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說藝譜
-
2 # 王兆林0309
富不過三代,那是有道理的。《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君子所創造的福澤功德,到五世就消耗斷絕了”。流傳下來,就變了農村的俗語:富不過三,窮不過五。三代五代都要改變。
我村有一前輩,艱苦創業,德善為先,有人偷他,他卻以資相助;鄰里有難,竭誠相幫;常常化鄰里積怨於隱行;深受街坊鄰里的讚頌而為八村聯長。他的兒子耳濡目染,深受影響,也頗受好評。可到了孫子輩的第三代,就良莠不齊了。到曾孫的第四代則出現了窘境,連娶個媳婦都有了困難。
為什麼富不過三?
1、長輩只為兒孫打物質的江山而缺失了傳統精神的教育和傳承。
2、資源豐富了,兒孫後輩躺在父輩的功勞薄上,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坐吃山空,耗盡了先輩的福澤。
3、教育缺位,不能自明,有優秀血緣的誤認,以為老子英雄兒好漢,自己做的一切都對,把錯誤當正確,把犯罪當聰明,結果是反誤了卿卿性命。
歷史的怪圈,興而衰,衰而興,反覆無常。要想有常,就要德為本,講因緣,天人合一了,庶可跳出富不過三的怪圈。
-
3 # 無話可說一個字服
富不過三代有原因的:
袁世凱在世的時候,一心只想稱帝,不肯把財產拿來賑濟災民,後來他死後,家產被子嗣們瓜分。
拿了這麼多錢,後來他的子女們怎麼樣了呢?
大部分過得無比悽慘和墮落。
四兒子袁克端瘋掉了。
二兒子袁克文拿到錢後,吃喝嫖賭抽樣樣都來,很快就把家產敗光。
其餘的那些大姨太太三姨太太、女兒們,分到家產後,很多都抽(鴉片)上了癮。
眾所周知,曾國藩是無比牛逼的人物:
在那個年代,鹽票非常寶貴,每張票價二百兩,後來賣到兩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當時,家裡只要有一張鹽票的,就可稱為富翁了。
但是曾國藩就下了死命令,曾氏一家人都不準領取,而且在他死後的很多年,曾家也沒有領一張鹽票。
曾國藩就這麼死心眼。
後來曾國藩死的時候,極其清廉,只有少量的銀子,除了老家的老屋外,並未在省城裡面建造一間房子,沒有留多少財產給子女。
可是後來曾國藩家族過得怎麼樣呢?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家族是中國近二百年以來最成功的家族,沒有其一。
有人曾經統計,曾國藩家族八代中,沒有一個敗家子。不僅沒有敗家子,還人才輩出。
以上兩個例子具有代表性。
不義之財百分之百坑後代,早晩出事!
不如留下良好的家教傳承下去!
-
4 # 純鈞LHGR
即是“守業更比創業難”的道理,不過,到現在已經很難說了。
成功是失敗的催化劑。當某人成功,有了一定成績,其成長型心態往往就會轉變成固定型心態。
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固步自封、自滿、銳氣喪失。富二代、富三代含著金鑰匙出生,就更易滋生這種心態。而這種心態,就是導致失敗的根源。
所以,老話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過去,很常見這種情況,因自負膨脹而失敗。
但是,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創業者,也就是富一代。只要重視對繼承者的教育,已不會輕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現在很多富人重視素質教育,或者還要搞精英教育,就是在避免糟糕情況的發生。
事實上,“富不過三代”在現實中只能說是個例,大部分人都有對這種糟糕形勢的預警。隨著社會的穩定,尤其金融業興起以後,對財富的控制手段可以做到收益長期有效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事到如今“富不過三代”更多是帶有酸葡萄心理才說出來的。這句話逐漸在過時。正如王爾德所說,【對於忠告,你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奉送給別人,忠告從來就不是給自己準備的。】
-
5 # 自然的語言
老一輩說富不過三,也是老一輩總結出來的經驗,老人還說:窮沒根富沒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代一代的變化誰也難斷定走到哪一步,所以富不過三是有道理的。老人還說:能吃過天飯,不說過天話,富了,富過,財大也不要氣粗,窮了,窮過,也不要悶悶不樂,前頭的路是黑的,只要有一棵火熱的心,高高興興往前走。也可能會輪到富餘大戶。
我的觀點跟著社會有吃,有穿,有住,就是富戶,同時在慢慢發展,一個臺階又一個臺階來提高生活水平,也是發展的過程,不要情緒低落自卑心態,心中有一個目標,發展成為一個完美的家庭,也就心滿意足了。
-
6 # 文化指路人
在農村俗語講“富不過三代”,這不是完全沒道理,人窮志氣短就很難富裕起來,特別是出生的農村會深有體會,在農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農村的孩子從小接受自食其力的思想。 雖然在農村富不過三代仍是普遍現象,但是與家庭、社會的影響有著密切相關,如果家裡有優秀人才輩出,那麼富過三代非常正常,財富都是人創造的,優秀勤奮、能吃苦耐勞的子代能更好地繼承、保住財富。 那些創造財富的人都經過了磨礪,所以他們身上有著堅強的意志和才能,其子代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環境中,他們沒有經歷過艱難奮鬥很難懂得財富來之不易,再加上沒有接受更高的教育,那麼他們就容易敗掉家庭財富,沒有吃過苦難以富過三代。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家庭興旺具有重要作用,父母是子女的啟蒙教師,富裕的首要條件是家庭環境好,沒有穩定的家庭環境,富過三代從何談起。
-
7 # 文字的二三事
“富不過三”緣自孟子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意思是君子的功德恩澤歷經五世而中斷,小人的功德恩澤亦歷經五世而中斷。《戰國策》中有“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意思是從現在上推到三世以前,趙國建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封侯賜爵的,這些人的子孫後代還有被封侯賜爵的麼?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五代”,像一個亙古不變的規律在中國的歷史上重複上演。以歷代朝代的更迭為例,幾乎每個朝代在第五任皇帝之時或之後總是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被下一任王朝所吞併,然後又重啟下一輪的迴圈。究其原因,或許是皇室的子孫後代把國家當作自個兒家看待了,他們體會不到朝代開拓者當年的艱苦奮鬥和朝代形成的來之不易。由於缺乏憂患意識,所以朝代經不過五代就漸趨沒落。文學作品中也有“富不過三”的寫照,譬如《紅樓夢》,賈家經歷三代後遂開始走向衰落。
“富不過三”並不是四海之內皆適用的準則。日本的一家建築公司金剛組的創辦時間是公元578年,正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它是現存最古老的家族企業,距今已有1441年的歷史。金剛組經久不衰的原因是它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整。
“生於憂患”是孟子對世人的警示,放在家族的傳承方面也同樣適用。
-
8 # 平安8476447605365
富,是靠勤勞掙來。
而勤勞,又是人所不願的。
富二代吃穿用不愁,
自然四肢不勤。
待到把家裡的東西都用光,
再去勤勞也不遲。
回覆列表
富不過三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其實在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教育上出現了問題。尤其是在家教上出現了瑕疵。
所謂的富不過三代,其實就是從創業的爺輩,打天下,勤奮吃苦。擁有了一片江山,年代,時代決定了當時事業的管理格局。可能有一部分教育和管理還能傳承到兒輩。
到了兒輩繼承事業的過程中,孫輩隨著當時的擁有,也就是說,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爺輩,父輩的恩寵。天生具備這優越性。這個東西很討厭的。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再加上孫輩的時代變化。沒有了將曾經爺輩的吃苦耐勞,艱苦卓絕的精神作為繼承,伸手就來的容易導致整個心態的扭曲。會出現最大的問題--敗家。
所以說,富不過三代是一定的道理的。能守住三代的人,基本在家教和祖訓的扭曲上還是保留的很好的(當然,剔除那些帶有尊卑的封建思想的前提下)。
個人觀點,僅供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