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太陽補鈣

    一回到老家就不會說普通話,這個應該分好幾層,綜合性的,以我本人來講,每次回家,都是在普通話與家鄉話無數次的轉換中,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都在以不同的口味說話。

    具體來講,我感覺大概有幾點原因:

    第一,回到家鄉,本身就有了一種融入感,自身那種家鄉情懷被激發出來,埋藏在記憶裡得家鄉話再遇到同鄉人時,不自覺的就冒出來,都沒怎麼刻意,就是那種味,融入進去,碰撞出來。

    第二,家鄉的習陋,類似於開玩笑那種,一輩子都沒出去過的人,始終說的都是家鄉話,而你在與其交談時,用普通話,一方面有些老人可能就聽不清,另一方會覺得你是去過大城市裡的,還說普通話,感覺你瞧不起他的那種感覺,就讓我們有一種感覺,還是儘量在家鄉說家鄉話,以免有人後面垢病,調侃自己。

    第三,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越來越多人的外出打工,為了適應環境,都不在不停的學習,有些老一輩可能還是不習慣說普通話,因為他們會覺得怪怪的,所以在外地或者回家,能遇到聽懂家鄉話的人,都不會說普通話。

    當然了,不管普通話與家鄉話,在任何地方,都是我們與人溝通閒談的橋樑,只要自己記憶裡,仍留存那一份家鄉的情懷,就都是最好的。

  • 2 # 水邊行

    有這樣的人,有外面呆久了,猛然回鄉時忘了鄉音,這種人有個特徵:性格比較內向不太喜歡與人交流,但這畢竟是少數

  • 3 # wang_H

    為什麼一回到老家就不會說普通話?我想這個還不至於,一個人說什麼話主要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以及周圍都是說什麼話的人。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彙最早始於近代,是1906年首次提出,使用何種語言文化界也爭論頻繁,後歷經白化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及國語運動逐漸確立了以北方語言,即以北京及周邊語音為主的地位得以確定,建國後即1956年國務院釋出推廣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普通話語音在全國推廣使用。

    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及一切公眾場合使用普通話交流,普通話是我們大家在外與人交流的通用語言,而我們出門在外,不管在外地還是在單位,又或是行走在街上,在公交車裡,在商場與認識的不認識的交流都是使用普通話,這已形成了定律或者說習慣,因為說方言可能一方會聽不懂,二人交談一個說普通話一個說方言,那實再彆扭簡直是"雞同鴨講”嘛,當然大家就都說統一的普通話了。

    而你回到家鄉回到家裡,尤其是家處鄉村,家裡人鄉里人大都講著一口方言,你自然也就跟著講家鄉的方言,諾講普通話而家人們都講方言,你當然就顯的另類了也有"打官腔,見外“之嫌了,此時說普通話就會覺得很彆扭自然也就說不好了!而家處城市,一家人中也常會有說不同語言的,比如父母說本地方言,配偶是外地人說外地方言,而孩子卻又說的普通話,這種情況就蠻好玩了,我就屬這種情況,一家人坐一起聊天,我與父母說本地方言,父母與媳婦說普通話,我與老婆說她們家鄉方言,與孩子又說普通話,那也是經歷了從彆扭混亂到親切自然這麼個過程。

  • 4 # 大0慶

    語言是人和人溝通的一個工具。工具是為人服務的,人不能為了工具而改變。用口音或是語種來顯示什麼,是心裡陰暗面的體現。和什麼人,在什麼場合,講最適合的語種和口音,應該是一個有教養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質。回家鄉說家鄉話,太正常不過了。這有什麼好討論的?

  • 5 # 江右沛豐劉

    俗話說“近山知鳥音,近水識魚性,”語言是人類和動物溝通的橋樑!一個人從哇哇落地到呀呀學語都離不開語言環境的薰陶沉澱久而久之腦海記憶中就有個固定的語言發音和各種詞彙儲存於大腦中,影視劇中的失憶人經過呼喚,一句話甚至是一支山歌也許就能喚醒失憶人完全不是神話,現實中這例子太多太多!在我家鄉還有一句這樣的祖訓是“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在外闖蕩飄泊吃苦受累或是榮華富貴官大權重可以打官腔講官話沒人說你怪話,若你回到家鄉還是那樣一付臭架子打官腔(講普通話)第一個是父母第二就是鄉里鄉親都會怪罪甚至是罵你的,雖說是一句普通話卻無形把自己的地位抬高,更無形中把自己隔離於鄉親族人之外都是得不償失的大家會覺得你變得離心離德,土語土語真不土!這個不僅僅是鄉村俚語它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太多太久的傳統文化及歷史的變遷和密碼!沒有什麼見不得光見不得人的窘迫!所以現在的年輕一代在學好英語普通話的同時切不可丟掉你祖宗留下來的方言土話把它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 6 # 懷舊的歐先森哇

    為什麼?在異國他鄉,與國外友人交流多用的英語,而一旦遇到了國內同胞不用多說肯定會用母語。既是為了溝通方便,潛意識裡也是一種群體的認知體現。如果依舊用英語交流,沒有特殊情況,那種尷尬的場景可以想見,除了裝還是裝。同樣,這也是為什麼在外多用普通話,回到家鄉會自然而然說起家鄉土話?既是為了溝通方便,也是源於潛意識。

    不要光說農村人,城裡人又如何?哪裡的人都一樣,在外的交流方式與在家又怎麼能一樣?鄉音又何嘗不是“根”的體現,又何嘗不飽含著濃濃的鄉愁與深深的鄉情。普通話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但它也只是一種交流方式。在本質上,普通話與家鄉話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許可以將普通話和家鄉話比作為西裝和休閒服,沒有道理說正式場合要穿西裝,我們就一定要丟了休閒服。推廣普通話,也更多的是為了便於中國各地之間的溝通交流。

    回到家鄉當然要說家鄉話,這是環境的影響,更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有時候它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寄託著家鄉記憶和親情的方式。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晃離開家鄉,漂泊在外已有十多年,雖然每年都有回去,但每當鄉音襲來,心中依舊倍感親切,那一方水土已經融入進了我的靈魂。

  • 7 # 手機使用者早知道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來說一下我經歷過的感受。

    我是湖北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因為工作原因在北京學習了兩個多月,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耳濡目染的都是普通話,所以自己也不得不‘’入鄉隨俗‘’地說起了普通話。

    時間過得也快,一晃兩個月就匆匆過去了,我也結束了在北京的學習和生活,坐火車回去(那時候可沒有動車高鐵,全是綠皮火車),在車廂裡遇見了一個系統單位的熟人,我們就聊了起來,原來這位仁兄也在北京待了很長時間,聊著聊著,總感覺有哪裡不太對勁,經過很努力地想過之後,終於找出了原因所在,原來我們都用普通話在熱聊著,想努力地把普通話轉換到家鄉的方言上來,卻怎麼也找不到切入點,好在前排座位上有一個貌似碰見了熟人在用湖北方言同對方打招呼,我倆才如夢初醒地把普通話轉換成了地方方言,我們倆人也會意地笑了起來……

    俗話說‘’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在你自己的家鄉,一定要說家鄉話(除非你真的從小就不會說),這也是對家人親戚朋友或者鄉親的一種尊重。如果你用普通話與其對話,不熟悉你的人會認為你在擺譜,知道你的人更會認為你在擺譜。格格不入就會與眾不同,如何情況下都要入鄉隨俗而且還要隨遇而安,看看那些國外的政要大佬們,他們來中國也要學幾句中國話或者中國的地方方言,這叫什麼?這叫親近,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 8 # 半緣

    這就是裝逼的

    什麼不會說~上大學之前,沒講過普通話~大學四年~我們宿舍都是周邊城市~老家話都能聽得懂~

    相反家裡有些早早輟學打工的,每次回來都是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搞得我有時候一臉懵逼~在外打工幾年,老家話都不說了~也沒見混得是有多好~

    我還有普通話等級證書~

    想起一個故事~

    我媽是地道農民,也不認識字~這輩子沒說過一句普通話~

    有次有個鄰居,在外地打工的,不知道怎麼打電話給我媽~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我媽直接來了句~別跟我講普通話,我已經夠普通的了~還講普通話~當時我們在吃飯,差點噴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價位的轎車和SUV到底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