聲悲苦,必定含冤,所以《蜀志》裡記載,杜鵑是望帝化身的。他把帝位讓給能治水的鱉靈,後來想取回時,卻不可得,於是化為“冤”鳥,整日哀啼。遠古的蜀人,顯然和今天住在海邊的我一樣,對杜鵑啼聲的“哀而吻血”覺得無比難受,所以非得找出一個“理由”來解釋他的詭譎。有了解釋,所有難以理解的事情,都能以平常心看待了。

    杜鵑不只出現在詩裡,也出現在小說中。元朝的《琅環記》,讀來像個完整的“病歷”敘述:“昔有人飲於錦城謝氏,其女窺而悅之。其人聞子規啼。心動,即謝去。女甚恨,後聞子規啼,則怔忡若豹鳴也,使侍女以竹枝驅之曰:豹,汝尚敢至此啼乎?”

    這個“病歷”裡,兩個人都有病。男子聽了杜鵑哀啼,得了心悸,就斷絕了一份感情,匆匆遠離。那動了感情的女子,戀情無所著落,此後凡聽見杜鵑,就出現“怔忡”症狀。

    有一天,杜鵑的泣聲又從海那邊響起。我衝到陽臺,凝神看海面,希望看見那“狀如雀鷂,而色慘黑”的苦主,可是海上一片風雲動搖,光影迷離,任我怎麼定睛專注,都看不見杜鵑的蹤跡,拍下那一刻,是2月4日下午4時21分。

    每年2月第一個禮拜它突然抵達,5月最後一個禮拜它悄然消失,然後蟬聲大作。我的症狀,6月開始平靜,然後不知為何,心裡就開始暗暗等著它明春的回頭。這春天憂鬱症,竟是沒藥可治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深藍色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