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狗·貓·鼠》
作者表面上討厭貓,實際上卻鞭撻了具有與貓類似習性的一類人,如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正人君子”、軍閥統治者的幫兇。作者借追憶自己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最終卻慘遭殺害的往事,表達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施暴者的憎恨。
2、《阿長與山海經》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
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使得魯迅對長媽媽轉變了看法。文章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3、《二十四孝圖》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
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4、《五猖會》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到東關看五猖會前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衝突,以“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攔,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自己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5、《無常》
透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華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活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
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裡曾經是“我的樂園”,慢慢地,“我”長大了,家裡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
這是一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回憶性散文。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這個世界是由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組成的。先是百草園,顧名思義,是個荒涼的地方,如作品所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草園”變成“樂園”,其間就充滿了童趣,作品即以這為中心進行構圖。兒童最大的心理特徵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態,自然的情調,自然的聲音,必然萌發起他們的興趣,勾起無窮的聯想,那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都是孩子們對昆蟲語言的好奇想像。
7、《父親的病》
作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透過他們的相繼藉故辭去,體現出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透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名醫們庸醫誤人、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
8、《瑣記》
《瑣記》記敘作者家道衰落後,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瑣記》記敘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
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後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9、《藤野先生》
作者透過懷念藤野先生,讚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
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鬥爭到底。
文章一開頭就寫目擊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激起自己想“到別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著寫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是此文的主體,著重寫藤野先生對自己的關懷、教育的深厚情誼,以及放棄學醫的思想變化原因。
10、《範愛農》
此文透過描述範愛農的悲劇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會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摧殘,又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病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文章以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範愛農的性格發展交織成文。“我”同範愛農在東京初識便產生了誤會,覺得他“很可惡”,甚至以為“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鄉重逢時,笑談各自經歷,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鄉後,遭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自容,以至“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餬口”。待到辛亥革命發生,“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面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這就寫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已被封建反動勢力篡奪的事實。
但他們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機會,愛農做監學,“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正寫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情,因革命勝利而喜悅。但那“被許多閒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的王金髮的情狀,正反映出革命的不徹底性。
之後魯迅去南京後又移到北京,愛農失去了魯迅的幫助,學監也被代表封建復辟勢力的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這之後,他“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悽苦”,最後“便在各處漂浮”。
在對革命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風雨時終至溺水而死。文章在留日學生的反清運動和辛亥革命後紹興社會動盪的背景下,描寫了範愛農熱愛祖國,倔強耿直,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的性格特點。
1、《狗·貓·鼠》
作者表面上討厭貓,實際上卻鞭撻了具有與貓類似習性的一類人,如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正人君子”、軍閥統治者的幫兇。作者借追憶自己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最終卻慘遭殺害的往事,表達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施暴者的憎恨。
2、《阿長與山海經》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
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使得魯迅對長媽媽轉變了看法。文章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3、《二十四孝圖》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
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4、《五猖會》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到東關看五猖會前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衝突,以“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攔,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自己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5、《無常》
透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華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活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
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裡曾經是“我的樂園”,慢慢地,“我”長大了,家裡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
這是一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回憶性散文。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這個世界是由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組成的。先是百草園,顧名思義,是個荒涼的地方,如作品所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草園”變成“樂園”,其間就充滿了童趣,作品即以這為中心進行構圖。兒童最大的心理特徵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態,自然的情調,自然的聲音,必然萌發起他們的興趣,勾起無窮的聯想,那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都是孩子們對昆蟲語言的好奇想像。
7、《父親的病》
作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透過他們的相繼藉故辭去,體現出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透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名醫們庸醫誤人、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
8、《瑣記》
《瑣記》記敘作者家道衰落後,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瑣記》記敘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
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後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9、《藤野先生》
作者透過懷念藤野先生,讚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
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鬥爭到底。
文章一開頭就寫目擊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激起自己想“到別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著寫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是此文的主體,著重寫藤野先生對自己的關懷、教育的深厚情誼,以及放棄學醫的思想變化原因。
10、《範愛農》
此文透過描述範愛農的悲劇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會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摧殘,又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病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文章以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範愛農的性格發展交織成文。“我”同範愛農在東京初識便產生了誤會,覺得他“很可惡”,甚至以為“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鄉重逢時,笑談各自經歷,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鄉後,遭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自容,以至“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餬口”。待到辛亥革命發生,“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面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這就寫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已被封建反動勢力篡奪的事實。
但他們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機會,愛農做監學,“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正寫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情,因革命勝利而喜悅。但那“被許多閒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的王金髮的情狀,正反映出革命的不徹底性。
之後魯迅去南京後又移到北京,愛農失去了魯迅的幫助,學監也被代表封建復辟勢力的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這之後,他“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悽苦”,最後“便在各處漂浮”。
在對革命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風雨時終至溺水而死。文章在留日學生的反清運動和辛亥革命後紹興社會動盪的背景下,描寫了範愛農熱愛祖國,倔強耿直,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