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公子

    東南有天子氣

    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開始了他一生的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巡,這一趟出巡的目的地是東南方向的故楚之國。

    之所以要掙扎著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南巡故楚,可能與秦始皇時常掛懷的一句坊間流言有關:東南有天子氣。

    因此,即便已是疲倦難堪,心力俱瘁,牽掛著帝國千秋基業的秦始皇也不得不親臨東南,以震懾這個潛在的對手。

    可是,就在始皇帝南渡浙江的時候,兩個故楚國的未亡人卻正冷眼瞧著他呢。

    始皇帝的黃屋左纛、千乘萬騎非但沒有嚇著他們,反而引得其中一個後生說出了那句在歷史上石破天驚的話:“彼可取而代之也!”

    說這句話的人,正是後來的西楚霸王——項羽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當項羽說完這句話之後,身邊的叔父項梁“以此奇籍(項羽,名籍,字羽)”。

    項梁對項羽的刮目相看應該是後來的事情。

    在項羽說出這句話的當口,項梁可是被這個侄子的冒失嚇得不輕。他當即捂住項羽的嘴巴,斥責他道:“別胡說八道了,要滅門的!”

    但這句在項梁看起來莽撞之極的話,短短的幾個月以後居然應驗了。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揭竿而起,反秦起義的烽火隨即燒遍了淮南。

    讓秦始皇至死都不能釋懷的那句“東南有天子氣”似乎漸漸地露出了端倪。

    回想秦始皇剛剛蕩平六國、混一宇內的時候,宰相王綰就憂心忡忡地提醒過他:帝國新徵服的燕國、齊國與楚國的故地距離首都咸陽太遠,實難控扼!

    說這番話,王綰並非故意要在秦國君臣彈冠相慶的時候潑涼水,而是一個老臣居安思危的逆耳忠言。

    仔細推敲《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相關記載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事實正像王綰觀察的那樣,自統一之日起,故燕國、故齊國與故楚國的反秦暗流從來就沒有平息過,而且各師長技,每家反秦的套路還都不一樣。

    燕國本來就是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弱的一家。單憑自己的力量想要推翻秦朝無異於以兔搏虎,希望渺茫。

    但相對於南方的齊國和楚國,燕國有一個天然的地緣優勢,那就是它的北境與匈奴接壤,這為燕人請外援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並非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事實上,在秦漢之際,匈奴似乎挺願意摻和中原政治,比如後來被劉邦封為燕王的盧綰,與劉邦翻臉之後便逃亡到了匈奴,被匈奴人封為東胡盧王。

    寄希望於匈奴南下,相機復國,最典型的便是為秦始皇尋訪仙藥的燕人盧生

    這個因不滿秦始皇擅權心烈而藉故逃亡的燕國術士曾經向秦始皇進呈一份圖讖,上面說“亡秦者,胡也。”

    對於“亡秦”的字眼異常敏感的秦始皇迅速決定,派蒙恬率領著三十萬秦軍主力北逐匈奴,收復河套。

    雖然最終秦朝並沒有如盧生所願,毀在匈奴人手裡。

    秦軍主力北調,以至於周章率領的義軍攻入關中,秦二世竟然無兵可派,不得已只好臨時武裝驪山刑徒倉促上陣,這個借胡亡秦的策略總算也部分奏效了。

    燕國往南,是曾經最富庶的東方諸侯齊國。

    與雜處夷狄之間,常年攻戰不休的秦、晉不同,齊國的立國環境要安逸得多。

    因為缺少戰火的淬鍊,齊國在悍勇的秦、晉面前落下了怯懦的印象。所以真要反秦,靠掄胳膊根兒,齊華人是不靈的。

    但齊人自有他的長項。

    因為毗鄰海隅,兼收魚鹽之利,齊國的手頭經常很寬綽。

    故齊國的賢相管仲說過,“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有錢就有餘力發展文化事業。

    因為優渥的生活環境,良好的文化氛圍,戰國時候的著名學者往往願意到齊國遊歷,也因此齊國成為了文化軟實力最強的戰國諸侯。

    “稷下學宮”便是學術王冠上最閃耀的明珠。

    所以,齊人的反秦鬥爭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展開的,那個批評秦始皇不尊重華夏政治傳統,不行分封而立郡縣的博士淳于越,就是齊華人。

    不過攏總說起來,燕人寄希望於外援,是遠水難解近渴;齊人練嘴不練手,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真正對秦朝的社稷威脅最大的,應該是楚人。

    故楚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具備一個天然大國的基本素質,更兼他還是大國情結極其強烈的國家,所謂“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

    楚國就像今天那個從來不會跟美華人服軟的俄羅斯一樣,他絕不會甘心承認秦國的征服。

    因為身上流淌著蠻夷的血脈,南楚民風剽悍,好戰善戰。

    楚人有句俗話,“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這是說對歷任楚王而言,如果在他執政期間連續三年都沒打過一場漂亮仗,死了之後牌位都不能進宗廟。

    在戰國時代的滅國戰爭當中,楚國與秦國的積怨最深。

    秦相張儀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餌,忽悠楚懷王與齊絕交,爾後遠交近攻,擊碎了楚國的大國之夢。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嬴稷約楚懷王羋槐會盟於武關。卻背信棄義,以武力劫持楚懷王到秦國,在章臺強迫他割地稱臣。楚懷王執意不從,以致客死異域。當他的靈柩被送回楚國的時候,“楚人憐之,如悲親戚”。

    這一筆筆積累起來的血債,讓楚人始終以秦朝的掘墓者自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哪怕拼盡最後一滴血,嬴氏社稷也一定要終結在楚人手裡。

    正因為如此,當秦始皇東遊的時候,在故楚各地都聽到了“東南有天子氣”的流言,在丹徒、在曲阿,在雲陽,在金陵,俯拾皆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疊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