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幽故事會
-
2 # 往事無多
識途.此問我只能據演義小說談談我的看法.歷史實況我不瞭解.魏不被重用一開始已被定論.以後發生的一切就不足為奇了.至於姜維.是孔明伐魏之役中發現的難得人才.確係名符其實.是役.姜殺敗了常勝將軍趙雲.大出孔明意料之外.又觀其排兵佈陣.井井有條.進退有序.初識便定論為帥材.因而定計收服.在其後隨孔明的殺伐攻戰中.姜沉穩處事.軍機大事.出言慎重.深得孔明賞識.孔明行將就木之際.蜀中人才凋蔽.再無文武全才.相較姜維.確係秀林之木.自然而然就成了孔明委以重任的不二人選.
-
3 # 在路上的尷尬
魏延 狂妄自大 剛愎自用 且有反骨,有可能投敵。魏延有小才就像小關羽,如果委以全軍之重任必將有失荊州之危。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熬死了兩代領導人,執掌兵權,是智勇雙全,行事穩重,必能擔當重任。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眼光。
-
4 # 文哥愛生活號
從三國演義來看,魏延和姜維都是降將,但兩人的命運卻大相徑庭,一個被諸葛亮百般冷落,一個卻被諸葛亮選為接班人。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麼大的差異的呢?
第一,忠義
魏延是荊州劉表部將,劉表死後在襄陽城就欲投劉備。但劉備未能進城,投江陵去了,所以沒有投到劉備,與文聘惡鬥一番後,落荒投了長沙太守韓玄。而後因為性格孤傲少理,韓玄不肯重用。所以當後來關羽站長沙時,魏延親手殺了韓玄投降關羽。
但當關羽引魏延拜見劉備和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卻叫刀斧手推出斬首。孔明歷數魏延不忠不義:“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可見孔明第一眼就對魏延有成見。雖然劉備說情,沒有殺之,但卻給後來諸葛亮安排後事的時候計授馬岱提供了伏筆。
第二,眼緣
而姜維卻是諸葛亮心儀的人才,為此不惜設計陷害,讓姜維無路可走,最後招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遇到此種情況,就是第一眼看到一個人就覺得可以交往,而有的人就內心拒之千里。
那麼事實的真相就是這樣的嗎?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吧!
要說忠義,魏延和姜維都是降將,而且魏延是從韓玄這樣的弱主投到比之強大的明主劉備麾下的。可以說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殺了韓玄轉投劉備也無可厚非,況韓玄“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這樣看來殺了韓玄轉投立碑也不能算不忠。
而姜維卻是從強大的曹魏投到蜀漢政權,當時的蜀漢可謂積貧積弱,蜀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親小人遠賢臣”,蜀相窮兵黷武。所以這樣的投降絕談不上是投明主。
那麼關鍵的原因是什麼呢?答案只有一條:派系之爭。
魏延是個有能力武將,但情商過低,但沒與自己的頂頭上司搞好關係。【三國志】: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可見當初是被大老闆劉備器重。而劉備的識人能力也是眾所周知的。但這既是魏延的幸運,又是他的不幸。自持有大老闆看重,每次隨軍出征均會向諸葛亮提出領一軍獨行,盲目逞能,觸犯了上司。當大老闆死後,自己的命運就可想而之了。
回覆列表
蜀漢到了後期,曾經的五虎上將都已經不在了,魏延是蜀漢後期第一大將,可是諸葛亮最終卻讓楊儀領兵,而不是魏延。
諸葛亮臨終更是把劉禪託付給了姜維,並非魏延,那麼諸葛亮究竟為何偏愛後來才投靠蜀漢的姜維,而冷落魏延呢?
原因一,諸葛謹慎,而魏延善用奇兵。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為了蜀漢江山,真是嘔心瀝血。在平定了南方後,諸葛亮就開始準備北伐曹魏。
諸葛亮北伐時六次都是出祁山而北上,魏延曾經建議諸葛亮從子午谷出兵,直取長安,魏延的這一計策也就是後來史學家常說的“子午谷奇謀”。但是諸葛亮生性謹慎,不願意冒險,所以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
事實證明魏延是個很有能耐的人,劉備生前就曾重用他守益州,魏延帶兵也是少有敗績。不過魏延用兵以奇兵著稱,而諸葛亮以穩妥聞名,所以諸葛亮一直不是很器重魏延。
相反姜維雖然是諸葛亮北伐時才投靠蜀漢的,但是姜維也是個比較穩重的人,所以從這點上來講,諸葛亮更喜歡姜維。(姜維劇照)
原因二,魏延不能對諸葛亮事事聽從。魏延和諸葛亮其實都是劉備留給劉禪的元老,劉備白帝城時“文託諸葛亮,武託李嚴”,誰曾想李嚴後來倒了,蜀漢之中真的可以說是大小事務都是諸葛亮說了算。
魏延是個有本事的人,自然對很多事情都是比較有自己想法的,尤其是行軍打仗,所以魏延對諸葛亮並沒有那麼唯命是聽。
而姜維就不同了,姜維當時是敗在了諸葛亮手裡,才投降的,所以他是打心底裡佩服諸葛亮,自然對諸葛亮的話也是十分順從。
作為一個總覽大權的忠臣,諸葛亮當然更喜歡聽自己話的下屬,所以他自然就更看重姜維了。(魏延劇照)
原因三,魏延是武將,而姜維是儒將。在三國時大將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武將,比如張飛、黃忠等人,還有一類是儒將,比如曹仁、周瑜、陸遜等人。
武將和儒將的區別就在於,武將可以領兵打仗,但是對朝廷之事卻不是很懂。而儒將既會打仗,又知道如何輔佐君王處理朝政。
諸葛亮深知劉禪闇弱,所以必須有能臣輔佐,而這位能臣就必須既懂用兵打仗,又知道如何處理朝政。其實魏延是會打仗,但是他確確實實是個武將,因為他在蜀漢軍中,一直南征北戰,對政務卻不是很懂。而姜維就不同了,姜維飽讀詩書能文能武。(姜維劇照)
原因四,魏延狂傲不適合輔政。魏延在劉備軍中是戰功顯赫,但是往往功勞越大的人做事也就越狂。《三國志》記載,魏延曾多次與軍中長史楊儀有過爭執,有時甚至會大罵楊儀,還有一次對楊儀拔劍相向。
要想管理朝政,那麼首先要能處理好朝臣關係,所以必須是一個性格比較好的人。諸葛亮是想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從這點上姜維比魏延更合適。
魏延是三國英雄,但是最終卻不明不白的死了,可敬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