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此語,出於明末清初的歐陽直(又名歐陽睿年)的《蜀警錄》中。兩句話的最早因由,可能來自《北周書》上描寫蜀人的一句話――“貪亂樂禍”,也可能來至隋文帝曾描繪巴蜀之人--“人好為亂”。意思是說,好像四川人好亂,難治,刁頑。而郭沫若從文學角度看則認為“能夠先亂是說革命性豐富,必須後治是說建設性徹底”,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他還認為“四川人的豐富的革命性和徹底的建設性是由李冰啟發出來的”,是“李冰的建設,文翁的教化,諸葛武侯的治績,杜工部的創作”感化和啟迪的結果。“蜀”地,從古走到今,應當包括現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包括蜀道難、三峽險。“蜀人”,從自“移秦民萬家”充實巴蜀;東漢末到西晉的大規模的移民;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大批北方人遷居蜀地;元末明初,南方移民大批進入四川;一直到明末清初的的大移民活動前後延續一百多年,即所謂“湖廣填四川”;抗日戰爭時期,大批“下江人”遷居四川。還有解放後,大批北方幹部進入四川,三線建設時期又有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員進入四川,並從此落地生根,定居蜀地。在中國歷史上,四川人口的“大換血”就已達六次之多,以至於達到了移民在數量上超過土著,親戚遍全國。陳世松的《天下四川人》中講:“大姨嫁陝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問原籍,現無十世老成都。”全國各地之人皆入蜀成為“蜀人”。“蜀文化”也在中原文化、南粵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等各種文化進入蜀地並與先秦的巴蜀文化之間進行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區別於原有的古蜀文化的新文化。“蜀地”雖然偏處西南一隅,但其戰略位置卻得天獨厚,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巴蜀之地易守難攻,糧草充足,因此每當統一王朝瓦解之時,這裡的起義和割據就聞風而動,紛紛豎立旗幟,宣佈獨立自治進入無政府狀態;而當天下巳定,硝煙散盡之時,這塊窩在山地裡的盆地尚未被納入統一的版圖,需要統治者盡最後的努力來收復它。因為通往巴蜀的道路很險峻,所以一般都是到最後大局已定的時候來平定這塊地方。唐人魏顥曾經說過:“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傑出。”川蜀歷來“人傑地靈,英雄輩出,天下糧倉,戰略要地。”蜀人,“民風彪悍,富於思想,敢於創造,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富於革命冒險精神。”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此語,出於明末清初的歐陽直(又名歐陽睿年)的《蜀警錄》中。兩句話的最早因由,可能來自《北周書》上描寫蜀人的一句話――“貪亂樂禍”,也可能來至隋文帝曾描繪巴蜀之人--“人好為亂”。意思是說,好像四川人好亂,難治,刁頑。而郭沫若從文學角度看則認為“能夠先亂是說革命性豐富,必須後治是說建設性徹底”,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他還認為“四川人的豐富的革命性和徹底的建設性是由李冰啟發出來的”,是“李冰的建設,文翁的教化,諸葛武侯的治績,杜工部的創作”感化和啟迪的結果。“蜀”地,從古走到今,應當包括現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包括蜀道難、三峽險。“蜀人”,從自“移秦民萬家”充實巴蜀;東漢末到西晉的大規模的移民;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大批北方人遷居蜀地;元末明初,南方移民大批進入四川;一直到明末清初的的大移民活動前後延續一百多年,即所謂“湖廣填四川”;抗日戰爭時期,大批“下江人”遷居四川。還有解放後,大批北方幹部進入四川,三線建設時期又有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員進入四川,並從此落地生根,定居蜀地。在中國歷史上,四川人口的“大換血”就已達六次之多,以至於達到了移民在數量上超過土著,親戚遍全國。陳世松的《天下四川人》中講:“大姨嫁陝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問原籍,現無十世老成都。”全國各地之人皆入蜀成為“蜀人”。“蜀文化”也在中原文化、南粵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等各種文化進入蜀地並與先秦的巴蜀文化之間進行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區別於原有的古蜀文化的新文化。“蜀地”雖然偏處西南一隅,但其戰略位置卻得天獨厚,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巴蜀之地易守難攻,糧草充足,因此每當統一王朝瓦解之時,這裡的起義和割據就聞風而動,紛紛豎立旗幟,宣佈獨立自治進入無政府狀態;而當天下巳定,硝煙散盡之時,這塊窩在山地裡的盆地尚未被納入統一的版圖,需要統治者盡最後的努力來收復它。因為通往巴蜀的道路很險峻,所以一般都是到最後大局已定的時候來平定這塊地方。唐人魏顥曾經說過:“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傑出。”川蜀歷來“人傑地靈,英雄輩出,天下糧倉,戰略要地。”蜀人,“民風彪悍,富於思想,敢於創造,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富於革命冒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