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首語氣助詞
(一)蓋
表示下邊說的話是一種帶推測性的斷定。有時可譯為“大概”。
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核舟記》)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二)夫
用在句首,有引起議論的作用。現代漢語無此用法,不必譯出。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禍患常識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憐人也哉!(歐陽修《伶官傳序》)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蘭亭集序》)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敘事開端,可不譯出)
《書·召誥》:“惟二月既望。(《書·召誥》)
二、句中語氣助詞
(一)者
表提頓。提出人或事物,停頓一下,使讀者注意後面說明或解釋的部分,可不必譯出。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記》)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二)也
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不必譯出。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告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餘聞之也久。(《傷仲永》)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逍遙遊》)
(三)乎
相當於“於“,表示語氣的舒緩。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四)兮
多用於韻文,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可譯為“啊”。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三、句末語氣助詞
(一) 表示陳述語氣
1.也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表示解釋、肯定。可不譯,有時可譯“啊”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矣
(1)表示已然,即已經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曰:“泯然眾人矣。”(《方仲永》)
(2)表示將然,即將要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赤壁之戰》)
3.焉
今譯“呢”。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4.耳
今譯“罷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承天寺夜遊》)
5.已
今譯“了”。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6.雲
含有根據傳聞而不十分肯定的語氣,可不譯出。
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人以其雄健,呼宋將軍雲。(《大鐵椎轉》)
(二)表示疑問、反問語氣
1.乎
(1)今譯“嗎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石鐘山記》)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記》)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2)今譯“呢”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屈原列傳》)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赤壁賦》)
2.邪(耶yē )
(1) 今譯“嗎”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信陵君竊符救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孫權勸學》)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
3.與(歟,yú ,繁體字為“與”及“歟”)
(1)今譯“呢”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先生傳》)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2)今譯“嗎”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曰:“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
唯求則非邦也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哉
(1)今譯“嗎”;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疑其改悔,乃復請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荊軻刺秦王》)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石鐘山記》)
5.也
今譯“呢”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三)表示推測語氣
乎
今譯“吧”。
公子目夷曰:“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四)表示感嘆語氣
1.哉
今譯“啊”。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伶官傳序》)
2.夫
今譯“呀、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3.也
下之以躁急自敗,窮暮而無所歸宿者,其猶是也夫!(周容《渡者之言》)
4.矣
今譯“啦”
使陽處夫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一、句首語氣助詞
(一)蓋
表示下邊說的話是一種帶推測性的斷定。有時可譯為“大概”。
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核舟記》)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二)夫
用在句首,有引起議論的作用。現代漢語無此用法,不必譯出。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禍患常識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憐人也哉!(歐陽修《伶官傳序》)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蘭亭集序》)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敘事開端,可不譯出)
《書·召誥》:“惟二月既望。(《書·召誥》)
二、句中語氣助詞
(一)者
表提頓。提出人或事物,停頓一下,使讀者注意後面說明或解釋的部分,可不必譯出。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記》)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二)也
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不必譯出。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告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餘聞之也久。(《傷仲永》)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逍遙遊》)
(三)乎
相當於“於“,表示語氣的舒緩。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四)兮
多用於韻文,表示語氣的舒緩或停頓,可譯為“啊”。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三、句末語氣助詞
(一) 表示陳述語氣
1.也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表示解釋、肯定。可不譯,有時可譯“啊”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矣
(1)表示已然,即已經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曰:“泯然眾人矣。”(《方仲永》)
(2)表示將然,即將要實現的事情,可譯為“了”。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赤壁之戰》)
3.焉
今譯“呢”。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4.耳
今譯“罷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承天寺夜遊》)
5.已
今譯“了”。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6.雲
含有根據傳聞而不十分肯定的語氣,可不譯出。
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人以其雄健,呼宋將軍雲。(《大鐵椎轉》)
(二)表示疑問、反問語氣
1.乎
(1)今譯“嗎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石鐘山記》)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記》)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2)今譯“呢”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屈原列傳》)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赤壁賦》)
2.邪(耶yē )
(1) 今譯“嗎”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信陵君竊符救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孫權勸學》)
(2)今譯“呢”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
3.與(歟,yú ,繁體字為“與”及“歟”)
(1)今譯“呢”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先生傳》)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2)今譯“嗎”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曰:“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
唯求則非邦也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哉
(1)今譯“嗎”;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疑其改悔,乃復請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荊軻刺秦王》)
(2)今譯“呢”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石鐘山記》)
5.也
今譯“呢”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三)表示推測語氣
乎
今譯“吧”。
公子目夷曰:“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四)表示感嘆語氣
1.哉
今譯“啊”。
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伶官傳序》)
2.夫
今譯“呀、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3.也
今譯“呀、啊”
下之以躁急自敗,窮暮而無所歸宿者,其猶是也夫!(周容《渡者之言》)
4.矣
今譯“啦”
使陽處夫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