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藝術的特點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以語言文字為藝術媒介;文學活動和文學作品與語言文字的特徵有著密切的關係。語言是人類思維和表達思想的工具,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資訊載體。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詞為建築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律而構成的符號體系。語言具有符號性、概括性、心靈性和表達的靈活性等多方面特點。語言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多種特性。
1、形象感知的間接性
所謂形象感知的間接性,是指作為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現實性,它只能透過接受者的想象和聯想才有可能間接地被感知。換言之,讀者只有瞭解了某種語言文字的意義,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透過藝術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形象蘊涵的思想義。(文學語言→讀者想象→文學形象)
歌德說:“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對想象力提出形象。”
2)文學形象間接性的原因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與語言文字的抽象性、符號性密切相關。文學作品是用“文字”,即“語言的替代性符號”來描繪形象的。語言符號雖然也有聲音或書面的載體,能為人們的知覺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現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作用於讀者的視覺或聽覺。讀者必須懂得符號的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別是外語文學),透過對文字的閱讀,語義的理解,根據語言符號的提示與刺激,產生想象和聯想,喚起以往類似的經驗和體驗,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以此言之,讀者至少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懂得並熟練掌握、理解該作品所用的語言;(2)要有豐富的想象力;(3)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經驗和感受。因此,文學形象缺乏直觀性,是非物質的,是一種必須訴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領悟的間接性形象。
薩特說:“小說給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號。光憑這些符號,即指示虛空的文字,怎麼能建立一個站得住腳的世界呢?”(《論文學》18頁)……召喚讀者自由想象。
3)文學感知的短處和長處
短處:閱讀的語言障礙和形象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尤其是外來文學);缺乏形象的鮮明性,沒有感官刺激,弱化了文學的美感效果(尤其和造型藝術相比)
長處:語言文字語義內涵具有豐富性,文學形象具有不穩定性,這些為讀者提供了欣賞的再創造的廣闊的心理空間,提供了審美想象的天地。(文學名著改編成影視以後,可以看出這一點。)
以辯證的眼光來看,短處和長處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從一個角度看是
不足,從另一個角度看,說不定就是優長。語言文字作為一種人為符號,一方面它具有抽象符號性,但另一方面,作為人的創造物,它又帶有某一語種的文化傳統:每一種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語言,都充滿著歷史上的事件、記憶和聯想,因此,在語言文字抽象的符號形式中又包蘊著豐富的語義內涵,這就使我們欣賞者能從更多的側面來揭示形象的豐富內容,從而為欣賞者的聯想、想象和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心理空間;同時,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和未定型性,也允許讀者根據作品的描繪來感受形象,並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其形象作自由、合理的想象,這一方面進一步豐富、充實了作品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充分調動起讀者再創造的積極性,融入了讀者自己的個性色彩,使之獲得一種更高的審美愉悅。
2、反映生活的廣闊性和動態性(這是作品客觀內容的特點,是就創作而言的)
所謂反映現實的廣闊性和動態性,是指語言具有表現的靈活性的特點,它對社會人生的反映很少受時空的限制,因此文學作品具有反映生活的廣闊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參看萊辛《拉奧孔》)
廣闊性是從空間角度講的;動態性是從時間角度講的。
2)廣闊性和動態性的表現:
其一,故事情節在長時段中的發展變化過程(不受時間限制)
同造型藝術相比,語言藝術受時間的限制較小。它能夠自由地表現一切在時間中先後承續的動態的事物,無論是人物情感的流動變化歷程,還是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的發展演變過程,如果有需要,都能在語言藝術作品中(抒情作品或敘事作品)得到具體、生動、細緻的表現。如《水滸傳》。
其二,活動空間的自由轉換和多樣變化(不受空間限制)
文學在描寫空間事物方面,能迅速地轉換視角和空間,可以靈活多變地描寫從不同視角觀察到的不同空間。如王維《終南山》視點的變化:遠眺、近察、正視、回望、仰視、俯瞰。詩中的空間也在不斷變化:山上、山下、山中、山外。
其三,空間景物的自由組合和情感的起伏變化。(全方位展示)
如《長恨歌》。
說文學反映生活具有廣闊性和動態性,是相對於其他藝術形式而言的。實際上,時空是無限的,而任何一個時代的作家的認識能力總是有限的,因此,文學藝術並不能完全突破時空界限。
3)語言藝術反映現實廣闊性的原因:
語詞具有自由而多方面的表現力。
高爾基:語言的表現力。“不是蜜,可抓一切東西”。
俄羅斯謎語:“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是沒有名字、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
3、表現情思的深邃性(這是作品主觀內容的特點)
所謂表現情思的深邃性,是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同人的思維活動有著極為密
切的關係;因而語言藝術能夠深刻、細膩地表現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動,表現作家的情感評價和人生思考,從而獲得超越其他藝術的心靈深度和哲理深度。
朗吉弩斯:“用語言表達的思想和表達思想的語言,總是密切相關的。”
黑格爾:“詩藝術是心靈的普遍藝術”,“最富於心靈性的表現。”(《美學》卷一112頁)
2)文學作品表現心靈世界和哲理情思的方式:
其一,敘事作品
a.人物之間的對話,人物的獨白。
b.敘事人直接的評述、議論、抒情。
其二,抒情作品
a.詩篇中的哲理性詩句。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b.哲理詩——文學藝術中的獨特門類。如:
涇溪吳興雜詩
杜荀鶴阮元
涇溪石險人競慎,交流四水抱城斜,
終歲不聞傾覆人。散作千溪遍萬家。
卻是平流無石處,深處種菱淺種稻,
時時聞說有沉淪。不深不淺種荷花。
3)表現情思深邃性的原因
文學的思想性根源於語言的思維性。
語言是人類因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創造的,用來反映客觀現實,交流思想感情的符號系
統,它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馬恩全集》3卷P525)。語言和思維之間具有同一性,即二者是形影不離、同步運動的。人的思維飛翔到哪裡,語言也緊緊跟隨到哪裡。因此,用語言作為媒介手段的文學,它不但在反映生活的廣闊性、動態性方面,有著其他藝術不可比擬的自由,而且還能生動、明確地表現思想:它既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也可以表現人類深層的無意識流動。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在用語言將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時,常常會出現“言不盡意””辭不達意”的現象。123132123
語言藝術的特點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以語言文字為藝術媒介;文學活動和文學作品與語言文字的特徵有著密切的關係。語言是人類思維和表達思想的工具,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資訊載體。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詞為建築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律而構成的符號體系。語言具有符號性、概括性、心靈性和表達的靈活性等多方面特點。語言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多種特性。
1、形象感知的間接性
所謂形象感知的間接性,是指作為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現實性,它只能透過接受者的想象和聯想才有可能間接地被感知。換言之,讀者只有瞭解了某種語言文字的意義,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透過藝術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形象蘊涵的思想義。(文學語言→讀者想象→文學形象)
歌德說:“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對想象力提出形象。”
2)文學形象間接性的原因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與語言文字的抽象性、符號性密切相關。文學作品是用“文字”,即“語言的替代性符號”來描繪形象的。語言符號雖然也有聲音或書面的載體,能為人們的知覺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現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作用於讀者的視覺或聽覺。讀者必須懂得符號的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別是外語文學),透過對文字的閱讀,語義的理解,根據語言符號的提示與刺激,產生想象和聯想,喚起以往類似的經驗和體驗,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以此言之,讀者至少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懂得並熟練掌握、理解該作品所用的語言;(2)要有豐富的想象力;(3)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經驗和感受。因此,文學形象缺乏直觀性,是非物質的,是一種必須訴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領悟的間接性形象。
薩特說:“小說給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號。光憑這些符號,即指示虛空的文字,怎麼能建立一個站得住腳的世界呢?”(《論文學》18頁)……召喚讀者自由想象。
3)文學感知的短處和長處
短處:閱讀的語言障礙和形象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尤其是外來文學);缺乏形象的鮮明性,沒有感官刺激,弱化了文學的美感效果(尤其和造型藝術相比)
長處:語言文字語義內涵具有豐富性,文學形象具有不穩定性,這些為讀者提供了欣賞的再創造的廣闊的心理空間,提供了審美想象的天地。(文學名著改編成影視以後,可以看出這一點。)
以辯證的眼光來看,短處和長處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從一個角度看是
不足,從另一個角度看,說不定就是優長。語言文字作為一種人為符號,一方面它具有抽象符號性,但另一方面,作為人的創造物,它又帶有某一語種的文化傳統:每一種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語言,都充滿著歷史上的事件、記憶和聯想,因此,在語言文字抽象的符號形式中又包蘊著豐富的語義內涵,這就使我們欣賞者能從更多的側面來揭示形象的豐富內容,從而為欣賞者的聯想、想象和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心理空間;同時,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和未定型性,也允許讀者根據作品的描繪來感受形象,並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其形象作自由、合理的想象,這一方面進一步豐富、充實了作品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充分調動起讀者再創造的積極性,融入了讀者自己的個性色彩,使之獲得一種更高的審美愉悅。
2、反映生活的廣闊性和動態性(這是作品客觀內容的特點,是就創作而言的)
所謂反映現實的廣闊性和動態性,是指語言具有表現的靈活性的特點,它對社會人生的反映很少受時空的限制,因此文學作品具有反映生活的廣闊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參看萊辛《拉奧孔》)
廣闊性是從空間角度講的;動態性是從時間角度講的。
2)廣闊性和動態性的表現:
其一,故事情節在長時段中的發展變化過程(不受時間限制)
同造型藝術相比,語言藝術受時間的限制較小。它能夠自由地表現一切在時間中先後承續的動態的事物,無論是人物情感的流動變化歷程,還是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的發展演變過程,如果有需要,都能在語言藝術作品中(抒情作品或敘事作品)得到具體、生動、細緻的表現。如《水滸傳》。
其二,活動空間的自由轉換和多樣變化(不受空間限制)
文學在描寫空間事物方面,能迅速地轉換視角和空間,可以靈活多變地描寫從不同視角觀察到的不同空間。如王維《終南山》視點的變化:遠眺、近察、正視、回望、仰視、俯瞰。詩中的空間也在不斷變化:山上、山下、山中、山外。
其三,空間景物的自由組合和情感的起伏變化。(全方位展示)
如《長恨歌》。
說文學反映生活具有廣闊性和動態性,是相對於其他藝術形式而言的。實際上,時空是無限的,而任何一個時代的作家的認識能力總是有限的,因此,文學藝術並不能完全突破時空界限。
3)語言藝術反映現實廣闊性的原因:
語詞具有自由而多方面的表現力。
高爾基:語言的表現力。“不是蜜,可抓一切東西”。
俄羅斯謎語:“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是沒有名字、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
3、表現情思的深邃性(這是作品主觀內容的特點)
所謂表現情思的深邃性,是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同人的思維活動有著極為密
切的關係;因而語言藝術能夠深刻、細膩地表現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動,表現作家的情感評價和人生思考,從而獲得超越其他藝術的心靈深度和哲理深度。
朗吉弩斯:“用語言表達的思想和表達思想的語言,總是密切相關的。”
黑格爾:“詩藝術是心靈的普遍藝術”,“最富於心靈性的表現。”(《美學》卷一112頁)
2)文學作品表現心靈世界和哲理情思的方式:
其一,敘事作品
a.人物之間的對話,人物的獨白。
b.敘事人直接的評述、議論、抒情。
其二,抒情作品
a.詩篇中的哲理性詩句。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b.哲理詩——文學藝術中的獨特門類。如:
涇溪吳興雜詩
杜荀鶴阮元
涇溪石險人競慎,交流四水抱城斜,
終歲不聞傾覆人。散作千溪遍萬家。
卻是平流無石處,深處種菱淺種稻,
時時聞說有沉淪。不深不淺種荷花。
3)表現情思深邃性的原因
文學的思想性根源於語言的思維性。
語言是人類因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創造的,用來反映客觀現實,交流思想感情的符號系
統,它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馬恩全集》3卷P525)。語言和思維之間具有同一性,即二者是形影不離、同步運動的。人的思維飛翔到哪裡,語言也緊緊跟隨到哪裡。因此,用語言作為媒介手段的文學,它不但在反映生活的廣闊性、動態性方面,有著其他藝術不可比擬的自由,而且還能生動、明確地表現思想:它既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也可以表現人類深層的無意識流動。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在用語言將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時,常常會出現“言不盡意””辭不達意”的現象。123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