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即誠實、守信,涵蓋了“誠”和“信”兩個方面,是內在道德自覺與外在倫理規範的統一,也是傳統社會為人處世的基本倫理道德要求。 首先,“誠”是向內的,指向如何對待自我,從道德的維度規定了如何“為人”。所謂“誠”,即內心真誠、真實,“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強調對自我的誠實無欺。內省無愧於良心,俯仰不怍於天地,這是自我內在的道德自覺,是做人的基本品質,也是道德修養的基礎。古人把“誠”視為修身的核心、完善自我的功夫,“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誠”也由此成為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 其次,“信”是向外的,指向如何對待他人,從倫理的維度規定了如何“處世”。所謂“信”,即守信、守諾,把“毋自欺”延展到“毋欺他”,把道德主體內在的“誠”推及他人,強調對他人的“誠”,即對別人真誠無欺,言必信、行必果。作為協調社會關係的具體德目,“信”是人際相與的基本要求。孔子更是把信視為人之為人的道德倫理規定,“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再次,就誠與信的關係而言,誠是信的內在基礎和道德源泉,信是誠的外在延伸和倫理呈現,誠與信內外呼應、相通無礙。一方面,“誠於中而形於外”,沒有誠這一內在的基本道德品格,就不可能對別人真誠、誠實,“內誠於心”方可“外信於人”。另一方面,信是誠的道德實踐,內在的誠體現於外在的信中,“欺人”即“自欺”,對別人言行不一、背信棄義,其實也是對自己“誠”之德性的背叛和欺騙,誠與信一體兩面,形神相通。誠信構成了為人處世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是人安身立命、修德進業的根本。 最後,誠信是傳統道德體系中最具有普適性的德目。正是基於這種普適性,當狹義的忠、孝等傳統倫理道德規範隨著宗法社會、君主集權政體的解體而陷入困境時,誠信卻歷久彌新,彰顯出其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成為構建現代誠信體系的寶貴資源。
誠信即誠實、守信,涵蓋了“誠”和“信”兩個方面,是內在道德自覺與外在倫理規範的統一,也是傳統社會為人處世的基本倫理道德要求。 首先,“誠”是向內的,指向如何對待自我,從道德的維度規定了如何“為人”。所謂“誠”,即內心真誠、真實,“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強調對自我的誠實無欺。內省無愧於良心,俯仰不怍於天地,這是自我內在的道德自覺,是做人的基本品質,也是道德修養的基礎。古人把“誠”視為修身的核心、完善自我的功夫,“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誠”也由此成為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 其次,“信”是向外的,指向如何對待他人,從倫理的維度規定了如何“處世”。所謂“信”,即守信、守諾,把“毋自欺”延展到“毋欺他”,把道德主體內在的“誠”推及他人,強調對他人的“誠”,即對別人真誠無欺,言必信、行必果。作為協調社會關係的具體德目,“信”是人際相與的基本要求。孔子更是把信視為人之為人的道德倫理規定,“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再次,就誠與信的關係而言,誠是信的內在基礎和道德源泉,信是誠的外在延伸和倫理呈現,誠與信內外呼應、相通無礙。一方面,“誠於中而形於外”,沒有誠這一內在的基本道德品格,就不可能對別人真誠、誠實,“內誠於心”方可“外信於人”。另一方面,信是誠的道德實踐,內在的誠體現於外在的信中,“欺人”即“自欺”,對別人言行不一、背信棄義,其實也是對自己“誠”之德性的背叛和欺騙,誠與信一體兩面,形神相通。誠信構成了為人處世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是人安身立命、修德進業的根本。 最後,誠信是傳統道德體系中最具有普適性的德目。正是基於這種普適性,當狹義的忠、孝等傳統倫理道德規範隨著宗法社會、君主集權政體的解體而陷入困境時,誠信卻歷久彌新,彰顯出其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成為構建現代誠信體系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