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旋風看影視

    魯智深,人稱"花和尚",可以稱得上是梁山中少有的有著俠義心腸的好漢。魯智深本是西北軍中的提轄,雖不是什麼要緊的職務,但魯智深卻也能夠憑藉著自己的一身本領,而得到西北兩位經略相公的賞識。甚至在後來,老種經略相公還特意安排魯智深來輔佐小種經略相公。從此處我們不難看出,魯智深著實是個有能力的人,將來晉升官職想必也不是件難事。

    只是,最終魯智深算是為了幫別人而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魯智深為了救一個並不相識的歌女而失手殺了一方惡霸鎮關西。事後,魯智深變成了殺人犯,只好四處逃亡,但那個歌女卻因得幸躲進了趙員外的外宅而得以倖免。雖是如此,魯智深卻沒有半點的後悔與埋怨。

    魯智深上五臺山之後,雖然也鬧出了不少的事端,更不把清規戒律放在眼裡,但是魯智深對於自己的恩師智真長老卻是十分地恭敬地。不管是任何時候,甚至是魯智深醉酒的時候,只要是智真長老出現,魯智深都會安靜下來,如此我們也不難看出魯智深對其恩師的敬愛與尊重。

    而且我們也可以從魯智深的法號中,看出智真長老對魯智深的肯定。這智深,與智真長老、智清長老,那可都是同一輩的法號。若不是肯定魯智深,相信他的前程不會就此斷送,智真長老又怎麼會給魯智深如此一個法號呢?

    而在魯智深上梁山之後,魯智深也一直保持著自己清醒的頭腦,不卑不亢,不向宋江打躬作揖,就算是在宋江提出招安時也表現得十分自在、淡然的。後來,在其夜宿杭州的六和寺之時,錢塘江的潮信使得魯智深恍然頓悟,他隨即便沐浴更衣,最後圓寂成佛。

    相較之下,魯智深最後的結局著實可以稱得上是完滿了。要知道,其他的梁山好漢最後大多是七零八落,而且大部分都死了,而魯智深最後卻能夠修成正果。如此,看來智真長老也是沒有看錯人啊!

    首先是他有真善,而無大惡。幫助金翠蓮,不考慮自己的任何利益,只為救助他人,哪怕是打死鎮關西,其實也是誤傷,他根本就沒想到三拳就打死了對方,所以他是有真善,而內心是純潔而透明,沒有大惡的一個人。

    第二個原因就是他不計小對錯,但心中有大是非。他無論是吃酒喝肉,還是打人罵人,其實按照俗世的標準來看,都和他的身份不相符,但也僅僅如此,魯智深本來就不以所有清規戒律為然。但是在事關梁山前途的招安事情上,他立場十分堅定,哪怕是冒著得罪宋江的風險,也一定要把自己的原則說出來,這就是他心中的大是大非。

    第三個原因是不戀權,不貪財,重義氣。作為二龍山的老大,魯智深的號召力有目共睹,但是他從來沒有利用職務之便中飽私囊,也沒有說一定要做多大官,哪怕在徵方臘成功之後,他也果斷沒有進京接受封賞,最重要的是,他把友情把兄弟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或許這三點,才是他能修成正果的真正原因。

  • 2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因為魯智深心胸坦蕩,一身俠義情懷,路見不平他會毫不猶豫地拔刀相助,他是真正的英雄,他沒有濫殺無辜的汙點。

    他來自五臺山,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佛教第一聖地,佛菩薩救苦救難的的光輝思想和魯智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特色相合。魯智深的俠義情懷其實是佛菩薩救苦救難的現實寫照,魯智深活著的時候就是活菩薩的化身。

    魯智深有佛緣,徵田虎的時候,他掉入枯井,從枯井走出,來到另一方天地的時候,他遇到一個和尚跟他講佛法,並且指點魯智深走出那裡的出路,還告訴他出去就可以抓獲神駒子。

    魯智深自己感覺在枯井奇遇最多半天時間,可是等他出來的時候,外面已經過去一個多月。魯智深剛出枯井的另一個出口,就遇上神駒子馬靈被公孫勝打敗逃走,馬靈的神行法比戴宗還厲害,所以馬靈被公孫勝打敗逃走,沒人追得上他,正好魯智深出了枯井就遇到他,魯智深一禪杖把馬靈打翻,活捉馬靈。馬靈看到公孫勝、魯智深和戴宗等人如此神勇,特別是魯智深竟然有如此奇遇,他心服口服歸順宋江的梁山人馬,後來馬靈和喬道清一起拜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為師,出家修行。

    魯智深抓方臘也是一段佛緣奇遇,他跟隨梁山人馬和方臘人馬打鬥的過程中,打著打著,他跑得太遠,和其他人竟然失散,在魯智深迷路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很可能就是魯智深在枯井邊遇到的和尚,因為那時他們分別的時候,和尚說:日後再會。這次魯智深再次遇到和尚,和尚把魯智深帶到一間茅草屋,茅草屋裡柴米油鹽都有,他讓魯智深在茅草屋裡等,看到一個大漢走來就只管打,就能立功。

    魯智深反正迷路,左右走不出去,所以魯智深聽和尚的話,在茅草屋裡等,看到一個大漢來到茅草屋邊,魯智深一禪杖把他打翻,這個人剛好是方臘,隨後追擊方臘的梁山人馬也趕到,魯智深活捉方臘,和梁山大部隊會合。

    魯智深的俠義情懷和救苦救難的的佛菩薩思想相合,又有佛緣,心胸坦蕩,他是佛菩薩最喜歡、最稱道的人,所以他死得沒有任何痛苦,像睡覺一樣輕鬆地離世坐化。

    作者精心塑造魯智深這樣的形象,說明作者對佛法很有研究,很有心得體會,透過魯智深的所作所為,透過魯智深的英雄俠義情懷,形象生動地詮釋佛法思想。心胸坦蕩的人,沒有作惡的人,救苦救難一心為大眾的人,這種人其實就是佛菩薩的化身,這種人其實就是活佛。所以魯智深死的時候一定是輕鬆的沒有痛苦的。

  • 3 # 上頭派掌門

    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魯智深當然也不例外。

    魯智深有佛緣,打死鎮關西后,逃難江湖,趙員外給他指了條路——去五臺山當和尚,魯智深二話不說就答應了。魯智深當時可以選擇繼續逃難,也可以像其他好漢一樣躲到柴進莊上,或者乾脆落草為寇,這幾條路他都沒有選。既然選擇了當和尚,說明他心底並不排斥,認為自己起碼能在五臺山落腳。

    不打坐,不參禪,吃肉,喝酒,兩次大鬧五臺山,魯智深在其他和尚眼裡離經叛道、罪大惡極,然而智真長老知道魯智深心地剛直,日後必得正果。五臺山再也容不下魯智深,智真長老便推薦他去東京大相國寺,並給了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魯智深是粗魯,而非愚魯,智真長老的四句偈言雖尚不能解,但可以確定他有自己的路要走,際遇的背後是宿命。帶著長老的書信和偈言,魯智深開啟了自己的修行之路。“灑家常想師父說,俺雖是殺人放火的性,久後卻得正果真身”,徵遼得勝後,魯智深特意去見恩師,智真長老見面就說“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魯智深默然無言。

    魯智深確實是“殺人放火的性”,然而他殺人不是出於惡,也不是在作惡。魯智深知道智真長老的話裡有禪機,答“不易”不對,答“容易”也不妥,因此他默然無言。魯智深的本心並不想殺人放火,他想得正果真身,並一直念念不忘。臨行時,智真長老直接告訴他“正果將臨”,又給了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擒夏執臘,六合寺裡潮信來,魯智深終於大徹大悟:今日方知我是我。禪宗認為“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魯智深看見了真我,於是頓悟成佛。魯智深心存真善,一念清淨,誠心向佛,更有智真長老愛護指點。他一路行來,不違本心,鋤強扶弱,明心見性,殺人放火併非真我,清淨虛空才是歸宿。

  • 4 # 點點不斷線邢汝鐵

    魯智深心懷慈悲,從營救林沖和金翠蓮兩件事就能體會到他的佛心。他殺的都是惡人,是護法金剛的行為,所以他能成佛。

  • 5 # 九應
    梁山一百單八將,細細數來,真正算得上好漢的,寥寥幾人而已,其餘皆是欺世盜名、惡霸地痞、瘋燥癲狂、賊心匪志之輩,唯有魯達,真正擔得“好漢”二字。

    一、開篇

    《水滸》開篇第二回,九紋龍到延安府尋人,茶坊裡遇到魯提轄,兩人一見投緣,轉場到酒樓吃酒,這才引出金翠蓮父女和鎮關西一檔子事。

    且看魯達聽了金翠蓮父女哭訴後的反應:“呸!俺只道那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腌臢潑才,投托著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你兩個且在這裡,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

    這便是魯達,武者任俠,路見不平一聲吼的魯提轄!

    金聖嘆評曰: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我輩讀之亦羞愧不已,在這滾滾紅塵之中多少回為了自保,為了利益,縮了手腳,閉了眼睛,違了本心……

    江湖匆匆,萍水相逢,金翠蓮父女的悲慼遭遇算是毀了延安府的魯提轄,卻成就了五臺山的魯智深,偈言:“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光大,賜名智深!”

    前途光大,智深上路!

    二、經歷

    之後便有了魯智深鬧了五臺山,鬧了桃花山,放火燒了瓦官寺,拔了相國寺的垂楊柳,救林沖又鬧了野豬林,被通緝無奈打下並落草了二龍山,之後又歸了水泊,此時急俠好義的智深禪師變成了聚義廳裡的花和尚。

    命運無常,世道艱險,在人生的道路上,花和尚愣是憑著剛直的性格走出了精彩的步伐,一步步,一樁樁,卻暗合了智真長老的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

    這四句偈言,是魯智深的一生寫照,初聽時,懵懵懂懂,只有一切經歷過後才會大徹大悟。

    當然,在大徹大悟之前,還需要有人點化一番。

    徵方臘時,纏緣井裡一個和尚對花和尚深說了兩句話,正是這兩句話,讓殺人盈冠的花和尚又變回了機緣深許的智深禪師。

    上至非非想,下至無間地,三千大千,世界廣遠,人莫能知—

    —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獄天堂,皆生於念,是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迴斯絕

    兩句話莫測高深,讀者看不看得懂不重要,重要的是魯智深懂了,但是在頓悟之前還有最後一件事要做——擒方臘!

    擒了方臘,便有始有終,對得起兄弟,也完成了使命,智深禪師一生,即將劃上圓滿的句號。

    三、圓寂

    八月十五日三更,江上大潮,響聲雷動,智深心有所感,突然頓悟,隨手寫下一頌。便沐浴更衣,焚香盤坐,自此圓寂。

    頌曰:平生不休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好一個“今日方知我是我!”

    自此,魯智深的故事結束了,書裡只寫得他頓悟圓寂,至於成沒成佛,卻不知道了……

    那麼,問一問自己,”我”到底是誰呢?

  • 6 # 湘水微波

    水滸傳中魯智深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同時又是個很有善心和佛緣的人。他的兇頑和善心是一對矛盾體,他的善良從不在臉上手上,而是在心中。他救了金翠蓮父女卻三拳打死了鎮關西,他看守菜園教訓了那幾個想算計他的潑皮,同時也給了他們改邪歸正的機會。他野豬林救林沖,他火燒瓦罐寺,無一不是行善之舉,但都帶著暴力和憤怒,以至很多人都只能看到他兇狠的一面,不知他的一片佛心。

    其實他能接佛緣完全是因行善所至,他三拳打死鎮關西並非行惡,完全是善舉。只是此善舉達不到完美,或者說是方式不對,可能不能被佛家所認可,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修煉過程。

    魯智深上武台山修行,看似避禍,其實也是一種安排,讓他終於踏入了佛門。但是他骨子裡的任性,使他丟不下酒肉之樂,他心未淨也放不下世間不平,寺裡所有的師兄弟都排斥他,唯獨智真長老知道他的佛緣遠超他們,只是還有一個反覆才能迴歸自然,如是送了他四句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然後放他下山,讓他去了東京大相國寺。於是有了後來的遇見林沖,上二龍山,入夥水泊梁山,及與宋江相遇成了他最後的歸結。

    八年後魯智深與宋江拜見師付智真長老,長老指責了他的兇頑,並再度點化他,送了他四句謁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梁山受招安後,他為朝廷隨宋江南征北戰,他擒夏侯成,又活捉方臘。完成了"逢夏而擒,遇臘而執”。在捉方臘時很奇妙,冥冥之中得到一個聖僧羅漢指引,他完成了他人間的最後一場爭戰,從此他正式入寺為僧。

    錢塘江潮信來到,聲如戰鼓,當他知道這已不是戰爭,是他從未聽到過的潮信之聲,他大徹大悟,立刻明白師傅的話,“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這是他圓寂的時候了,於是他入壇坐化。那不是死,他是真正修成了正果,立地成佛了。

  • 7 # 文眼豆子

    有人說魯智深是《水滸傳》中唯一的真英雄,真好漢,此話並不為過。但是這樣一位喝酒吃肉、要打要殺的好漢,似乎與佛家相距甚遠,為何最終魯智深能立地成佛呢?聽豆子給您講講魯智深的故事。

    三拳走上成佛路

    魯智深的故事,是從救金老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開始的。書中寫道:

    “俺只指望痛打這廝一頓,不想三拳真個打死了他。灑家須吃官司,又沒人送飯,不如及早撒開。”

    於是,魯智深就這樣撒丫子跑了,從軍官變逃犯,沒有絲毫不捨留戀,沒有任何後悔。再看看林沖當時的糾結,高下立判。“放下”,就是慧根。

    魯智深逃跑途中,遇到了金老父女,請他吃飯,魯智深道:“不須生受,灑家便要去”。避難趙員外處,風聲漸緊,魯智深說:“灑家自便去了。”不圖半點回報,不願牽連他人,也是慧根。

    到了五臺山,魯智深不參禪不打坐,喝酒吃肉,醉打金剛,看似是對佛的不敬,其實是佛家講究的破“執”。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序》中說:

    “這一堂僧還看經麼?師雲:不看經。侍雲:還學禪麼?師雲:不學禪。侍雲:經又不看,禪又不學,畢竟作個什麼?師雲:總教伊成佛作祖去。”

    可見,不看經不學禪,反能成佛作祖,這就是佛家所講的“即心即佛”,心才是成佛的關鍵,其他表面功夫都是虛的。魯智深,便有著成佛的赤子之心。

    後來魯智深下了山,遇小霸王便打,遇崔道成、丘小乙便打,遇潑皮張三、李四便打,遇解差董超、薛霸便打;遇劉太公便救,遇林沖便救;遇李忠便偷酒器,遇史進便送酒器。如此率性而行,不拘小節,正是成佛作祖根基。

    所以袁無涯評魯智深說:

    “智深好睡,好飲酒,好吃肉,好打人,皆事禪機”梁山一夢,一場修行

    上了梁山後,魯智深戲份少了,出場少了,話語少了。跟著宋江東征西戰,不必多言。到了書中第九十回,宋江與魯智深回五臺山拜見智真長老。書中寫道:

    智真長老道:“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

    魯智深默然無言,宋江連忙應道:

    “智深兄弟,雖是殺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

    智真長老道:

    “久聞將軍替天行道,忠義根心。吾弟子智深跟著將軍,豈有差錯!”

    由此可見,魯智深梁山殺伐之路,其實就是他的救人修行之路。手中一把“瘋魔月牙鏟”,在這黑暗無道的亂世,遇苦難則救,遇醜惡則殺,殺出一個朗朗乾坤,救得一個煌煌世界。

    臨別五臺山之時,智真長老贈給魯智深四句偈語: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的入世的修行,就快到尾聲了。

    圓寂:“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活捉了方臘之後,言語中已經有了得到正果的趨向。在書中,宋江高興的說道:

    吾師成此大功,回京奏聞朝廷,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

    魯智深道:

    酒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道:

    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

    智深聽了,搖首叫道:

    “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宋江聽罷,默上心來,各不喜歡。

    此時的魯智深,已經修到了佛家說的“勘破”境界。而擒方臘,則是他入世梁山修行的最後一戰。

    魯智深圓寂的過程,一向惜字如金的施公不吝筆墨,寫的禪意十足。從未聽過潮信響的魯智深,開始以為是戰鼓轟鳴,提起禪杖就要廝殺,後想起智真長老的偈語,又問眾人什麼是圓寂,當得知圓寂就是死時,魯智深大笑道:

    既然死乃喚做‘圓寂’,灑家今已必當圓寂。煩與俺燒桶湯來,灑家沐浴。

    此時的魯智深,修行已成正果,堪透生死,向死如生。

    魯智深圓寂前,寫了一篇頌: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自拳打鎮關西出場,到錢塘江邊六和寺圓寂,一直在濟世救人。他的殺伐之路,就是修行之路;他的救人之路,就是渡人之路。“今日方知我是我”,就是不需向外界尋求,而自觀自心、自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張恨水曾評魯智深道:

    魯師兄者,喝酒吃狗肉且拿刀動杖者也,然彼只是要做便做,並不曾留一點渣滓。世之高僧,不喝酒,不吃狗肉,不拿刀動杖矣,問被心中果無一點渣滓乎?恐不能指天日以明之也。則吾毋寧舍高僧而取魯師兄矣。

    深以為然!

  • 8 # 楊紫姐姐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是筆者認為108位好漢當中能稱得上真正的好漢,雖然也殺人不少,但人家那是行俠仗義。魯智深的個性非常鮮明,即使上了五臺山,他依然耍酒瘋,大鬧寺院,喝酒吃肉不坐禪。

    其實魯智深不適合唸經坐禪。他喜歡行走天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路見不平必管閒事。但他是個純粹的人,爽快的人,做事一心不亂的人。比如救金家父女,把鎮關西三拳打死了,要是一般人,早就躲得遠遠的。

    而魯智深不一樣,以他的身份地位救這父女只需要一句話,一個賣肉的小混混不敢跟官府的軍官作對,奇怪的是魯智深沒有用官家的身份來做,而是私下用拳頭說話,後來雖然丟了工作,還被通緝,但他並不後悔。

    依然很瀟灑,後來為了救一個莊主的女兒敢跟一個山寨的強盜為敵,根本不考慮後果,包括打高衙內,根本不考慮那麼多,皇帝老子來了照打。魯智深的做法是幾乎是反常人的思維,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師傅智真長老說他日後可得正果。

    最終,魯智深在征伐方臘過程中,殺了不少人,後來不想跟隨宋江去朝廷任職,於是回去修行,正如他師傅所說的,聽到錢塘潮湧,一念大悟,沐浴坐化,得大果報。

    值得一提的是,智真長老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修行之人,甚至有人說他早就是神仙了,所以才能一眼看穿魯智深的未來。

  • 9 # 秀雲涵天

    不擇手段,成就最高道德。(馬丁·路德)

    魯智深是殺人了,他和普通的殺人犯有本質的區別,普通的殺人犯(精神病除外),不管他身份是啥,殺人動機基本上不外乎情、仇、財、氣 ,不論直接或間接,骨子裡都是為了自己。魯智深那是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是為了成就最高道德。他最後功成正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甚至可以說,他若不殺人,他還不一定能修成正果。

    我們回頭梳理一下魯智深的正義征程。他本名魯達,有正當職業,下級軍官,官名提轄,收入不清楚,但起碼衣食無憂,街面上混得還行(酒樓老闆都說:“提轄只顧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提轄不來賒。”)。與金氏父女素昧平生,與鎮關西鄭屠無冤無仇(從鄭屠對魯達的稱謂說不定還很熟)。為了兩個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因義出手,惹上人命官司,丟了工作和穩定的生活,亡命天涯。若不是義薄雲天,那就是精神有病。可書中並沒有隻言片語說魯達精神有啥問題,也沒說他有家族精神病史。

    要說殺人,我們敬仰的許多民族英雄,大多都身經百戰,殺人無數,可絲毫不影響人民對他們的崇敬與愛戴。若但論殺人,魯智深還是小巫見大巫。不分青紅皂白,豈可相提並論。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其次說他當了和尚之後,喝酒吃肉,褻瀆佛像。那也是世俗的眼光。他喝酒吃肉,正像活佛濟公所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歷朝歷代,都有剃了光頭,忌食酒肉的出家人,那都是表象,都未成正果,因為雖身入佛門,卻心中有“家”,始終有個“自家”,怎成正果?我們大多知道濟公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若修行不夠,只會東施效顰,則難免貽笑大方。所以,已經悟道的智真長老勸解他那些肉眼凡胎的弟子:“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正所謂: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

  • 10 # 驗詩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最後不得不上了梁山!

    卻說提轄此刻還不叫智深,與史進、李忠喝點散啤。運也,命也。遇著賣歌唱曲的金翠蓮。翠蓮長得醜也就罷了,偏又是嫋娜纖腰,香肌粉面。你說好看不好看。提轄又聽說被鄭屠霸佔,這個氣啊!好事咱怎麼沒趕上?

    該這鄭屠倒黴,叫什麼不好,鎮關西。提轄沒想幹掛了他,鄭屠卻真去西天鎮關守攤去了,依舊賣肉。

    卻說提轄心眼也是大大地有,這是殺了人啦,收拾了東西就跑。你想想,假如提轄沒看翠蓮那一眼,跑個茄子?

    當然也不怪翠蓮,魯提轄好漢行跡如此啊。

    你看緣分不,翠蓮當上小三之後,人家老公出錢出力把魯提轄才變成了魯智深。這真是種瓜得了個光腦瓜。

    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魯智深後來的行事殺人即是如此。武松殺錯過人,魯智深殺錯過人嗎?於智深而言,殺人亦是修行!

    梁山情緣盡,屠刀終放下。

    水泊靜風波,魯達最豁達!

  • 11 # 微風遠岸

    那是因為魯智深有一顆佛心。他對佛法的理解其實已經達到極高的水平。

    這種佛心不是刻意地遵守佛家清規,而是順其自然,率性而為,在其本性上無意間達到一個其他佛家弟子無法企及的高度。殺人只是為了行俠仗義,伸張公平正義,對惡人的狠,方能體現對眾生的善,殺人是為了救人,殺人救人都是佛心的體現。

    特別實在對待小霸王周通的處理上,魯智深展示出佛心滿滿佛法高深的一面。

    魯智深聽說桃花山大王要要強娶劉太公的女兒做新娘時,說:“原來如此!小僧有個道理,教他回心轉意,不要娶你女兒如何?”太公道:“他是個殺人不斬眼的魔君,你如何能夠得他回心轉意?”,魯智深道:原來如此,小僧在五臺山的時候,和智真長老學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的他心回意轉,小僧今晚就替你開導開導這個山大王。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一切事物皆由原因條件和合而生,解說諸般道理也就是解說因緣;所有因緣終將離散,歸於寂滅。其實,說因緣是宣講佛教重要理論達到渡人渡己的目的,魯智深所說的“說因緣”,其實就是向山大王講解佛家道理,使其回心轉意,放棄強娶劉太公女兒的念頭。由此看來,說因緣其實是一種細法活,讓魯智深說因緣,無異於趕鴨子上架,但這只是大家想當然的想法,實際上,在這場說因緣中,魯智深的佛法達到一種爐火純青的地步。

    當時劉太公就信以為真,把女兒藏了,讓魯智深住進女兒的新房。當桃花扇周通進入新房沒半分鐘,新房就傳出來大叫救命的聲音。劉太公就像那賣酒的店家一樣,驚得呆了,不是說因緣嗎?為何叫救命?原來周通已被魯智深擒住。

    卻說在桃花山上,三個坐定,劉太公立在面前,魯智深喚小霸王周通“周家兄弟”,一個兄弟,一下拉進了兩人間的距離,即沒有見面不久的生分,也沒有不打不相識的尷尬,又沒有生拉硬扯的親近,最值得耐人尋味的是一個家字,而不是叫周通兄弟,說得自然而然,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親近之感,用詞的妥帖之處令人動容。“你來聽俺說”,則是一種商量的口吻,好像是娓娓道來,給足了周通的面子,讓魯智深以這樣的語氣與人說話,也確實委屈了這寧折不彎的漢子,同時也反映出魯智深為妥善化解矛盾寧願自己受些委屈的姿態。“劉太公這頭親事,你卻不知。”俗話說不知者無罪,意思是你不瞭解情況,也有情可原,讓周通先放下心理包袱,以求讓周通產生心理和感情上的共鳴。接下來對劉太公目前狀態做了簡單分析,說是“只有這個女兒,養老送終,承祀香火”,這下週通確實就不好意思強娶了。更況“教他老人家失所”,這下你的罪責就大了去了,畢竟你是一個強盜啊,有今朝沒明日的,說不好還要被通緝,四處浪蕩,你強娶了她並不合適,接下來魯智深委婉地提出方案:“你依著灑家”,即由你賣我一個面子的意思,也有一種暗藏的威壓和命令,“把來棄了”,給周通提出明確要求,其實也是魯智深的最終目的。“別選一個好的”,給出了補充性方案,也為周通指明瞭方向。也不讓你吃虧,劉老漢也不會佔你的便宜,定親禮金原數退還,“原定的金子緞匹,將在這裡。”話說到這,基本說透了,不過依然是商量的口吻,可謂是給足了周通面子,讓周通不同意都不行,還要感動的一塌塗地。“你心下如何?”都說到這份上了,周通哪有不允之理,看到一個打打殺殺的魯莽漢子,突然說出這一通有板有眼、有裡有表的話來,只能說“並聽大哥言語,兄弟再不敢登門。”魯智深還怕周通說話不做數,這裡也給埋了伏筆,最後來了一句神來之語,“大丈夫作事,卻休要翻悔。”,表明魯智深做事有始有終,說話有頭有尾,快刀斬亂麻,不留後遺症,最後周通只好折箭為誓。

    可見魯智深向劉太公說可以說因緣,並不是吹噓和抬高自己,而是實事求是,採取和平的方式,循循善誘,娓娓道來,避免了一場血光之災,其實成就了一場大造化。

    這樣佛心佛法兼而有之的魯智深有什麼理由不修成正果?

  • 12 # 不要再庸碌中老去

    在我看來,成不成佛和殺不殺人沒有多大的關係,佛曾經說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說即便是殺過人也是可以成佛的。

    而魯智深所殺之人又都是該殺之人,可謂是站在道義的制高點的。

    就說鎮關西吧,倆人原來的關係可能還不一般,但是魯智深卻可以為了倆個和自己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的人去找鎮關西討個說法,這樣的正義之氣不是說每個人都能夠有的。

    最終因失手打死鎮關西而落得個四處逃亡,但是魯智深卻沒有任何的怨言,也從來沒有後悔過。

    所謂是: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可謂是對魯智深最好的詮釋了。

    最終生平最愛殺人放火的魯智深在聽到潮音之時突然頓悟。

    另外智真長老的預言為: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一首簡單的詩,魯智深給自己做了一個全面的概括,也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 13 # 小狠解讀

    魯智深是水滸傳中為數不多真正的好漢。也深為施耐庵所愛的角色,對比武松,施耐庵還讓這麼個打虎英雄戰場上丟了一隻胳膊,而魯智深從頭到尾,竟然一根毫毛都沒掉過。而且還有生擒方臘的功勞在身,可謂榮寵無限。不過在普通人的認知裡,這樣的魯智深行俠仗義,酣暢淋漓,但是也殺人放火無數,跟功成正果怎麼也挨不到邊吧?畢竟佛教講好生之德,魯智深為什麼最終能修成正果呢?他身上有別的好漢沒有的優點嗎?別的好漢也殺人放火,為什麼就成不了正果?

    我的看法是,魯智深生就佛心,凡事憑直覺行善,而且一生都在行善的道路上,這其實就是用一生來證果。

    什麼是佛心?

    其實簡單來講,就是行善的心,與不作惡的心。

    可能普通人能保持不作惡的心就非常了不起了。但魯智深還具備一顆行善的心,有始有終。水滸中這樣的人也不少呀,像武松就有一顆行俠仗義的心。魯智深有什麼特別呢?

    這裡要丟擲一個王陽明心學的理念幫助大家消化理解: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之所屬原來是無善無惡的,有的只是本來的面目。善和惡是後天環境等影響,才出現的喜好。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也就知道了良知。能為善不去作惡的是上上選擇。

    武松的善惡觀念,是經過仔細思考,仔細過濾後,充分考慮了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才做的決定。當然這也是善,不過卻棋差一招。魯智深的善惡是憑直覺,完全不顧及自身安危和利益的,這是魯智深區別於別的好漢最大的特點。有例子嗎?還真有:

    比如魯智深為了幫助金翠蓮,自己公務員的職位丟了。為了救林沖,本來已經安穩在大相國寺也呆不下去了。為了救兄弟史進,自己也搭進去進了牢房。這些都是魯智深憑直覺行善的表現,並沒有考慮自己的後果。

    所以,這顆佛心是與生俱來的,魯智深真的做到但行善事,莫問前程。武松是不具備的,最接近魯智深的,是他的好兄弟史進。天生一顆明確是非善惡的心,這是天賦。所以智真長老說魯智深:

    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靜,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如他。----水滸傳四回

    所以貫穿魯智深一生,並無一處為了自身利益作惡的記錄,鋤強扶弱也最徹底。反觀武松,不曾作惡談不上,因為有濫殺無辜的記錄。行善也是大多為自己自身利益。

    有了佛心,行善還有大善小善之別,我不如地獄,誰入地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魯智深殺人防火,都是為了普羅大眾

    比如底層的金翠蓮,如果沒有魯提轄向下仗義,結局不難想象,極為悲慘。書中處處都是這樣的例子,魯智深救的都是底層百姓,殺的都是貪官汙吏和惡霸。

    所以行善,也分大善和小善。

    小善者,放生,與人為睦。大善,既為世間除大惡,不為己慮也。

    這與佛教中羅漢尊者不謀而合。不過光是有善惡觀念,不去做是不行的,知行合一就是這道理。佛學中證果就是這個意思,知道了大道,要去親身證得出來。

    魯智深一生都在證果

    這個行善只憑直覺的莽和尚,從金翠蓮開始,就沒為自己打算過。本來衣食無憂的他,打死鎮關西后,流落江湖。後來在大相國寺落腳,為了救林沖,卻將這麼個安穩地方也弄丟了。但是他從來沒抱怨過,隨緣而喜,率性而為。

    有位哲學家說的好,人只要真起來,善也就跟著來了。

    所以,魯智深待人待物都是真摯的,善行便隨後而至。他的果報也隨之而來。戴宗正追著馬靈,卻追不上。馬靈日行千里,魯智深掉個洞裡,上來正巧碰見馬靈,一禪杖打翻,就立了功。同樣的還有方臘,簡直一模一樣。這就是魯智深的福報。

    關於殺人放火,都是在除大惡,對於其他普羅大眾就是大善。

    這一切都在魯智深沒加思考的直覺下,一步步的踏實做著。包括徵方臘,不也是為天下平安嗎?

    就是最後錢塘江聽潮信,知道自己要圓寂,也是從容的叫僧人打來洗澡水,沐浴後,恍然大悟:今日方知我是我。

    我原本就是善,所以這一路走來,還是迴歸到善罷。

  • 14 # 羌人看世界

    文羌.人山裡漢

    魯智深,本名魯達,曾用名魯提轄,綽號花和尚,星座天孤星,是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梁山聚義後,光榮的成為了一百單八將之一,排位第十三名,任步軍頭領,江湖人稱“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花和尚魯智深,原本是渭州經略府提轄,因三拳打死惡霸鎮關西,為了躲避官府緝捕,出家做了和尚,因搭救豹子頭林沖,落草二龍山,後與各路好漢齊聚梁山泊,樹替天行道大旗,懲奸楊善罰惡,在招安路上,南征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後在杭州六合寺留下臨終遺言,聽潮圓寂,後朝廷追贈魯智深為“義烈昭暨禪師”榮譽稱號。

    列為看官不禁要問,一個吃肉喝酒,殺人放火者,哪有一點和尚的樣子?他的善在何處?他的義又在何方?怎可坐化成佛?還能得到政府嘉獎呢?

    眾多疑問,不足為奇,待山民為你解惑答疑。

    所謂“花和尚”,並不尋花問柳,更不好吃懶惰,得名綽號“花和尚”,不單單是因為喝酒吃肉,而是因他上身滿是紋身。

    所謂“殺人放火”,且處處在救人:

    如最早在老種經略相公麾下為官,保家衛國,救百姓,是在救人;在渭州城拳打鎮關西,義救金翠蓮父女,是在救人;在野豬林裡救林沖,桃花山下救劉太公女,也是在救人;後來受招安後,為朝廷出力,南征北戰,更是在救人……

    縱觀花魯智深一生,是嫉惡如仇,俠肝義膽,豁達明理,行事灑脫,生性純厚,愛憎分明的一生。他雖為出家人,且未曾早晚三炷香,坐蒲修禪,但他每一次行俠仗義其實都是在修行,他一生殺人無數,但他卻沒有一次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人放火。

    魯智深一生都在踐行鐵肩擔道義,熱血鑄忠誠的誓言,一生都在用禪杖開啟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來體現人生價值和責任擔當。

    他一路南征北戰 ,本可加官進爵,但他卻看清了世態炎涼,嚐盡了人間冷暖,不想再添殺戮,毅然決然放下禪杖,在杭州六和寺再度出家。

    那年中秋夜,錢塘江潮聲大作,如雷鳴戰鼓,智深探得這聲響原是錢塘江潮信。智深忽拍腦門,他終於明白了師父智真說的那句:“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聞信而寂”之意了。於是,他沐浴更衣,焚好爐香,寫下遺言:“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盤腿打坐,圓寂涅槃。

    魯智深用“俠”解救世人,用“義”匯聚梁山,用“善”普度眾生。正因他在坐化前,悟出了這些道理,明白了人生價值和目標。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聽潮圓寂,坐化成佛,修成正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的眼睛、()的頭巾”括號裡面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