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野行者666

    現代天氣預報有五個組成部分:

    1、收集資料

    最傳統的資料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透過專業人員、愛好者、自動氣象站或者浮標收集的氣壓、氣溫、風速、風向、溼度等資料。世界氣象組織協調這些資料採集的時間,並制定標準。這些測量分每小時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時一次(SYNOP)。

    氣象衛星的資料越來越重要。氣象衛星可以採集全世界的資料。它們的可見光照片可以幫助氣象學家來檢視雲的發展。它們的紅外線資料可以用來收集地面和雲頂的溫度。透過監視雲的發展可以收集雲的邊緣的風速和風向。不過由於氣象衛星的精確度和解析度還不夠好,因此地面資料依然非常重要。

    2、資料同化

    在資料同化的過程中被採集的資料與用來做預報的數字模型結合在一起來產生氣象分析。其結大氣狀態的最好估計,它是一個三維的溫度、溼度、氣壓和風速、風向的表示。

    3、資料天氣

    按照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結果來計算大氣隨時間的變化。

    4、輸出處理

    模型計算的原始輸出一般要經過加工處理後才能成為天氣預報。這些處理包括使用統計學的原理來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參考其它模型計算結果進行調整。

    5、製作過程

    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在電腦上製作全國氣象形勢圖表(就是天氣預報節目的背景圖);主持人站在一塊藍幕前“指指點點”,講解天氣(如何把握各個地區的位置,主持人只有一個秘訣——死記硬背);影視中心進行影像合成,在電腦上用圖表代替藍幕;影視中心將製作完畢的節目傳送到中央電視臺。

    擴充套件資料

    在收聽天氣預報時,常常聽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間”等時間用語和“多雲”、“陰”、“晴”等氣象用語。

    “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這12個小時;“今天夜間”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這12個小時。“晴”指雲量佔10—30%;“多雲”指雲量佔40—70%;“陰”指雲量佔80—100%。

    氣象單位對降水量標準的規定,有12小時和24小時兩種標準。12小時降水量級標準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

    24小時降水量級標準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預報時間沒有超過12小時,就是指12小時降水量級標準。

    如果預報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則指的是12小時內的降雪。如果預報今天白天到夜間有中到大雪,則指的是24小時內的降水量。除12.24小時預報外,還有48小時預報,72小時預報,還有未來天氣分析等。

    因為氣象局每日提供給電視臺,廣播臺,各大報紙的預報只有三次:早上,中午,晚上。對於突然的天氣變化不能及時地作出預報,怎樣才能及時地瞭解到突然的天氣變化情況呢。從2009年9月開始,中國開通了121氣象熱線。

    平均每兩小時就有一次新的預報,及時準確,方便快捷。例如揚州的121氣象熱線,可以同時接聽60門電話,話費與普通的市話相等。大多數城市氣象臺(局)都開通官方天氣微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差錢的科比為何會賣掉瓦妮莎送給自己的豪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