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悟色的悟空

    必經之地要不是交通要道、要不是關隘, 這兩種都不會讓你短時間輕而易舉的繞過去。古代作戰不把這些釘子拔掉,很少有敢走小道深入敵後的。一不留神就是後路被斷,四面皆敵的下場。

  • 2 # 明離子

    古代戰爭有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古代的戰爭,對糧道的依賴程度,如今很難想象。

    還有一句成語叫做“多事之秋”,為何秋天多事,因為只有有了糧食才能發動戰爭,大家可以看一看,古代著名戰役,多是發生在後半年。

    很簡單,繞過去可以,但大軍向前,就把屁股完全暴露給了敵軍,更重要的是,後勤補給線暴露在了屁股後面,敵軍在這些易守難攻的必經之地以逸待勞,不打主力部隊,轉打運糧部隊,不出多久,前方糧草供給不上,不用對方反擊,都得全線潰敗。

    所以,既然是軍事必爭之地,就肯定把守著可以用來做後勤補給線的地段,不打下來,大軍是不可能放心開拔上前線的,戰死沙場算是馬革裹屍,這要是把軍隊餓死了,那可就丟人丟大發了。

  • 3 # 裝備觀察

    呵呵,繞過去也可以呀!可是你要考慮你是去打仗去完成你的戰略目標,而不是去散步去旅遊。所以你必須考慮你的有效性快速性。不管古代和近現代戰爭都講速戰速決,快速有效的達到自已的戰略目的,要對一個戰術目標進行有效快速的攻擊,古代的行軍通道就必須很重要,既要是目標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通道,也是軍事的通道,既要可以快速有效進攻而且還可以快速有效的撤退,對吧?你說你繞個道,如果敵人發現你的戰略目的,你就會受到極大的重創,從而無法完成你的戰略目標和戰術目的,而且可能受到毀滅性的阻擊。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古代行軍不像現在可以海陸空,過去多是陸上戰,而且備有車馬糧草,你能隨便走哪條路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 4 # 子屠龍

    網上一片倒的說只能攻城,其實古人可以選擇繞路走,關鍵是看什麼兵種。

    我們都知道古代建立城鎮,會選擇地盤上最重要的位置,基本上集地勢、交通、資源於一體。一旦在這裡建立據點,就可以掌控周邊的土地資源,這樣建城市沒毛病。

    那麼,古代中原王朝的部隊,以步兵為主體,他們打仗就必須要拿下這個地方,不然對軍隊的影響非常大。但是,對於騎兵為主的部隊,尤其是遊牧部落的軍隊,情況會有所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

    步兵為主的軍隊,遇到難以攻克的城池,為什麼非要攻城呢?無非以下幾個原因,很合情合理,著力點就是步兵軍團的機動能力差。

    1、步兵軍團的後勤的補給很重要,敵方堅城的存在會威脅糧草運輸,守護輜重的小部隊可擋不住。

    2、敵方的堅城沒有拿下,意味著堅城周邊的土地不能有效利用,主動權還是屬於城裡人。

    3、一旦步兵軍團繞過堅城,城裡兵馬出來搞背後偷襲,很容易讓你被前後夾擊,這可是戰場大忌。

    因此,步兵為主的軍隊,遇到必經之路上的城池,是一定要拿下的,一路上穩打穩紮向前推進。原因是步兵的機動性差,部隊的穩定性依靠後勤的補給,必須要保障沿路交通的安全。

    騎兵(包括戰車)為主的軍隊,遇到難以攻克的城池,其實可以繞路走。為什麼步兵不行,騎兵就可以呢?

    無非是騎兵的機動能力強,就地補給也方便,並且戰場逃亡機會大。同樣的食量,騎兵1天的活動範圍,遠遠超過步兵,不僅難以讓敵方追擊,而且就地徵糧成功率高。所以,後勤線路對騎兵來說,重大意義大大下降。

    舉一個例項,當年劉邦大軍攻下楚地彭城,當時項羽正在齊地作戰。聽聞彭城陷落,項羽集結軍中騎兵共計3萬人,南下攻打劉邦。楚軍避開城池戰鬥,以迅雷不及掩耳趕到彭城,乘夜攻下蕭縣切斷劉邦的糧草補給線。隨後,楚軍發動攻擊,數十萬漢軍崩潰,被斬殺達到近10萬。

    另外1個經典的例子是蒙古攻打金國,成吉思汗的大軍打到中都(今北京),面對防守嚴密的城池沒有辦法,就派少量部隊圍城。蒙古主力跑去肆虐中都周邊的城鎮,結果蒙古軍一退,金國的中都因周邊支離破碎而無法恢復元氣。

    簡而言之,古代的人打仗,並非遇城就要拔城。要不要攻城要看實際情況,對於機動能力差的步兵,要前進就必須拿下城池;而對於機動能力強的騎兵,要前進並非一定要拿下城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朝思暮想的人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