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百科集錦

    《小兒垂釣》的古詩如下: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據傳他某天到鄉下拜訪一位朋友,向正在釣魚的兒童問路後所作。

    古詩按照現代文直譯如下:

    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正在河邊學釣魚,他側身坐在河邊的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

    遇到行人(詩人)向他問路,他老遠就頻繁招著手,因為擔心魚兒被嚇跑而不敢大聲回答。

    唐詩需要細品(當然有可能後來人都歪解了詩人的願意)

    第一、二句,“蓬頭”寫小孩的外貌,“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

    “學”是這首詩的詩眼,詩人所遇到的這個小兒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此外“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釣魚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讓我們想象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釣魚的情景。

    “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溼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Sunny很少照到的陰涼地帶,莓苔多說明踩得人少,該處人來的少,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孩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小孩打聽問路,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發出聲音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兒聰明。小兒之所以用動作來代替語言,是害怕大聲說話把魚驚散。

    再來品讀下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至於詩人之後是否走近問路,和這位可愛的小兒如何交流,是詩隱藏的意味了。

    作為半個釣魚愛好者,並且水平一直處於新手階段,個人認為作者胡令能也是一位釣魚高手,否則寫不出初學釣魚的小兒這麼傳神的動作和心理活動。

    歪解下:這首詩提醒我們,如果向釣魚者問路,請不要大聲喧譁,否則他們跟您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的作者岸本還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