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菜雞聊科學

    假如讓你從生下來開始,一直到成年以後都穿著開襠褲,你願意嗎?事實上不管願不願意,戰國時期後的人民從小到大都穿著開襠褲。那麼古人是由於什麼原因才會穿開襠褲的呢?

    古代的褲子和我們現在認知的褲子有區別,我們現在的褲子是有褲襠,但是古代很多褲子是開襠的,一般都會做得較為寬大,可以透過穿著的方式形成合檔的效果,甚至有一些只有褲腿兒。據《鑑略·三皇記》記載,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裘葉為衣裳”的習慣。另據《物原·衣原第十一》記載“有巢氏始衣皮”,也就是用樹葉、動物皮毛做成衣服,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關於服飾的記載了。

    而古人開始見識到內褲應該是漢朝時期了,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前古人並沒有褲子的概念,屬於單下裳時期,也就是裙子的意思。為了國家的強大,趙武靈王在實施“胡服騎射”時,為順應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仿照胡人的穿著打扮,將單下裳改為雙下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開襠褲。因此華人在戰國之前是穿裙子的,戰國之後,到漢朝普及內褲之前是穿開襠褲的。

    中國的褲子起源於西北,考古材料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新疆地區就出現了與今天幾乎沒有差別的合襠褲。不穿褲子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的典型衣著大概就是用一整幅織物包裹住身體,不加裁剪連袖子也是沒有的,更別提褲子了。神奇的是這種簡陋通風的“真空裝”竟然傳承了數千年之久。直到《詩經》琅琅的時代,通常是“上衣下賞”,上身穿交領窄袖短衣,下身穿飄逸的裙裳。

    讓我們把時間退回到夏朝、商朝,由於農耕技術不斷升級發展,皮、革、絲、麻等紡織技術得到很大發展,甚至絲麻織物都已經成為主流。而商朝時靠著強大的編織技術,開始出現比較精細的綢子,再加上大量市場需求,讓棉花、麻桑等作物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不過很可惜的是,那個時候的布料質量並不好,比較厚重且粗糙,同時織布全靠人工手動編制,製作時間很長,做出來的衣物也比較單一。

    因此在商朝時期,大部分人的服裝還停留在“裳”時期,類似於現在的“斜肩裙”,胳膊裸露著。不過為了方便禦寒,那時下裳都已經穿到了齊胸的位置。到了周朝“司服”“內司服”等官職開始出現,負責掌管王室服飾,並將穿衣打扮列入禮制的範圍。從周朝出土的文物已經區別了上衣與下賞。上衣是指穿在上身的衣服,下上是指穿在下身的裙子,長也就是褲子進化前的稱呼。

    到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見識過胡人的作戰後,意識到“騎戰”的重要性。單人騎馬射箭,比起“戰車”與步兵協同作戰,不光戰鬥力更勝一籌,靈活性也要好上不少。於是下令在趙國實施“胡服騎射”,讓士兵的兩個大腿分別套了下裳,這是最重要的轉變之一。那個年代的趙武靈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身為堂堂一代君王,居然會成為服裝改革的推動者。

    由於士兵雙腿分別套了一個縮小的下裳,因此作戰行動時非常方便,還兼具了更出色的保暖功能。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節省了相當一部分

    布料,因此這項改革很快便在民眾中推廣開來。憑藉那個時候的生產力,誰不想一邊節省布料的同時一邊提高保暖效能,於是雙筒下裳漸漸演變成了脛衣。脛衣也叫做“絝”,就是咱們所說的開襠褲。

    戰國時期,限於生產力較弱,高階綢子只有極少數人可以使用,大多數普通布料還是比較粗糙,如果不穿開襠褲,襠部縫合一塊粗布,既會讓人行動不便,也很容易在活動時由於經常摩擦而傷害到重要部位,因此開襠褲擁有了推廣的契機。當然,貴族們因為平時養尊處優,根本不需要從事體力勞動,也不怎麼會奔跑跳躍,因此對他們來說穿開襠褲的壞處僅僅只有除了冬天有點兒冷罷了。

    但是穿開襠褲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容易走光,很不雅觀。可即便容易走光,開襠褲的這種優勢還是讓貴族們無法割捨,為了“合情合理”的穿開襠褲,貴族們還制定了一整套的行坐之力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所以古人對坐姿的要求極其嚴格。古人會發明跪坐,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防止洩露春光。有一種被稱作“跽”的跪坐坐姿,是古人認為最合乎禮法的做法。

    即長跪——兩膝著地,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上身挺直,看上去會顯得非常穩重端莊,但實際上這種坐姿會讓人感到非常難受,尤其是長時間保持,甚至會讓人腿部抽筋或腳部抽筋,久坐無疑是一場殘酷的毅力考驗。日本人曾經學習了大量的中國文化,貴族也是在此時期傳到了日本。從古代開始,跪坐都被日本人認為是“正禮”,並且時至今日在一些重要場合,日本人都會堅持跪坐這個傳統坐姿。

    現代人伸開雙腿坐在地上的坐姿,在古代被稱作“箕踞”,這是一種認為有傷風化的坐姿,原因自然是因為裡面穿的是開襠褲,“箕踞”時很容易春光乍洩。想當初荊軻刺秦王失敗,深知自己死期已到,荊軻直接“箕踞”在地上,用敞開褲襠的方式向秦王表達了最後的蔑視。

    同時為了防止春光乍洩,人們會把穿在外面的下裳做得非常長,特別是進入後宮的女人,幾乎全是霓裳拖地,那些普通老百姓肯定沒有那麼好的條件,畢竟下裳越長,需要的布料也就越多。但老百姓也不是沒有辦法,在脛衣外再套一件下裳便是了。

    古人還用“犢鼻褌”來應對走光,這是一種有襠的短褲,兩個圓圓的褲腿兒與牛鼻子相似,這和現代男人常穿的“汗衫”類似,是男人穿衣服的最少極限。一個人若是穿著“犢鼻褌”招搖過市,不是窮的一貧如洗,就是不拘一格的“精神小夥兒”。

    脛衣從實際作用來看,其實就是內褲的前身,在戰國末期與秦朝時期,脛衣已經得到廣泛普及,也就是說在秦朝以前,古人一直維持著穿開襠褲的習慣,而這個開襠褲就是他們的“內褲”。漢朝時期,中國絲綢技術有了質的飛躍,各種絲綢製品、絲綢材料透過絲綢之路遠銷波斯與羅馬。由於絲綢質地薄軟、光滑、透氣,在當時是最適合製作內褲的材料,並且製作內褲的技術並沒有多麼高深,因此內褲這個時候才終於開始大面積內普及。

    不過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有人認為內褲是在唐朝、宋朝才開始流行,理由是因為這段時期男人基本上已經取消了下裳,開始流行“短打”的貼身服飾,沒有了下裳掩飾,要是繼續穿開襠那還得了,總不能滿大街都是暴露狂。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獲得了部分人的支援。

    當然內褲真正興起時期並沒有確定的資料出處,我們自然是無法考證。但在秦朝以前,內褲是還沒有普及的,那時的布料厚重、粗糙,緊貼隱私位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漢朝的紡織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了,縫製簡單的內褲本身沒技術上的障礙,布料使用也不多,因此內褲在漢朝時得到普及是目前最合理的說法。

    對於生理需要這個方面,實際上生理需要並不是古人穿開襠褲的主要原因,至少絕大部分老百姓不是。雖然開襠褲的確會方便古人如廁,可是因為外面會套上一件下裳,如廁依舊不方便,更何況還要考慮到美觀問題。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帝皇精力旺盛,會特意要求後宮妃子以及普通宮女都穿上開襠褲,而一些青樓女子為了提高業績,也會穿上開襠褲吸引客人。

    隨著傳統禮儀的不斷髮展,加之生產力不斷上升,開襠褲已經被歷史的車輪碾過,掃進了塵埃之中。現在我們只能在小孩子身上看見開襠褲的存在。其實不是古人想穿開襠褲,畢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2 # 成都佛系高階導遊員

    現在緬甸男人還在穿簡褲。漢唐之前,中國北方的氣溫與現在的緬甸差不多,江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特別熱。如果不開襠,下半身會捂出死精子,對生育不好。民國之前是沒有強姦罪的。國家鼓勵生育。男女開著襠,方便那個。劉邦就是一個過路的流浪漢在野外當著劉老漢把劉媼那個了,生出來的。

  • 3 # 心園小寄

    漢與漢之前的漢人雖然穿開襠褲,但不是光屁股。現在出土的西漢文物上所畫的人物腰間圍有“褌”,此物在唐代傳至日本。在北大王力教授所著的《中國文化常識》中有詳細的介紹。

  • 4 # 李時針不懂歷史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開襠褲發明的初衷,是為了保暖。相信不少人瞬間暴怒,風吹褲襠涼颼颼,你給我說為了保暖?是的,你沒有聽錯,要解開謎團,請試著往下讀。

    開襠褲走向歷史舞臺

    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部拓荒史也是一部進化史。人類祖先戰勝了猛獸與環境,摒棄了茹毛飲血的生活,開始建立人類的文明。

    早期的人類,過著群居生活,每天為了填飽肚子而發愁。至於穿什麼,還真沒人在意。天氣暖和,所有的人都光著。天氣冷了,用樹葉亦或者是動物的毛皮製作衣服,用以抵禦寒冷。

    這就是早期衣服的雛形。

    隨著文明的發展,經歷三皇五帝后,古人便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明。發展到夏商時期,衣服早已經成為了必需品,不單單為了禦寒,還為了遮羞。

    他們再也不是和石器時代一樣,不再用一大張毛皮或者織物裹成一個直筒就完事,而是細細區分了上衣與下衣。

    請不要笑。

    這個簡單的直筒裝,即包裹住上身,下身真空的裝束,竟然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後才慢慢作了上衣與下衣的區分。

    這時候所謂的上衣與下衣,可以簡單的說是上衣和裙子。上身穿著交領窄袖短衣,下身穿一件長裙。

    褲子?還沒有。內褲?對不起,沒見過。

    華夏大地幅員遼闊,要說這種裝束在南方,或許還好點。但如果是北方呢?小風一吹,肯定是涼颼颼的。

    開襠褲的優劣

    在夏商時期,雖然農耕產業經過了進一步的發展,皮革棉麻等的生產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在這兩個時期,人們的下身,還是以裙子為主。後來裙子也得到了發展,提到了齊胸的位置,頂替了部分上衣,但褲子依舊沒有流行開來。

    後到周朝,周實施周禮,對衣著服飾有著嚴格的要求,基本也是以寬大的上衣配合裙子為主要搭配,為了配合服飾,還規定了一系列的坐姿,以避免“漏寶”的現象。相關介紹後面再說。

    戰國時期,雖周王室勢微,但周禮實施了幾百年,仍為中原各國廣泛接受。

    趙國身處四戰之地,與遊牧民族混居戰鬥,胡人騎兵充分發揮了其機動性與靈活性,趙國在與其戰鬥的過程中,深受其害。

    他們寬衣大袍,下面處於真空狀態,即便是騎上馬,也打不過對方。趙武靈王仔細分析了對方的優勢,然後提出了“胡服騎射”的改革方案。

    其中的艱辛與不易,本文不再贅述。當他們脫下寬衣大袖的長袍,以胡人窄袖服侍所替代,然後雙腿分別套上了“一截褲腿”,跨上了馬,開始著重練習騎射。

    行動方面更加的敏捷,而且還起到了為雙腿保暖的功能,不單如此,還為國家節約了不少布料。

    要知道,戰國時期的紡織水平很低,就連秦國,還在賜爵以獎勵耕種與紡織,因此,省下來的布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這種裝束,在一定的情況下,推動了中原服飾的發展。這兩節褲腿,加上兩根帶子,然後與圍在腰上的帶子相連,便是“脛衣”。也就是“開襠褲”的雛形。

    那麼既然要保暖,將襠都連上,豈不是更保暖。對於我們來說,是這樣的,但在戰國時期,還是要講究價效比的。

    “脛衣”代替了裙子,雖然還是有點涼颼颼,但對比來看,要比之前要好很多。不但如此,還節約了布料,可謂是一舉雙得。

    開襠褲引發的其他問題

    而真空狀態不雅觀的問題,在當時來看,還真不是個問題。

    他們原先穿裙子的時候,便為了彌補裙子本身的劣勢,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規範。在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在一些正式的場合,古人多采用跪坐防止春光乍洩。

    雙腿併攏,屁股坐在小腿與腳跟處。上身呈現挺直的狀態。至於盤腿坐以及雙腿前伸而坐,都被視為不尊重別人的坐姿。

    當年日本曾多次來中原地區做文化交流,他們就將這種坐姿學了去,一直流傳到今天,他們一切穿著與風俗方面,依然留存著古人的影子。

    當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選擇“箕踞而坐”便是在表達自己對於秦王的嘲諷與蔑視。試想一下,穿著開襠褲的荊軻,肆無忌憚地坐在那,傷害不高,但侮辱性極強,畫面請自己腦補。

    除了坐姿之外,上車時也要注意。如果在上車時選擇高抬腿,同樣會出現露寶的現象,這在當時也被認為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如果對方是一個女性,那麻煩可就大了,這簡直就是耍流氓無疑。

    當年的王莽,便曾向皇太后告狀,聲稱一個叫淳于長的人對著自己的母親上車,是為“驕佚”。

    由此可以看出,在春秋末期,開襠褲流行,更多的是為了節省布料。對比同等條件的裙子,脛衣不單單用料少,而且還可以保暖,穿上之後,靈活性更好,因而廣泛為社會所接受,一度得到風靡。

    除了省布料之外,它並沒有其他方面的好處,也就證明了,雖然開襠褲為當時社會所接受,更多的是因為節約布料,保暖效能好,行動方便,除此之外並不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並無其他所圖。

    至於很多提出的,是否存在生理方面的需要,亦或者是裁縫偷工減料,我可以很客觀地告訴大家,這是不存在的。

    生理方面的需要,無非是在大小便方面具有優勢,相對比而來,還是和有襠褲來對比的。如果拿開襠褲和裙子來對比,除了上文提到的那幾個,也沒有了其他的優勢了。

    合襠褲與內褲走向歷史舞臺

    開襠褲一直風靡,一直到秦朝的末年,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對於舒適性要求的提高,合襠褲被大量應用。

    合襠褲主要是被大量應用於部隊,畢竟,真空狀態騎馬,的確是涼颼颼的。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紡織發展到漢朝時,已經取得了極大的突破。

    布料方面,早已不再是粗糙的布料,取而代之的是絲織品與柔軟的紡織純棉布料。在絲綢之路的加持之下,這點布料,早已不算什麼。

    於是,為了不再騎馬涼颼颼,合襠褲走向了歷史舞臺。應用與軍隊之上,再也不擔心走光的問題了,除此之外,不單單起到了保暖的作用,還起到了保護隱私部位的作用,深受士兵的喜歡。

    除了合襠褲走向歷史舞臺之外,坐姿方面也迎來了巨大的改變。

    合襠褲的大量應用,使得人們不再痴迷於直跪。這種姿勢說實話,真的是太不舒服了。長時間直跪,膝蓋之下基本都發麻,屁股坐在腳跟處,隔屁股不說,腳跟也被坐得生疼。

    除了疲勞之外,青少年長時間直跪,腿部容易變形,出現走路姿勢異常。所以,當合襠褲出現以後,直跪的姿勢,也慢慢被取代。

    唐朝時期的壁畫中便可以看到高腳的椅子和桌子,而且人們也不再採取跪姿,而是選取更為舒適的姿勢。

    還要說一句,除了在坐姿方面的改變之外,悄然之間,內褲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漢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再加上紡織技術的提高,人們在穿上合襠褲之後,為了讓自己能夠更舒適,便選擇用柔軟的布料,縫製更為舒適的內穿小短褲,用以保護私密部位。例如:犢鼻諢就是在那個時期被髮明出來的。

    “犢鼻諢”是一種有襠的短褲,圓形的褲腿,就像是和牛鼻子類似,有點像相撲選手穿的內褲。

    如果還是想象不出,可以參考隔壁友人穿著的“兜襠布”,大概就是那個樣子。

    後記

    時至今日,我們沒必要嘲笑古人,為何穿著開襠褲來辦公和娛樂,這不過是人類歷史上的發展的一步而已。

    我們的今天,全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之上。相比古人的開襠褲,古希臘,古羅馬還在過那種一塊布料包裹全身的日子,因此對比來看,我們曾經領先於世界上相當一部分的國家。

  • 5 # 科技歷史說

    實不相瞞,古人也飽受穿褲子的痛苦,穿開襠褲也是實在沒有辦法,主要是當時的技術條件以及衣服制作材料限制。

    你知道古代開襠褲與古人的坐姿有何關係嗎?

      孟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人物,然而當年的孟子,卻因為穿褲子這件事兒,怒罵自己的老婆。

      據說是孟子有一天回到家,看到妻子一人坐在房間的床上,箕踞而坐,究竟是怎樣的坐法?實際上就是兩腿隨意張開,就像簸箕一樣,和我們今天所說的盤腿而坐,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差異。

      主要受制於當時人們衣服的緣故,古人的褲子,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開襠褲很常見,正因為如此,孟子在回到家看到老婆如此坐姿,所以才會教育老婆,不懂禮儀。

      古人之所以跪坐,就是因為穿著開襠褲,如果盤腿而坐,甚至於箕踞,無疑將自己的隱私暴露無遺,之所以會被認為不禮貌也是因為如此,所以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女孩子,為什麼穿裙子出去要特別注意?

      當年的劉邦也是,畢竟古人長期跪坐,確實很禮貌,但是這樣的方式,長時間來說,對於身體下半部分的壓力比較大,還不如直接站起來,所以,古人在沒人的時候,一般也會選擇盤腿而坐或者是其他比較舒服的坐姿。

      當年的漢高祖劉邦,身為堂堂一國之君,也因為坐姿不良被人教育了,究竟是誰這麼大膽呢?、

      此人名叫酈食其,是劉邦手下有名的謀士說客,儘管從小家境貧寒,但是學習刻苦,常年混跡於酒肆之中,有著高陽酒徒的名號,後來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根據天下局勢,選擇在劉邦手下做事,經常流竄於各個諸侯國之間,為劉邦奪取了很大的利益,正因為如此,也得到了劉邦的尊重。

      所以,有一次,酈食其去拜見漢王劉邦,劉邦隨意箕踞而坐,自然也是因為受不了長期跪坐的苦,而這一幕恰好酈食其看到了,所以當時就給劉邦好一頓說教:“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

      說白了就是很看不慣當時劉邦的坐姿,而當時的劉邦也被教訓的羞愧難當,悉心聽取了教訓,再也不敢懈怠。

      說來說去,其實都是古人的褲子惹的禍。

    古代褲子發展的歷史究竟如何?

      別以為今天的褲子稀鬆平常,對於古人而言,穿一條稱心如意的褲子可真不容易,而且對於中原地區的漢族人而言,由於沒有經常騎馬射箭的需求,所以穿褲子這事,還要從長計議。

      根據考古發現,中國中原地區有褲子的歷史,最早也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當時的褲子,並不如同我們今天所認識的褲子一樣,當時的褲子也僅僅只有兩條褲腿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長護膝一樣,僅僅能夠護住兩條腿的下半部分,對於大腿以及腰部,根本沒有辦法保護。

    褲腰和褲襠,為什麼在當時如此難設計呢?

      主要還是取決於服裝製作材料以及製作工藝,對於古人而言,柔軟的絲綢,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能夠享用得起,所以,對於廣大的勞苦大眾而言,只能以褲裙這種基本的形式代替,你以為古人是喜歡穿長袍大褂嗎?

      尤其是褲腰和褲襠,需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大小量身定做,合不合身主要就體現在這裡,一件褲子的製作成本也主要體現在這,古人能夠有遮風避寒的衣物,但是卻做不到精細化加工的要求。

      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也導致每家每戶衣服縫製都有著千差萬別,即便是一個婦人再有心,除了要紡紗紡布,還要一針一線縫製衣服,一家老小,這確實是不小的工作量,再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大小量身定做,那耗費的時間不是一星半點,所以也是為了效率考慮,很多時候都是能簡單就簡單。

      曾經有考古學家在新疆地區發現了一條比較完整的褲子,距今大約3300多年,由於當時這裡是遊牧地區,需要騎馬,中原地區人們所穿著的長袍大褂,根本不適合,也就是漢服一類的東西,如果用來騎馬,那簡直是不要太難受。

      實際上我們今天意義上的褲子,很早以前,主要是遊牧民族所發明出來的,在中原地區由於製作難度大,而且沒有很好的應用場景,所以相對來說,就造成了那樣的局面。

    古人穿開襠褲,那是不是沒有隱私可言了呢?

      實際上並非如此,古人為了遮擋隱私,也還是做了很多的行為習慣改變。

      從原始人時期,知道了男女有別的概念,便用獸皮樹枝樹葉遮擋,後來隨著人工紡織技術的發展,才慢慢有了更完善衣服的概念。

      紡布和做衣服完全是兩個概念,最早期古人紡織出來的布匹,柔軟度和可加工效能很差,也很粗糙,並沒有今天工業時代造出來的布匹如此優良的效能。

      更關鍵的是,大家可否聽過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也變相說明了一個問題,古人為了製作一根針,所付出的勞動時間,也是我們今天無法想象和理解的,一根針都是如此,一根線,一匹布,一件衣服,短則幾個月,長則用年來計算,相比之下,古人的壽命更短,對於一般的普通人而言,難道為了做衣服連地都不種了嗎?顯然不可能。

      儘管大多數古人穿的都是開襠褲,但是為了保護隱私,也還是想盡一切辦法,畢竟辦法總比困難多,最簡單的比如從坐姿上,跪坐毫無疑問是一種能夠體現禮貌而且保護隱私的方式,古人一般是用毯子,席子居多,板凳也並非是歷史上早期就有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椅子板凳,也是唐朝時期從外部傳入中原的,可想而知,其實古人的生活也有很多不方便。

      我們現代意義上用來保護隱私的貼身衣物,對於古人而言,其實也是一種奢望,如果大家知道古人為什麼用肚兜,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中國歷史上貼身衣物最早的稱謂叫褻衣,發展歷史也要追溯到漢朝,當時也不過是用簡單的袋子以及布片連線遮擋關鍵部位,並沒有今天意義上的這般舒適安全。

      古人的貼身衣物多稱之為抱腹,唐代袔子,宋代抹胸,元代合歡襟,明代主腰,清代肚兜,至於下半部分,其實也並沒有複雜的哪裡去,數千年來,人類下半身的遮羞布,只是用左三層右三層嚴嚴實實包裹,如果說嚴格意義上的內褲,也要從當年的芭蕾舞演員開始,就是為了上臺表演時防止春光乍洩。

      而這一塊小小的遮羞布,最早也是在公元1727年,後來隨著工業革命,也才逐漸走上精細化批次化生產的道路。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已經瞭解了,古人之所以穿開襠褲,並不是因為特殊的生理需求或者是偷懶,真的是因為當年的技術條件有限,確實達不到褲子的精細化製作要求。

    所以綜合來看,古人之所以不穿有襠的褲子,原有以下幾點:  第一,紡織技術落後  第二,衣物材料柔韌度舒適度不夠  第三,純手工衣物加工製造技術不成熟  第四,並沒有足夠的意識與迫不得已的褲子需求  第五,褲襠與褲腰縫製困難,還不如直接以褲裙取而代之

  • 6 # 靜心匠道

    秦漢時期中西方都認為,“褲子連著檔,不是野蠻來就是裝”,

    當年秦朝宮中嬴政穿著華服,繞著柱子躲避的荊軻,誰曾想兩人穿的都是開襠褲,荊軻刺秦王不成,倚著柱子,箕踞而坐的罵秦王,箕踞是古代一種藐視的坐姿,當然裡面有啥一覽無遺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嬴政看著荊軻目眩良久。

    秦始皇嬴政躲過此劫後,終於將趙國、魏國、南韓、齊國、楚國、燕國全部橫掃,統一六國的他還制定了度量衡,古代人強調“衣食住行”,可是秦朝在服飾上卻改變不大,到了漢朝時候的劉邦,依然還是穿著開襠褲,斜著躺著一邊洗腳一邊接見了酈食其,當然這樣的坐姿和洗腳行為,在秦漢時期是輕慢的舉止,和現在大家去洗腳聊生意完全不同。可是酈食其是出了名的說客,幾句話下來,就讓劉邦立刻“正襟危坐“以禮相待,可見當時劉邦穿的雖然幾層的衣裳,可是依然沒有改變褲子是開襠。

    劉邦此時的穿著已經非常隆重了,當時秦朝統治六國以後,吸收了趙武靈王的服侍改良,將周朝的上衣下裳的衣服模式,改變成為了上衣下褲的模式,特別是秦朝還出現了深衣和袍的穿法,當然為了方便生產勞動和騎射,延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說引入的褲子,而這一改變,確實讓秦軍的戰鬥力加強,並且將古代以車戰為主的模式,漸漸改變成更機動更靈活的騎兵突擊模式,褲子的出現是功不可沒的,但是當時依然還是開襠褲為主流,只是劉邦坐姿有點輕慢不禮貌,才導致了酈食其找到機會說了他一頓。

    劉邦肯聽進去,是酈食其說的沒錯,箕踞這種坐法,古代給人感覺是羞辱人,比如在《韓詩外傳》孟子就差點因為妻子在家裡箕踞而坐,給忽然創進門來的孟子看見,孟子看了一件妻子後,就跟老媽嚷嚷的將妻子休了,原因就是妻子沒有跪踞,在他看來算是不守婦道了。幸好孟母比孟子有智慧,直接改變思路說是孟子無禮,進門就的敲門喊人,你直接進門這就是你無禮了,反正最後這事倒是孟子慚愧而結束,但是可以看出孟子這樣的亞聖都無法接受箕踞,在民間看來婦道人家對外人箕踞是更加不可。

    說到對人無禮,淮陰侯韓信估計就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說,當年自己的胯下之辱了,先解釋一下胯下的意思,可能大家都是以為是大男人鑽褲襠而已,其實還是有些誤會了韓信,古代沒有褲子,只有叫絝或者袴的類似褲子的服侍,這絝,按當時的說法就是脛衣。脛衣,類似於現在圍裙一樣的套褲,功能只是保護腿部的保暖,但是還是屬於開襠褲,所以大家知道為何韓信鑽褲襠感覺那麼彆扭吧,

    當然因為兩人都是平民,所以穿的是布衣比較寒酸,秦朝時期所用的衣服料子,可沒有現在電影和電視劇那麼高檔,無非就是 夏布,麻料,絲綢,皮料、革料幾種,而秦始皇和貴族們穿的相對高檔的絲綢,平民老百姓穿的就是夏布和麻料了,這兩種材料穿身上容易扎身,讓人感覺不舒服,想想如果穿著這樣的褲子,大家更加不舒服,幸好當時流行的周朝的上衣下裳的穿法,所謂裳就是裙子,既方便又省錢,所以深受老百姓愛戴。

    可是紈絝子弟就不同了,紈絝就是富貴人家用絲綢等上好的布料做的褲子,這種褲子當然比較舒適,可是以前的絲綢可不是尋常人家能夠穿的起,但是即便是紈絝子弟當時穿的,依然還是開襠褲,一來是受到了布料的限制,因為開襠褲的做法相對省材料,同時也是因為當時的流行服侍的原因,大家都穿成周禮的高冠寬袍大袖,裡面還有深衣,為了保險和禮貌起見,疊加了袴圍著腰間,這樣一來即便是普通出行和登車也是很穩妥了。

    我們知道了韓信後來經受了胯下之辱後,發奮圖強的後來逆襲成為漢初三傑的故事,但是劉邦和韓信都沒想到改變服飾,特別是劉邦在建立漢朝後,雖然建立了一套朝服制度,其實也是延續秦朝,加上他注重與民休息,經歷了文景一朝後,服飾才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出現了綾羅綢緞新的材料。不過還是富貴人家才穿的起。

    首次出現想到了開檔褲改良的,還是一位歷史名人,就是“麒麟閣功臣”霍光,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也是漢武帝託孤的重臣,當年他因為想著漢昭帝劉弗陵獨寵外上官皇后,就非常擔憂漢昭帝學漢高祖劉邦,因為當年劉邦稀裡糊塗的讓幾位宮女懷上了龍種。所以霍光日思夜想,最後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重新設計宮中的褲子,讓宮女們穿上了自己設計的“窮絝”。可以說霍光確實厲害,跨界也做的如此成功,不但幫助漢朝穩定了江山,還是成了時裝設計師,不過他是出於私心,這“窮絝”就是讓褲襠縫緊了,這樣一來當然有讓漢昭帝一時興起,也可能因為時間過長,而敗興而歸,反正霍光確實是經驗獨到。

    不過由於漢昭帝比較短壽,沒多久就駕崩了,但是霍光非常的悲催,因為自己設計“窮絝”,劉弗陵竟然沒有生育一兒半女。

    而大家選出來的海昏侯劉賀被霍光給撤了後,找到了劉病己此時這“窮絝”也沒啥大作用了,宮中覺得不方便也就慢慢淘汰,隨著霍光病逝和霍家倒臺,到了漢靈帝時候,為了自己方便,在宮中完全恢復了開襠褲,導致“窮絝”沒有在民間沒有傳播推廣起來。

    但是為什麼這名字叫“窮絝”呢?

    西方本來想法也一樣,改變的契機來自一次寒潮,由於寒潮的出現,讓西方發現褲子原來真香,由此改變了原來的想法穿起了褲子,但是即便如此,還有有一些保守的民族保留了男人穿裙子的傳統,英格蘭的還依然能見到男人穿裙子。

    而褲子是不是有西域傳來的,這個可能性猜測很難說,因為中國現存發現最早的褲子,是在新疆一座古墓中發現的,透過碳14的檢測,其時間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是當時遊牧民族為了騎馬方便使用的,那麼中國難道褲子真的是外來貨,

    中國文化服侍發展,傳說軒轅黃帝開始,在考古發現中,曾經發現一些樹皮做的衣服,現在黎族樹皮衣還依然保留了這個做法,並且在古代遺蹟中發現了骨針和還有各種裝飾品。中華在服侍上的起源應該就是從皮毛和樹皮衣服開始發端。

    據說嫘祖經過研究,透過養蠶和抽絲編絹之術,製作出了絲綢,中國由此出現了衣裳,但是服侍是隨著農動力發展而發展的,在當時的環境下,織布技術不發達,而且人民農耕的技術也一般,所以衣裳已經是比樹皮更好的服侍,但是隻適合部落首領,而且褲子的工藝做法相對損耗布料,大家為了方便,還是一大塊布料一裹就成了一件衣服,相對省事了很多。

    到了後來即便是生產能力上去了,但是這個也約定成俗了,通過了夏商周的發展,上衣下裳基本定型,想要改變這數千年下來的穿著,確實比較難,所以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其功績確實是偉大的,但是到了唐朝流行胡服,這開襠褲一度被滿襠褲取代,可是到了宋朝時期,有流行復古,我們還是依然能夠看見許多文人墨客,比如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等人依然是喜歡上面碟衣,身著開襠褲,而南宋的一個古墓,其中出土文物裡就證實了這點。

    縱觀中國褲子的演變,其實服飾和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息息相關。在黃帝時期由於是原始社會,物質上相對匱乏,在人們的觀念中服飾以“用”為主,當然包括開襠褲。後來隨著夏商周的發展,社會出現了高度的發展,文化也相對完善,服飾由用改為裝飾和文化寓意,其中也包含著劃分富人和平民的功能,不同的布料出現,代表不同的層級。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朝的文景之治,讓社的物質更加的豐裕,服飾更加入了審美功能;此時褲子由於社會的需要,有胡服騎射發展到社會各個角落,出現了長短的筒褲,到了唐宋朝以後褲子基本定格,而開襠褲最後消失,是在清末時期在真正被西方的外來褲子所取代。

    從這點看出,這一條簡單的開襠褲,不但能夠給人保暖和行動方便,還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和歷史的體現,而小小的一塊布,所承載出來的服飾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7 # 辰光在我心

    古代的人也不比現在的人傻,他為什麼穿開襠褲?他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需要所作出的。舉個例子,古代人大拇指帶板指是為了射箭,後期是為了裝飾,現在人沒有帶這玩意的,是因為沒有必要了。

  • 8 # 空氣世界

    真正的帝王是不穿開襠褲的。多數是寬鬆布衣和常服。那些穿開襠褲的都是外世界的小孩兒,他們和遊戲訓練有關係,遊戲公司開張就要培養遊戲幫手,有些自願報名的被雙向選擇安排進遊戲訓練學習,因為年齡小志氣高所以穿開襠褲,年齡稍微大一些的5歲以上的他們還是穿正常服裝,只不過學的本事是帝王的本事而已,這些人相當了不得,一旦學成出徒,文可治國武可安邦藝可安天下,也就是大傢伙說的才貌雙絕。

  • 9 # 青藤qq

    這既不是生理需要,也不是女工偷懶。而是古人穿開襠褲純粹是跟當時的社會文明發展程序、人文生活環境條件有很大的關係。(古代所有東西都是純手工,縫紉機是現代物件)。

    個人覺得開襠褲是中華文明特有的“專利”。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如我們放下生活的社會環境裡不難發現,開襠褲好像是小孩子的專屬,市面上很多嬰幼兒的衣服開襠褲的衣服要比密封式的衣服銷量要,而這些在其他國家的市場上很難見到的。

    這是為什麼呢?說明華人的思想意識中人為小孩子穿開襠褲方便實用,很符合大眾的消費認知需求。可以說開襠褲是中華文明發展程序的精髓。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有部分人又認為給小孩子穿開襠褲暴露了個人隱私,非常不文明又影響美觀,所以現在很多嬰幼兒衣服沒有開襠褲。

    但在古代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人們衣衫穿著的需求比較原始,普通人基本都是粗布麻葛等布料,而這些布料的特點就是顆粒面粗糙不柔軟,無論是製作還是穿著體感都比較差。再加上古代當時的人文環境,人們穿著的衣服都比較寬鬆簡單。

    在古代普通人的衣裳就是上身斜襟的上衣,再加上下身一條寬鬆的無襠褲子,沒有內衣內褲之說。

    但隨著社會不斷髮展,幾千年的時間裡不停的更朝換代,古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越來越精細。

    特別是到了唐宋之後,很多西域物種的傳入人們穿著的衣服面料製作工藝也越來越精細,衣裳也是越來越輕便舒適。

    在明清朝以前,古人的衣服多以寬鬆為主,自從旗人入關之後,人們穿著的衣衫越來越修身精緻,花樣款式分化也越來越精細,這些都是時代發展程序的改變。

    所以說古人的穿著也是跟著時代發展而改變,從而越來越現代化。

  • 10 # 無根樹花正孤

    華人的服飾是世界上最難懂的東西,到現在都還在為了漢服之爭而鬧得不可開交。華人與褲子的緣分甚至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之前的原始社會。我們幾乎每一個華人在童年時候都和開襠褲打過交道,你敢相信嗎?

    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說起褲子一定不會陌生,但對於古代人的褲子來說,我們就沒有幾個是熟悉的。說起華人古代的那個褲子還是我們今天一模一樣的褲子嗎?我們小時候穿的開襠褲古人小時候是不是也一樣的穿過,褲子的奇妙之旅伴隨著每一個華人,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與褲子的前世今生。

    敘述中國服飾發展歷史

    今天我們所見的褲子大部分都是開雙孔的兩腳褲,古籍之中把褲子叫做絝,一些有錢人家的子弟因為奢侈浪費被稱為紈絝子弟,就是因為他們把心思都投放到了打扮上面,不斷的更換絲綢,布匹,貝吉布,還有一些柔順光滑的緞子。褲子的歷史和中國國家的歷史一樣悠久,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系統制度,縱觀中國褲子的歷史發展在每一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形態極其豐富。但總體而言中國古人褲子的型類逃不了三大類,分別是開襠褲,合襠褲,脛衣。

    最接近現代樣式的脛衣。華人的服飾歷史十分的悠長,但也是很好的總結,古代人無分男女老幼,除開清朝以外,都一直流行上衣下裳或者上下連線為一體的深度衣式長衣。所以褲子在服飾界的地位比較卑微,一直都是作為衣服的補充品存在的,古人一般都是將褲子當成內衣來在春冬之際禦寒保暖。

    中國歷史之中的脛衣出現的很早,大概在夏朝一些部落方國之中就已經出現,使用的時間也是很長,一直到宋朝和明清時期都有很多人穿這種褲子,就連現代從西方引進的褲子據說都是借鑑了中國古人脛衣的特點才被華人廣泛接受。

    宋朝時候流行的脛衣被他們叫做膝褲。膝褲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一般都是超過膝蓋了的,而秦漢時期的脛衣都是作為內衣整個貼身穿在裡面的。宋朝時期的膝褲是可以套穿在長褲外面的。據宋朝《東京夢華錄》記載說男女老少不分尊卑都十分喜歡穿膝褲,到南宋以後因為程朱理學的發展,女子不得隨意露面見人,要將肌膚遮住,這種近乎嚴酷的要求使得膝褲繼續流傳到了明清時期。

    清朝的時候因為入關女真族和中原漢族結合,服飾上面也逐漸滿化,宋代的膝褲遮蓋住膝蓋已經不足以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清朝服飾學家自發的對膝褲進行改良,所以清朝的時候變了一個名字叫做套褲,這個套褲的特點就是從腳到腰部完全套住,但腚部後面卻是空空的,至於具體的樣式有點像我們現代社會之中的那種吊帶牛仔褲。

    合襠褲子出現在戰國時期,但基本是看不見平民使用,一般都是在貴族階層之中流行,宋代的時候才開始了它全民化的過程。因為合襠褲和現代中式褲子十分類似,所以我們將合襠褲成為褲子的鼻祖,合襠褲指的就是兩股之間有一個部分是陳翔橢圓形,按照臀部的形成進行設計。

    據說合襠褲出現在戰國時期是因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從遊牧民族引進的。因為對於遊牧民族而言,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由騎馬,打獵和放牧組成,在這種生活之中,合襠褲以它寬鬆合身適應環境,方便戰鬥的特點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之中。

    從目前的考古證據來看,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合襠褲是出土在吐魯番境內的善洋海墓地之中。距今已經三千多年。漢代的時候,因為合襠褲方便勞動的特性在中國下層勞動人民之中廣泛流傳開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合襠褲進行褲腳的改造甚至讓一些不知道的人以為這就是我們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

    開襠褲重點出現在那些時期

    隨著歷史的發展,原始人所講究的遮羞功能不再成為褲子的主體功能。春秋戰國時期的華人為了方便上廁所開始發明出來了開襠褲。這個時候的開襠褲是沒有任何縫紉遮蓋的,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發揮了開檔的功能。

    這個時候的開襠褲並不是兒童的專屬品,而是在成人世界之中使用。1982年時候的湖北江陵漢墓之中就出土了一件戰國中期絹制鳳鳥紋路棉褲,因為實物的出土使得我們對於開襠褲有了一個更直接的認識,不至於拘泥於文字之中,這件開襠褲因為是採用絹製作而成,其主要功能還是保暖,只不過因為開襠褲的形式為人們上廁所更加方便了。

    因為中國古代早期服飾製作之中沒有我們現代的立體裁剪工藝,所以很多開襠褲的製造更像是一種拼紙遊戲。基本上一條合格的開襠褲要先用剪刀裁剪出褲腰,褲腿,褲腳和褲襠這四個部分,然後再穿針引線按照樣式圖紙拼接而成一件合格的開襠褲。在漢朝時候,開襠褲已經發展出來了遮掩的部分,通常前面都會有擋片,這個擋片可以自由活動,在方便如廁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於通風的基本需求。

    總結

    中國歷史之中的褲子樣式種類眾多,我們今天所穿的褲子樣式大部分都有著古代褲子的影子,開襠褲的出現是生理需求是廁所的生理需求而不是讓人想入非非的性需求,漢成帝與趙飛燕在後宮之中為方便行事下令宮中女子皆開襠褲也只不過是資訊時代進入洪流之後的一個謠言,無論是從《漢書》還是其他官方史書之中都找不到明確的證據和記載,至於說開襠褲的出現是古代縫紉工偷懶所至,更是一種無稽之談。

  • 11 # 讀史匯

    一個人可以沒穿過內褲,但一定穿過開襠褲。

    三歲以內的小孩心智尚未成熟,為了防止尿褲子,大人往往給他穿上一條開襠褲。到現在,開襠褲已經成為小孩的專屬衣服了。放在清朝以前,大人才是穿開襠褲的主要人群。

    古人的衣服不是一成不變,它總是在具體的歷史時期,作出適當的調整,褲子也是如此。褲子出現的時間大約是春秋時期,那會叫作“絝”,“紈絝子弟”一詞就是從這來的。“紈”是細絹,“袴”是指“褲”(同音),連在一起的意思是“穿著細絹褲子的富家子弟”。

    到戰國中期,古人發明一種有襠的褲子叫“褌”(kun)。五代十國結束後,宋朝人又發明出無襠分開的“膝褲”。褲子在3000多年的歷史中,基本以無襠和有襠交替出現,而且以無襠的款式居多。

    受到戲曲影視的“誤導”,大家以為古人只穿裙子,褲子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實則不然,只不過古人穿褲子的方式和褲子的款式,與今人大不相同。古代的褲子穿在裡面,外面再圍上一條叫作“裳”的圍裙。

    最初的褲子是護膝

    至於古代的褲子就更有意思了!現代人形容褲子的數量用“一條”,古人是用“一雙”來形容,因為古代的褲子和襪子類似,兩隻筒是分開的,類似於兩隻護膝套在腿上,設計褲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腿部,防止寒冷的冬天凍傷了腿。

    東晉王嘉編寫的《拾遺記》曾有一處記載,說縱橫家張儀和蘇秦是同窗好友,二人都是天資聰慧,經常在一起切磋學識見聞。為了不輸給對方,他們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外出遊學時,只要聽到什麼有趣的故事或者知識,就會隨時記錄下來,回家後再整理成冊。古代沒有記事本,竹簡又不方便攜帶,他們想出一個好辦法“以墨書掌及股裡”,即用墨水把聽到的知識記在手心和大腿上。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張儀和蘇秦穿的是長筒褲子的話,總不能光著屁股往大腿上寫字。唯一的解釋是說,戰國時代的“袴”長度很短,只能包裹著膝蓋到腳踝之間。

    秦漢出現長褲

    長褲出現的時間不早於秦漢,它與過去的短“袴”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的不同是增加了長度,可以把大腿一起包裹起來。款式上,繼續沿用無襠的設計,外面依然罩著一件裳裙,連腰帶也省了。無襠長褲的出現較短褲而言,是一項跳躍式進步,既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加文明,又能夠做到“私溺”(防止隱私露光),漢朝人給長褲命名為“溺袴”,即保護隱私的褲子。

    西漢中期,一種“窮袴”曾在皇宮裡曇花一現。什麼是“窮袴”,它不是窮人穿的褲子,而是區別於“溺袴”的款式,把褲襠用繩帶繫住,這段故事被收錄在《漢書·外戚傳》。

    公元前87漢武帝駕崩,留下遺詔由霍光(霍去病的異母弟)、上官桀輔佐漢昭帝即位。霍光和上官桀為了把持朝政,便把上官氏(霍光外孫女,上官桀親孫女)許配給漢昭帝冊封為皇后。霍家和上官家希望上官皇后能夠獨佔漢昭帝的床笫,早日生出太子。他們經常以關心皇帝為由,提醒漢昭帝要“禁內”,說白了是要皇帝別搭理其他妃妾,專心與上官皇后生孩子。

    漢昭帝是一代明君,但也有寡人之疾的毛病,皇帝絕不可能一夫一妻到老,偶爾也會做出一些招惹皇后爭風吃醋的舉動。霍光為了治好昭帝的毛病,從褲子上想辦法。他讓宮女全都穿上開襠褲,再用繩帶把褲襠死死地繫住。假如漢昭帝“寡人之疾”的毛病發作了,越著急越解不開繩帶,最後也就算了。

    開襠褲是傳統,合襠褲是外來服裝

    傳統漢服大多數已退出歷史舞臺,現代服裝多是由遊牧民族傳入,包括合襠褲。北方遊牧民族為了騎馬的需要,他們必須穿著雙腿開衩的褲子,而且要把褲襠縫合,不然難以承受馬背的顛簸感。

    合襠褲傳入中原,離不開一位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他就是提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為了讓趙國實現富國強兵,先從趙國的兵種進行調整,效仿遊牧民族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戰的騎兵,曾在很長的時間裡橫掃戰國群雄。趙武靈王發明的胡服沒有被普及,主要原因是趙國貴族和平民對此沒有好感。

    到漢代,合襠長褲已經逐漸被世人所接受,大多數人把它作為貼身衣物穿在裡面,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秋褲,為了顯示與開襠褲的不同,漢朝人為它取名為“褌”。隋末唐初的大文豪顏師古在《急就篇》專門做過解釋說:“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所謂“親身者”,就是指貼著面板,穿在最裡面的意思。

    關於“褌褲”的穿法五花八門。有錢的貴族階層為了追求生活品質,會把“褌褲”穿在裡面,再穿上開襠褲,外面套上裳裙,這樣才顯得有儀式感。至於窮苦人家出身的平民、奴隸顧不得追求精緻生活,為了幹活方便,乾脆直接穿著“褌褲”。

    開襠褲的實用和禮儀功能

    開襠褲保留至今的功能有很多,比如“上廁所”方便,這種表述也不完全準確,因為古人發明開襠褲沒有考慮到上廁所的問題,它就是從保護小腿開始,一點一點加長,最後變成一種全新的服裝。現在小孩流行的開襠褲,是後人在此基礎上聯想出來的功能,絕不是古人設計開襠褲的初衷。

    研究漢文化必須沿著一條主線進行,即所有的文化都是圍繞“禮儀”而來。“開襠褲”也不例外,它的出現與傳統封建文化密切相關。

    秦漢時期沒有椅子板凳,他們參加正式場合時,只能席地而坐,雙膝跪向前,臀部放在腳後跟,這種坐法叫“跪坐”。與跪坐相對的是“箕坐”,把兩條腿向前伸直的坐法,遠遠看上去像是一個簸萁。箕坐是一種非常不尊重人的坐法,和雙腿盤坐一樣令人討厭。

    漢高祖劉邦是沛縣劉三出身,從來一副不學無術的樣子,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從沛縣起家不久,釋出檄文招賢納士,有位叫酈食其的賢者前來應召。酈食其初次見到劉邦時,劉邦以“箕坐”的姿勢坐在床邊讓人替自己洗腳,酈食其頓時悶悶不樂,直言不諱地對劉邦說“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見《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趕緊起身整理儀表,邀請酈食其上座,二人以“跪坐”的方式謀劃大事。

    試想人穿著開襠褲,再雙腿伸直坐著,實在太不雅觀。採取跪坐的坐姿,能夠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這種由開襠褲衍生的坐姿禮儀,一直延續到日本和南韓,那裡的人在一些比較注重儀式的場合,依然採取正襟危坐的跪姿,以示對別人的尊重。

    古代女人如何穿開襠褲

    上文說了一大堆開襠褲的歷史,都是與男人有關。開襠褲在古代社會不分男女,直到清朝結束,這股穿“開襠褲”的潮流才消失於歷史長河。

    現在人想象古代女人穿開襠褲,往往會浮想聯翩,只能說現代人把古代人想得過於複雜。古代女人穿開襠褲是有講究的,絕不是隻穿開襠褲,那樣的話必然有傷風化。所以,古代的女人穿開襠褲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矩。

    不論男女把兩片開襠褲穿上後,還要再套上一件“裳裙”。只是對婦女的要求更加嚴格一些,婦女無故不能隨便提起裳裙,只有過河時,在確定周圍沒有男人的前提下,才被允許提起裳裙,否則就被視為失禮。就算是從事農活或是炎熱的夏天,也必須把裳裙穿得嚴嚴實實,《禮記·曲禮》有這樣的記載“勞毋袒,暑毋褰裳”

    開襠褲在皇宮貴婦群體中,還有另一項心照不宣的功能。那些後宮嬪妃平時都喜歡穿開襠褲,目的是方便皇帝隨時“交通”。當然,歷史上曾有過不少喜歡胡來的皇帝,讓後宮嬪妃和宮女身著簡易的開襠褲,但這不是開襠褲的原始文化。

    古人之所以穿開襠褲,背後也是一種無奈。開襠褲作為一種貼身的衣物,承擔著古代內衣的角色。貼身衣物必須採取質地柔軟的布料,在生產力欠發達的古代社會,布絹綢緞等柔軟的布料價格高昂,普通人只能穿麻布做成的衣物。由於人身體最不耐寒的部位是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古人之所以穿簡陋的開襠褲,有著節約的本意。

    這也是為什麼漢朝以後,隋唐元明清的開襠褲只是作為婦女出嫁時的陪嫁物品。因為生產力越來越發達,布絹越來越多,很多人都能棉布衣物已經不再是奢侈品。開襠褲只是在新婚燕爾當夜,方便洞房花燭。

    一定的歷史時期,擁有一定的文化。開襠褲也好,合襠褲也罷,它們的出現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現代人看待類似的歷史,沒有必要腦洞大開過度聯想,因為它們就是古人普遍認可的生活方式,與現代人的衣食住行方式沒有本質不同。

  • 12 # 走近健康

    原因很簡單,當然是為了方便,不要理解歪嘍,這個“方便”是真”方便”。怎麼說?皇帝呢是有專門的出恭便器,當然是為了太方便,而不用宮女面前”大秀”,也是面子問題哈!嘿嘿…

    貧民那,是當然為了野地解決方便啦,難不成,在外頭做點小買賣,或者出去幹活,再跑回家上廁所不成!

    所以呢感謝新中國的偉大,城市到處公廁,就不用我們穿開襠褲啦,哈哈!

    雖說有點開玩笑,但基本八九不離十

  • 13 # 南玉覓路

    在古代,窮人發跡後,乾的頭一件事,就是穿開襠褲!不但穿,還要繡上牡丹,在大街上扭三圈!

    驚現開襠褲

    在古代,千萬不敢撩衣服!否則,雞蛋、菜葉子齊上陣。

    《禮記·曲禮》記載:勞勿袒,暑勿褰裳。

    同時,漢代的石畫上,人們都席地而坐(先跪下,再坐到自己腿上)。為啥?沒穿褲子唄。

    然而,到了80年代,馬山一號楚墓的發現,讓世人目瞪口呆。

    開襠褲的鼻祖

    1982年1月,專家在湖北江陵縣,挖出一條開襠褲,激動得差點暈過去:“誰說古人不穿褲子?”

    我們來看看這件寶貝:紅棕色絹面,深黃色絹裡,繡著鳳鳥花卉,中間填充絲綿。袴腰後部敞開,形成開襠。十分精美!

    這條錦褲,是開襠褲界,當之無愧的鼻祖!

    那麼,古人對開襠褲,是否有記載呢?他們何時開始穿開襠褲?

    褲子的演變

    其實,早在戰國時,人們就開始上穿衣,下穿裳,裡面套上褲子。

    春秋戰國時,褲子叫“袴”或“絝”,無腰無襠,兩條褲管到小腿。

    趙武靈王時,褲子叫“褌”,為了騎馬作戰,而推行滿襠長褲。

    秦漢時,褲子叫“溺袴”,仍然無腰無襠,但褲管到大腿。

    魏晉南北朝時, 褲子和衣服合稱“袴褶”,褲管肥大,類似喇叭褲。

    唐朝時,褲管收束,男女老少以穿褲為榮。

    宋朝時,又回到開襠“膝褲”,裝飾豔麗,穿在滿襠褲外面。

    可見,開襠、滿襠在歷史長河中,交替反覆出現,連款式,都在不斷變換。

    開襠褲怎麼穿

    不同的時期,開襠褲的意義不同,而它的穿法,也大有講究。

    【內穿】

    開襠不雅,大部分時間,褲子是內穿的。

    《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這樣的場景:一個船家主婦,依次在船上晾曬上衣、絝(開襠褲)、短裳(下衣)。

    而在宜賓7號東漢墓的石棺上,刻著一個倒立的百戲,衣服下垂,長袍之下的開襠褲,十分顯眼。

    可見,早期的古人,把褲子穿在“裳”之下,視為內衣。如若外露,那就是奇恥大辱!

    不過,也有人專門外穿,為的是羞辱別人。例如:

    禰衡擊鼓罵曹,就是隻穿,而不穿,以示輕曹。

    荊軻刺殺失敗,對秦王“箕踞以罵”,令秦王“目眩良久”(兩腿叉開坐著,把秦王氣得眼花)。

    司馬相如穿“竇鼻褌”,當街幹雜活,以羞辱老丈人。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竇鼻褌,與傭保雜作,滌器於市中。

    當然,這些奇葩的做法,並不是主流。

    【外穿】

    褲子內穿,無可厚非,但如果你認為,開襠褲只能內穿,那就大錯特錯。

    福州南宋的黃晟墓中,就發現一件煙色的開襠褲,上繡“國色天香”的牡丹,比上衣還華麗。

    試問,一件內穿的衣服,怎麼會如此隆重?

    況且,此墓的主人,是一個17歲的貴族少婦,而出土的開襠褲,卻比男人的尺寸還大,可見,這褲子,分明是外穿的。

    而這種穿法,也歷史悠久,比如解放前,嘉興、湖州等地,地主們仍穿著綢緞的開襠褲,作為套褲。

    可見,開襠褲外穿,除了美化,還是財富、地位的象徵。

    什麼人不能穿開襠褲

    在古代,從平民至皇帝,沒人不喜歡開襠褲,可你真的以為,人人都有資格穿嗎?

    錯錯錯,有三種人,做夢都想穿開襠褲,可壓根沒機會!

    【士兵】

    京劇《穆桂英掛帥》中,有這麼一段唱腔:想當年桃花馬上威風凜凜,敵血飛濺石榴裙……

    穆大帥的石榴裙,可是宋代標準的“時尚裝”,下面還藏著“膝褲”,可軍營中的男子,就沒這機會了。

    古時的漢人,只善於步兵、戰車作戰,想對抗遊牧民族,必須騎馬。可哪個不要命的,敢穿開襠褲上陣?

    於是,趙武靈王下令,推廣“胡服騎射”,並專門造了“褌”字,意為滿襠褲(軍用品)。

    蘇格蘭的男人們更豪放,他們打仗都穿花格裙,露出毛腿。

    華萊士領導的蘇格蘭起義,士兵們常常撩起裙襬,用屁股對著英格蘭軍隊,以示羞辱。

    可見,當時的士兵,絕不會穿開襠褲,畢竟,生死麵前,誰還在乎一條褲子?

    【奴僕】

    除了士兵,地位低賤的奴僕,也沒有資格穿褲子。

    一來,奴僕動輒砍柴、挑水、洗衣,穿著寬大的“裳”,風吹一下,可怎麼辦嘛?

    二來,窮人買不起布,內穿“脛衣”,外面再穿“裳”,純屬浪費。

    當然,也有一些奇葩的人,明明很有錢,非要穿成奴才樣子,假裝清高。

    西漢末年,篡權的王莽,就將這一點運用得淋漓盡致。

    《寒暑·王莽傳》記載:王莽母親重病,朝中的公卿,都派自家夫人登門探病,王莽讓妻子“衣不曳地,布蔽膝”(僕人打扮),令女眷們瞠目結舌。

    自此,王莽因儉樸名揚天下。

    不過,這更加印證,開襠褲有門檻,不是想穿就能穿。

    【青樓女】

    青樓女不穿開襠褲,不是缺錢,而是不想!

    她們只穿一件旋裙,(前後開叉,便於騎馬、驢等交通工具)。而最早穿這種裙裝的,是京城汴梁的青樓女。

    這種裝束,連褲子都不穿,被認為十分低賤。

    北宋文人江休復,就在他的《江鄰幾雜誌》中,對這些女子破口大罵:曾不知羞恥如此……

    由此可見,開襠褲不但是高階貨,還象徵著身份。

    可是,我們聰慧的祖先,為什麼對開襠褲情有獨鍾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開襠褲的優勢

    【冬暖夏涼】

    冬暖

    《說文解字》中講:袴,脛衣也。

    所謂脛,就是大腿。可見褲子設計的本意,是為了保暖。

    既然是為了保護腿,自然顧不上臀部,也正好能省些布料。

    兩條褲管縫上棉絮,用帶子系在腰間,有的還會在腳底,加一條帶子,類似90年代的健美褲。

    夏涼

    古人防暑,只有3個辦法:靜坐、赤膊、開襠。

    白居易曾寫了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可靜坐、赤膊,是男子的特權,女子該怎麼辦呢?

    古人很聰明,裡面穿條開襠褲,小風一吹,颼颼涼爽,還不會被察覺!

    【方便如廁】

    如廁對古人而言,十分頭疼。

    其一,廁所簡陋

    《左傳·成公十年》中記載:晉侯將食,張(脹),如而,陷而卒。

    也就是說,晉景公吃飯前,跑去上了個廁所,結果死在了裡面。

    可見,一國之君的廁所,也十分簡陋,動輒就得送命,更別提普通百姓家。

    如此惡劣的條件,古人巴不得速戰速決。

    其二、服裝繁瑣

    古人穿衣服,上衣下裳,不但多,還很複雜。辛辛苦苦穿起來,你讓他脫衣如廁,比要他的命還難受。

    其三、程式複雜

    古代的有錢人,幹啥都講究“儀式感”。

    拿如廁來說,漢朝時,人們拿玉做成馬桶,給皇帝使用,上完後,還要更衣焚香。

    普通人就是不更衣,也要晾一晾身上的味兒。

    古人日落而息,如此複雜的如廁,的確耗時。這時候,開襠褲的優勢,就顯而易見。

    它輕便隱秘,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保住了面子,實在讓古人愛不釋手。

    【身體舒適】

    古代的老百姓,都用粗布做衣服。這種料子不但厚,還很粗糙,若貼身穿,非磨得皮開肉綻不可。

    而開襠褲,則完美解決了這一難題。畢竟,兩個褲管上,只有幾根細繩子,壓根兒磨不到。

    當然,總有些有錢人,願意在“裡子”上下本錢,用高階面料做褲子。

    “紈絝子弟”的“紈”,就是一種高階絲織品,而這個詞的本意,就是一幫穿著高檔開襠褲的富二代。

    放到現在,這個比喻夠犀利!

    古代女子如何穿開襠褲

    在古代,女子沒有話語權,她們穿什麼,怎麼穿,全憑男人主宰。

    【不穿】

    古代的道德家認為,女子兩腿分立,是誘惑男子的行為,太不像話。他們要把女子的特徵,全部掩蓋起來,

    因此,女人在上千年的時間裡,都不許穿褲子,甚至連腳都不能露。

    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女子做出了莫大犧牲。

    【窮袴】

    漢昭帝患病時,大將霍光權傾朝野。為了讓皇后(外孫女)懷孕,他暗示皇帝,“禁內”以修身養性。

    《漢書·外戚傳》記載: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何為“禁內”呢?說白了,就是除了皇后,誰也不許碰。可皇帝也是人,一個外臣,還能天天盯著不成?

    思來想去,霍光搗鼓出一件服飾——“窮袴”,也就是有襠的褲子,上面纏了一圈又一圈的繩子。

    這下好了,別說皇帝,就是宮女自己,想解開都難。

    而“窮袴”,也成了霍光固寵的工具。

    【開襠褲】

    當然,霍光的例子實屬偶然,大部分時候,女子必須穿開襠褲,而這背後,隱藏著不少心機。

    漢靈帝時期

    漢靈帝劉宏,嫌宋皇后沒女人味,便先栽贓,再廢后,害她鬱鬱而終。

    此後,他下了一道奇葩的命令:宮中女子,只許穿開襠褲,看中誰,誰就被拖進宮中。

    可憐的妙齡少女,沒一個逃脫魔爪。

    新婚時

    在古代,女子的嫁妝裡,都有一條開襠褲,方便同房花燭。

    戰爭時期

    古代戰爭頻發,男丁越來越少,怎麼辦呢?

    統治者便想了個“歪點子”,讓女子穿開襠褲,以方便生兒育女。

    不得不說,統治者們為了權利、享樂,可謂絞盡腦汁!

    幼兒如何穿開襠褲

    說完了成年人,接下來我們說說幼兒。

    宋代《續博物志》記載:“小兒五歲日鳩車之戲,七歲日竹馬之戲。”

    穿開襠褲騎竹馬,是小孩子的遊戲。而“青梅竹馬”也源於此。

    可見,古代無論老幼,都穿開襠褲。

    到了現代,新生的嬰兒,仍延續這個習俗。

    對此,許多人質疑不安全,其實大可不必。

    在萬密齋的《萬氏家傳育嬰秘訣》裡,就清楚記載:頭要清涼、背要溫,露臍下體養真陰。

    年幼的小孩,穿開襠褲反而有益健康。

    後記

    古人穿開襠褲,不過是環境與審美的結合,在當時,是最好的選擇。

    男人們年紀輕輕,就知道保護膝蓋。

    女豪傑穆桂英,更是穿著開襠褲,就上陣殺敵!

    回首千年,我們覺得詫異,不過是以現代的眼光,來審視古代的文明罷了!

    在我看來,我們遙望古人,若沾沾自喜,滿懷優越感,那什麼也得不到。

    恰恰相反,古人的智慧、精神傳承,才更令我們驚歎!

    同時,我還有個意外發現:大部分的古裝戲,並未遵循歷史,太不靠譜了!

    但話說回來,我更喜歡現在的時代,畢竟,滿大街的開襠褲,我還真接受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龍拍的鬼片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