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軍4231
-
2 # 魔鬼冷知識
行軍打仗,上廁所向來是和糧草供應同等重要的問題。那麼,在技術與條件尚不發達的古代,出征在外的將士們,是怎麼解決上廁所的問題呢?且看下面,古人的一些妙招。
古代醫療條件差,大軍在行軍過程中,飲食用水基本都沒有嚴格的衛生措施。故而如果對上廁所問題處理不當,則極為容易在全軍引起瘟疫疾病,屆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古代戰地廁所的設定一定要遵循如下原則:在下風處,遠離水源,遠離灶臺。
中國很早就注意到大軍如廁的問題。《三國志》有記載,諸葛亮在率軍出征之時,要求大軍紮營後,必須建有臨時廁所,且廁所與其他軍用設施必須劃定嚴格的界限,以防止混淆(“亮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唐朝《李衛公兵法》對廁所問題也做過論述。書中說,大軍紮營時,每個營區都要挖一個公共廁所(“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著重強調廁所挖位置,要遠離水源和糧草,要離營房有一定的距離,但不能太遠,以免上廁所的官兵不能及時歸隊。
清朝的湘軍也對如廁問題有較為嚴格的規定。眾所周知,湘軍行軍之時,每到一處則必安營紮寨,待到次日清晨再受營而走,廁所自然也是湘軍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曾國藩創作了一系列近似於“順口溜”的歌謠,在他的《得勝歌》中就這樣寫道:一營只開兩道門,門外驅逐閒雜人。周圍挖些好茅廁,免得熱天臭氣燻。……在這首包羅了行軍作戰各方面的歌謠中,特地指出了“茅廁”的問題。曾國藩認為,所謂好茅廁,就一定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足夠深;
足夠隱蔽;
離廚房足夠遠;
簡便實用,方便快速搭建、快速掩埋處理。
當然,除中國外,古代的外國軍隊也有一套建立廁所的智慧。
公元 1 世紀羅馬軍團很注重廁所設定。據資料記載,羅馬的行軍營地在寨牆與護營壕溝之間,有木板蓋深溝作臨時廁所,永備軍營內有沖水式廁溝,深度至少三米,須有石板或木板蓋。水流從河流上游引入,在軍營中使用後,順下水道沖走廁溝中的穢物。
波斯地處較為乾旱的中東,故而波斯軍隊對戰地廁所把關極嚴,為了防止蠅蟲孳生,而導致疾病擴散,波斯大軍一般會在廁所附近放置特製的殺蟲劑,以儘量殺滅蠅蟲。
乾燥的地方相對缺水,故而嚴禁將廁所修在靠近水源的位置,不過,波斯人有時會修一些不逆流的小型暗渠,以供清潔之用。
-
3 #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軍隊紮營後,會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挖旱廁,修建一個臨時的廁所供軍隊使用,大軍開拔後由後軍負責填埋旱廁!
古代軍隊也有不同的軍種,其中錙重營負責運輸糧草,伙食營負責做飯,工兵營負責修路架橋,安營紮寨。因此軍隊的營房、大帳、廁所都是工兵營在負責修建,而工兵營配有大量的徭役民夫用來出力幹活!
軍隊的廁所一般建在營房下風口,遠離飲用水源和廚房,距離營帳在百步開外。簡易旱廁一般挖1米深,3米寬,間隔三十公分鋪一塊木板,並穩固住,這樣士兵就可以如廁了!講究一點的軍隊還會用布將廁所圍起來!
將軍一般直接住營帳,賬內有夜壺和便桶,他們直接在營帳內解決大小便,然後由親兵負責倒掉糞便並清洗夜壺與便桶!因此想要過的舒服點,就最好努力打拼,成為一名將軍後,日子就舒服了!
-
4 # 南門太守
古代行軍打仗,上廁所是個大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引發很嚴重的後果,最可怕的是瘟疫,因為人的糞便容易惹來蒼蠅,而蒼蠅有極其容易傳播細菌。
古代科技沒有現在發達,上廁所也沒有現在方便。最早的時候,人們一般先在豬圈解決,到一個大缸,再到開始出現蹲便和公廁,最後才出現了皇家貴族所用的坐便。而髒物處理的時間也各有不同,但是無疑是越來越衛生和系統了。
行軍途中計程車兵怎麼解決呢?這就更復雜一些。中國古代軍隊紮營時,也會用木板蓋住深溝來作為臨時的廁所,像一些常用的營地就會建造沖水式廁溝,引河水沖走穢物。
這些廁所建造的位置均是遠離糧草並在軍營下風處,而在軍隊起營後,會將其掩埋,消除駐紮痕跡。
國外也是一樣,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羅馬軍團的行軍營地在寨牆與護營壕溝之間,有木板蓋深溝作臨時廁所,永備軍營內有沖水式廁溝,深度至少三米,須有石板或木板蓋。水流從河流上游引入,在軍營中使用後,順下水道沖走廁溝中的穢物。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率領軍隊出征紮營後,必須首先建臨時廁所,廁所的地理位置等設施必須要與其他軍用設施有嚴格的界定,不可混淆。《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
亮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勞費而徒為飾好。這是因為,如果廁所的位置選取不當的話,就很容易汙染空氣,從而產生疾病,導致戰士不戰而敗的現象出現。所以,古代廁所的地理位置一般設定遵循以下原則:下風處,遠離水源,遠離灶臺。
源自唐代的《李衛公兵法》中詳細介紹了關於軍營衛生的規定:每個營區要挖一個公共廁所,具體形式不清楚,可以理解為就是一個深坑,並且強調要選擇離水源和貯藏糧食地足夠遠的位置。
這就要求,廁所不能離營房不能太近,但不能太遠,以免上廁所的官兵不能及時歸隊。除此之外,人和牲口的生活垃圾要掩埋焚燒,重病患者和傳染病患者要隔離等條目一應俱全。
《戚紀光兵法》中也有類似的闡述,規定:在白天的時候,軍人們如果想要上廁所就要拿著腰牌去,晚上上廁所的時候不能出營帳的範圍,必須在營帳中解決。
到了第二天,在拆除營帳的時候就將產生的東西埋起來,如果是長期駐紮在一個地方,那麼第二天就要把昨天晚上產生的東西清理掉。為什麼如此慎重?因為士兵們的排洩物可以暴露自己的情況,包括人數等機密。
曾國藩在《得勝歌》也記載了作戰時如廁的問題:“一營只開兩道門,門外驅逐閒雜人。周圍挖些好茅廁,免得熱天臭氣燻。”可見古人對於行軍打仗時解決內急問題的方法還是很注重的。
對守城的軍隊來說,處理好廁所問題還能增強戰鬥力,因為收集起來的糞便還能在一些時候充當“生化武器”。
外面計程車兵用梯子攻城,城上的人們就會用木頭石頭之類的砸他們,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這些被收集起來的糞便也有這樣的功效,可能比它們還要厲害。
糞便雖然不像石頭木頭那樣有攻擊力,但是它們的味道可不是隨便說說的,不管是誰都忍受不了這種味道,聞到就會噁心的想吐了。
甚至糞便還能當做毒藥來使用,將糞便抹在箭頭上,射向敵人,即使被射中的人當場不死,過幾天也會因為感染而死,糞便的毒性往往難以治療。
回覆列表
茅坑這個詞應該聽說過吧。非常形象,就是挖個小坑,如果時間久了坑會越來越大,實在太大了邊緣會變的不穩定,不宜支撐人穩定譐著拉屎,這樣以後一般有兩種解決方案。一,在邊緣墊木板等支撐物。二,開挖新坑。
如果長期在一個地方紮營才有這個問題。如果很短時間就換地方了,那就隨便解決就行了,只要遠離水源就好。
如果駐紮時間更長,那就要做有頂的廁所,不是為了防走光,是為了防雨水侵蝕茅坑邊緣的穩定性。也會定期把茅坑裡的東西清理到農田裡。
這方面現在家裡有農村老人應該還經歷過。以前農村秋冬季節要集體做勞工,這個活動古代叫徭役,跟行軍打仗基本差不多。關於上廁所問題,飲水問題,駐紮帳篷問題,吃飯給養問題,都可以找老人問問,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