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商末太原郝鄉的郝氏,傳了三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中心。
郝氏是中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北,作為一個得姓三千餘年的姓氏,歷經如此長時間的風風雨雨,仍立足北方,誠為罕見。堂號含意雋永,意味深長。如曬書堂出自郝隆曬腹的典故,寓意學問精深,滿腹經倫。
秦漢之際,郝氏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陝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繁衍播遷。
晉末,由於官職調遷,郝氏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揚(今安徽當塗小丹陽),傳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陽徙至安陸(今湖北安陸)。兩晉南北朝時,雖社會動盪,但居山西之郝氏由於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氏有避戰亂而遷山東者,河南之郝氏有遷安徽者。
隋唐之際,社會安定,郝氏在陝西京兆一帶繁衍壯大,並形成郝氏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並有郝氏徙湖北、四川者。北宋滅亡後,郝氏有南遷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陽)的著名畫家郝章為避戰亂,兵火後遷居閬州(今四川閬中)並落籍當地。唐宋以前,郝氏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氏南遷,較他姓要晚,規模也要小的多。
唐宋之際,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現了較多的郝氏人家。
元末時,災疫不斷,農民起義軍四起,後互相攻伐,導致中原、華東、華中人口銳減。
明初洪武年間,郝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北、北京、山東、天津等地。明清之際,郝氏在南方各地的分佈漸廣,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載入史冊的郝氏人物;同時在東北的遼寧等省也有了郝氏的聚居點。
清朝時,世居山西北部的郝氏跟隨走西口的風潮,有遷內蒙、甘肅者;而居於福建的郝氏則有渡海赴臺,進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氏仍是以北方為其分佈繁衍的中心。
如今,郝氏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為多,這三省的郝氏約佔全國漢族郝氏人口的59%。
郝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約二百零八萬餘,約佔全華人口的0.13%。
始於商末太原郝鄉的郝氏,傳了三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中心。
郝氏是中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北,作為一個得姓三千餘年的姓氏,歷經如此長時間的風風雨雨,仍立足北方,誠為罕見。堂號含意雋永,意味深長。如曬書堂出自郝隆曬腹的典故,寓意學問精深,滿腹經倫。
秦漢之際,郝氏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陝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繁衍播遷。
晉末,由於官職調遷,郝氏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揚(今安徽當塗小丹陽),傳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陽徙至安陸(今湖北安陸)。兩晉南北朝時,雖社會動盪,但居山西之郝氏由於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氏有避戰亂而遷山東者,河南之郝氏有遷安徽者。
隋唐之際,社會安定,郝氏在陝西京兆一帶繁衍壯大,並形成郝氏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並有郝氏徙湖北、四川者。北宋滅亡後,郝氏有南遷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陽)的著名畫家郝章為避戰亂,兵火後遷居閬州(今四川閬中)並落籍當地。唐宋以前,郝氏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氏南遷,較他姓要晚,規模也要小的多。
唐宋之際,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現了較多的郝氏人家。
元末時,災疫不斷,農民起義軍四起,後互相攻伐,導致中原、華東、華中人口銳減。
明初洪武年間,郝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北、北京、山東、天津等地。明清之際,郝氏在南方各地的分佈漸廣,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載入史冊的郝氏人物;同時在東北的遼寧等省也有了郝氏的聚居點。
清朝時,世居山西北部的郝氏跟隨走西口的風潮,有遷內蒙、甘肅者;而居於福建的郝氏則有渡海赴臺,進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氏仍是以北方為其分佈繁衍的中心。
如今,郝氏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為多,這三省的郝氏約佔全國漢族郝氏人口的59%。
郝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約二百零八萬餘,約佔全華人口的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