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洋蕊

    不哦,我覺得我要是和自己家人老爸老媽一塊聚餐的時候有很多很多說不完的話,家常真的是越拉越長,我們這邊說的擺龍門陣,

  • 2 # 奮鬥者11

    謝問、全家人聚餐、我發現除了吃吃喝喝、東拉西扯、能說知心話的越來越少、你們也是這樣嗎、現在的社會、現在的人、隔輩聚餐、:年輕人在外佔的多了、見的世面多、天南地北東拉西扯的沒用的址皮、問寒問暖的話不多、當父母親的說話都是過時的歷史老黃曆了、年輕人不愛聽、爰聽談如何吃談如何享受、現在新時代、新風氣新觀念、家家如此、敬請網友們多提見解、謝謝

  • 3 # 大眼趙姐

    聚餐就是為了增加感情,一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的邊吃邊聊,我覺得那一刻是美好的,幸福的。應該珍惜。

    平常大家都很忙,難得聚在一起,甚至很少聯絡。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情同手足。

    我覺得聚餐不是因為吃飯而聚餐,應該是一個一家人在一起溝通交流感情的時刻,東拉西扯也是一種交流,也是一種開心。

    想聊知心話不適合在聚餐的時候,因為氣氛不對,人太多了。

    一家人也有脾氣合得來的,合不來的。聚餐時不可能和每一個人說知心話。

    我們家聚餐的時候很熱鬧,在一起聊聊家常,開開玩笑,東拉西扯,我覺得就是要個熱鬧的氣氛。

    聚餐也是一個解決矛盾的場合,一家人偶爾有點兒小矛盾,藉著這種氣氛和場合,一碰杯也就解決了。

    你想想看,如果沒有聚會這種場合,一家人各過各的,互不關心,哪裡還像一家人?人互相交流走動才會有感情,一家人的這種親情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

    我很珍惜也很留戀聚餐的時刻,人生短暫幾十年,大家在一起還能聚多少次?

    每個人理解聚餐的含義不一樣,有的目的就是為了吃飯,有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心,有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感情。

    你想在聚會時說知心話?我認為氣氛不對,場合不對。

  • 4 # 咖啡BOY

    說實話,看著這個問題內心莫名的心裡難受。

    社會高速的發展,經濟快速的增長,各種高樓大廈,各種新式的企業等等讓人應接不暇。

    然後,各種的社會問題不斷的出現了,人與人的誠信,人與人的三觀。

    老人躺地上,沒人敢扶,活活曬死。

    沒人讓座出手打人。

    讓了座,摔倒了,卻要讓座的賠錢。

    天價的婚禮,天價的聘禮。

    一個老人的問候電話,卻因為很忙而冷漠的回覆“知道了”

    年青因為社會的壓力,而無奈的無法顧及全乎。

    一邊享受著發展帶來的福利,還在說著發展怎麼怎麼了。

    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因為我們走得太快了,而忘記了身邊的一些人和事。

  • 5 # 會哭的罌粟花

    這個觀點,我不認同。

    全家聚餐,肯定得吃吃喝喝,東拉西扯,但與大家在外面的聚餐,卻有本質的不同。

    家是什麼?家是有愛,有溫暖,不設防,不偽裝的地方,一家人聚在一起,輕鬆愉快的交談,心無旁騖的吃喝,甚至嘻戲打鬧,暢所欲言,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可提問者說,不能說知心話,覺得沒有什麼意義?

    試問,何謂知心話?有什麼標準?

    知心話是不是在外面不能說,而和家裡人可以暢所欲言,知心話是不是不能向不信任的人傾訴,而可以在父母懷裡撒嬌。

    其實,不顧忌太多,不考慮後果,不擔心被嘲笑,不害怕被駁斥,和父母兄弟姐妹,輕輕鬆鬆嘮嗑聊天,即使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事,都是知心話。

    知心話不代表是機密,也不能說明不可觸碰,與家人其樂融融的交談,心無旁騖的情感交流,說出來的就是知心話。

    家是什麼?可以有人陪你哭,可以有人跟你笑,可以不修邊幅,可以蓬頭垢面,甚至可以不分尊卑,不分老少,不分男女,說的都是知心話,聽的都是自家人。

    作為普通人,溫馨的家,就是說知心話的地方,這一點,毋容置疑。

    只是不要要求太高,或許你的父母親人,兄弟姊妹都只是一個個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老百姓,不會講大道理,不懂得如何化解你的苦悶?

    但有一點,愛你,永遠不會改變。

  • 6 # 使用者54193003789

    不一定。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一家人年頭月尾能在一起聚聚的機會不是很多,應該多一些親情交流,特別是家裡有老人的子女們。

  • 7 # 青青芳草地2018

    對呀,現在不管是親戚一起聚餐,還是朋友們聚會,能聊的無非都是錢,她買了一個什麼樣的車,他住了什麼樣的房子?他穿哪個檔次的衣服等等吧,有真的炫富的有的假低調的,各有各的心思,習慣就好,不必理會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踏實。

    我參加這樣的聚會也是迫不得已,勉強應付,聊的話題自己不喜歡,那就悶著吃飯吧!給炫耀的人面子,誇誇,給低調的人捧捧場樂和樂和得了。

  • 8 # 小生活da世界

    大部分的時候確實是這樣的。也有溝通的時候,但很少。我想原因的話,可以分為幾方面吧:

    第一,雖然我們是一家人,或者說從血緣上來說是有親屬關係。但是我們都是生活中各自的不同職業,不同環境。不同社交的人。所以難免在話題的共性上面,不太能夠達到達成共識。一味地表達,各說各的豈不尷尬。

    第二,性格不同吧,有些人愛表現自己。生活中很摳,在場面上呢,又想能撐得起來。所以,我們在心理上,可能會比較牴觸這樣的人,也不願意跟他去溝通。也不想製造場面上的混亂,所以寧可不願意去說。也就是東扯西扯的解決一下尷尬的問題。

    第三,有的人天生就有優越感,很愛和別人去做比較。生活中物質再有一些優勢的話,那就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了。而且這種人即便是,沒有所謂的更多優勢,他也能去創造出一些優勢的。跟別人短處去比較,以至於讓人反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看不起人了。

    第四,就是基於上述情況索性也就不掙扎了,不來不好,來了就直接操作點實惠的,吃好喝好比啥都強。多說無益,還容易得罪人。

    總之,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 9 # 初暖雲笙

    印象中,小時候最喜歡過年時候的家庭聚會,因為平時各忙各的,只有過年時大家才有時間歡聚一堂,那時的親情給人感覺親切而溫馨,大人們聚一起是聊下家常,問下近況。小孩們更開心,有同伴玩,有紅包領,還有平時吃不到的各種美食。聚會期間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隨著年齡增長,各種聚會越來越多,同學聚會,閨蜜聚會,同事聚會等,除了偶爾聊聊天,大多數是胡吃蠻喝,互相各種攀比。已經沒有了以前那種純樸感。我孃家媽媽兄弟姐妹多,以前生活條件差時也會聚會,只是人多好難來齊。直到前幾年,幾個舅舅做生意都賺了點小錢,提出每年初五家庭大聚會,所有兄弟叔侄,包括出嫁的閨女小孩子孫後代都可以參加,費用全部幾個舅舅包了。這樣的提議大家一致同意。

    剛開始那年,大家極其重視,早早安排好時間聚會,都抱著平常心參加。同好久沒見的親戚聊不完的語題,同年齡相當的表兄弟姐妹交流下工作經驗,分享下育兒經,廚藝好的張羅飯菜,小孩子打鬧領紅包,大家都喜歡這歡樂祥和的氣氛,同時也令村人羨慕不已。畢竟以前外公家因為子女多是村裡最窮,受盡欺凌,現在苦盡甘來的感覺。

    隨著聚會的次數多,生活條件好,聚會開始慢慢變質了,見面聊的不是家長裡短,彼此之間也沒有問候關心。男人們都是喜歡問買了什麼車?在什麼地方買房?現在是創業還是上班?收入多少?帶著勢利眼光攀比心。女人們就是比誰的包包衣服貴,誰的面板好帶的首飾多,誰的小孩乖讀書好,充斥著虛榮攀比心。飯菜也是出錢承包給飯店做,大家都坐著等吃。而且紅包不再是討個意頭,給少了背後會讓人議論紛紛。以前感覺聚會本來是件開心的事,現在卻變成心理負擔。

    久而久之,如果不是媽媽讓我去都不太想參加了。我寧願和家人出去逛逛感受下冬日的暖陽,或者窩在家裡陪小孩看看書,充分享受假期的放鬆。希望家庭聚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攀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夢想很迷茫但又不甘心這樣下去,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