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首先,崇禎發勤王諭令並封伯吳三桂的那個時間點,吳三桂鎮守的是孤城寧遠,而非山海關。

    其次,吳三桂不但出兵勤王,而且速度還非常快。

    吳三桂收到的命令是----撤防勤王,也就是說,明廷在最後關頭決定放棄寧遠,又因為寧遠當時已是孤城,所以相當於放棄整個遼西走廊,所謂撤防=毀城+撤軍+民眾+輜重+糧草+裝備等等。

    此時的寧遠已經不具任何實際意義,只是象徵性的顯示“我還在”,大小淩河、松山、杏山、塔山等一系列軍事要地失守。到了崇禎16年的雙十一,前屯衛慘遭血洗,中前所,中後所也陸續失守。

    既要撤防還要勤王,時間緊任務重,吳三桂僅僅用了3天就完成了籌備任務,而稍後展開搶食行動的多爾袞就只動員部隊就花費了5天時間,吳三桂不可謂不快,因為民眾太多,據《明季北略》“徙寧遠五十萬眾”。

    這段時間,各史料敘述有出入,率先馳援京師的應該是薊遼總督王永吉----遵化-寧遠-山海關-豐潤,吳三桂為後軍,承擔斷後任務,吳三桂本人到達山海關的日期是三月十九日,正是北京城破當天。

    貪功勤王跑前面的是王永吉,畏死不戰的也是王永吉,聯絡多爾袞也是王永吉和吳三桂一起商量的,假稱聯絡史可法帶30餘騎臨陣脫逃,後投降大清,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保,死後循例一品,立碑入葬,最後黑鍋都是吳三桂的。

    黑鍋歸屬:

    崇禎帝。為啥不是陳演和王永吉呢?每次提到崇禎,就不得不提到猶豫和甩鍋這些特性。別人怎麼勸是別人的事,自己要有主意,有擔當,臣下又不是傻子,陳新甲怎麼死的,大家心裡都有數,總想不承擔責任,讓別人背黑鍋。

    1644年,二月八日,張雄迎寇,太原陷落,王永吉上書要求寧遠撤防,並請求皇帝著令吳三桂立刻揮師勤王,崇禎又猶豫了,錯過了最後一線生機,他不想承擔丟失國土的罪責,而首輔陳演義正言辭的反對撤防,站在“絕對正義”的一方,這幾乎成了大明決策慣例,比如不議和,不撤防,不遷都,不逃命,凡是持這種意見的,鐵骨錚錚,沒毛病。如果反之,雖然崇禎樂意,但事後有人彈劾,“懦夫”們會背鍋去死,都是人老成精的傢伙,誰都不傻,不但要死,還要冤死,沒人樂意。

    首輔大人覺得京師情勢遠不至如此嚴峻,崇禎又放棄了,等到覺察情況危急,命令吳三桂勤王的時候,再次犯了個錯誤,他加上了撤守二字,嚴重拖慢了吳三桂的行軍速度。上文提過撤防=撤守=毀城+撤軍+民眾+輜重+糧草+裝備等等。

    如果不涉及撤防,王永吉就不必折返跑路,而從遵化直接入京。如果不涉及撤防,吳三桂快騎勤王,留下少量部隊幫助民眾海陸撤退的話......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即便能達成也未必能改動歷史的走勢,後面還有一串死結要解。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eatspro和深海塞爾木饅頭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