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華湯包
-
2 # 彩虹裡的陽光118
你平常想一件事時,腦海中敘述這件事的時候用的是普通話還是家鄉話?謝謝邀請,因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要是在上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普通話的,因為這樣方便跟同事或領導交流,要是上班的時候與人相處用家鄉話感覺太別扭了也不利於交流即使有時自己獨自思考一個間題喃喃自語要是被同事聽到用自己的家鄉話說出來,大家一定都會看這你的所以上班的時候都是普通話,要是下了班以後人也就基本上放鬆了想事或說話都是用家鄉話因為在家裡可以想怎樣就怎樣。
-
3 # 石頭273364896
在家說家鄉話易懂並親切,在外面或遠些地方與人打交道盡量說普通話,全國各地方言不一樣,只能說普通話大家都能聽懂。
-
4 # 梅子145529338
平時想起某件事時,在腦海中想敘述,當然是用家鄉話。例如,我牽掛著我的侄孫女這次考試的成績時,我會想:乃個丫頭這次不曉得考咋樣了?要是能考到縣城廬江中學,那就太好啦!——
如果在上海和朋友們溝通當然是用普通詒啦!上海話太難講,一時還真學不了!反之,如果我用家鄉話和天南地北的朋友們溝通,她們也肯定翻白眼啦!
-
5 # dn櫻桃知清風
當你自己要在生活中用多種語言的時候,腦子必須是雙核的。 一個是你思考用的什麼感覺,一個是你開口說話用什麼語言交流。 我自己是想問題的時候,一般用的是普通話,如果那個問題是屬於家鄉特有的,就要用家鄉話去思考,然後轉變成普通話語法表達出來。
思考問題,有幾個因素影響心裡的語言,按影響力依次為:
1、平時使用最多的話。這個肯定是第一位的力量。
2、該文體所適用的方言。比如我小時候生活裡說河南話,但如果讀一篇散文,還是可能用普通話的成分大些,因為有些詞句在生活裡從來不說,只要說這些就是在朗讀檔案時。再比如讀一段以上海方言寫成的文字,如果會說上海話,肯定會不由自主地用上海味。
3、既往的習慣。比如我上中學時無數次地做題、對答案,養成了用河南味讀ABCD這幾個字母的習慣,後來我離開河南多年,平時漢語說普通話,但只要考試的時候需要心裡默唸字母(比如第一到第五題的答案是BBACD),就還是使用原來的腔調,改不過來。
-
6 # 人貴自知不明
大部分用普通話,因為大部分想著明天的事情,yy嘛,都希望有個好結果,例如不會用家鄉話發表獲獎感言,不用家鄉話制定公司計劃等等。也有外國話,比如剛才那個客戶說的是啥,閩南話一句沒懂,要是我會泰國話就好了……哈哈!用家鄉話那與之相關的就是家鄉的人和事,如果想了就發個微信給家鄉的朋友吧,聽聽鄉音
-
7 # 講故事的貓小姐
腦海裡用普通話還是家鄉話思考,這個問題就和長頭髮的姑娘,平時睡覺的時候,是把頭髮放被窩裡面,還是放被窩外面一樣,屬於日常被忽略的問題。
語感的養成和所處環境長時間在一個地方,思考的時候會不知不覺用當地語言自我對話。比如,有個妹子讀書的時候在北京上學,在這個環境裡養成的普通話再怎麼矯正,都會帶著當地兒化音,說普通話的時候無法純粹,問過她平時自言自語或者思考問題用什麼語言,她說只要在北京,都已經習慣用帶兒化音的普通話了。而當她寒暑假返回家鄉的時候,需要幾天的時候才能適應家鄉話。
習慣的養成在思考家鄉話才能表達的概念時,比如四川的衛生間有的地方還是習慣喊成“茅廁”,這個時候腦子裡進入的概念是“茅廁”,就很難轉化為普通話的用詞。
從小根深蒂固養成的特定名詞,會讓你在不同的語境,熟練地在普通話和家鄉話兩套系統裡切換。
當然,推而廣之,在國外語言環境生活久了的人,切換的語言系統會多幾套:英語、日語、法語或者西班牙語。
回覆列表
主要看場合與物件,講啥格閒話應付自如。以前唱歌也有露出來上海本地口音,現在滬劇是滬劇,唱歌是唱歌,分得清清爽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