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恆語3

    王明陽的心學思想,是整合儒釋道精華,傳承孔孟朱的昇華。從為人處世的“良知”論,到“知行合一”,從“心外無物”,到“內心強大”的至樂至聖境界。是較為完美的哲學體系。

  • 2 # 守真學堂

    現在的人,一說起王陽明,第一反應就能想起致良知,另外就是知行合一,認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按照王陽明本人的說法,他的良知論,是學的孟子。而實際上呢,王陽明講的良知,和孟子講的良知,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王陽明透過移花接木的手法,歪曲了孟子的良知論。孟子認為,人都是有良心的,這個良心,實際上是指人的天良。因為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赤子,也都有一顆赤子之心。老子也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孟子講的良心,實際上是指,赤子之心的那種天良。我們經常講良心良心這個詞,就是孟子和老子說的這個意思。有了良心之後,人的天良不泯,就自然而然的會產生良知。可見,良心是人受之於天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良知則是良心的自然產物。

    然而,王陽明既不理解孟子,也不理解老子說的赤子。他打著孟子的旗號,把良心、良知全部給歪曲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之後,人的天性喪失殆盡,人性也失去了儒家禮教的約束,走向了無休止的互相爭亂和互相傷害。我們知道,要解決人的道德退化原因,得恢復人的天性,讓人重新成為赤子,或者加強禮教的教育,用倫理來約束人性。這才是正常的解決方法。

    而面對人的道德退化,王陽明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他走向了反方向,認為一個班級裡面,大家都是學渣,都經常考鴨蛋,是因為存在儒家的這套倫理善惡評價體系,如果能摧毀批改試卷的老師,我們大家每個人給自己的成績打分,這樣就能解決,為啥人都是壞蛋的問題了。王陽明認為,人之所以會變成壞蛋,是因為有了一套,評判人的善惡的評價體系。只要摧毀了這套評價體系,那麼,人人都能原地變成好人。好比說,只要考生把評分的老師都打死,自己給自己評分,那麼人人都能得滿分。自己評價自己的道德,這樣就能重新致良知了。

    道德評價體系,被他們摧毀了。那人的行為,靠什麼來進行道德評價呢?王陽明說,我是我自己的閱卷老師,我給我自己發明一套評價體系,在這套我來定的評價體系中,我想給自己打多少分,就給自己打多少分。

    這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考生用自己發明的一套道德評價標準,自己給自己評分。用大白話來說,啥叫知行合一呢,可以這麼理解:宇宙中,沒有我之外的其他人,其他標準,可以評判我,我想幹啥就幹啥,反正評分老師是我自己,所以,無論我幹啥,也都能得滿分。

    這些才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意思!

  • 3 # 手機使用者50398125972

    王明陽是宋明理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屁批判朱的:格物致知:的基礎上提出的!他還結合了佛禪的思想!是對儒學的發展。但也把儒學由社會實用引向了唯心的境界!

  • 4 # 靈篤篤

    陰陽心學的心即禮理,心外無物,就是強調人的自我意識,又透過致良知把自我限制在合理的範圍,不讓自我意識成為自私自利。

  • 5 # 長善施

    王陽明心學是儒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是儒學文化瑰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財富。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財富。

    儒學最早是仁義禮智信。論語中所言,什麼是仁,仁是愛,是寬容。孝悌也是仁。但這些主要都是事相。就是透過做事,來確立行仁

    王陽明心學強調心即是理。強調知行合一。心是仁心。行的自然是仁理。理哪怕是仁理,也需要與心結合。這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內容。王陽明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典範

    王陽明對現在有什麼指導作用呢。科技只是智。而良好的社會需要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都具備的。任何政治都需要人來行。如果一個人沒有更好理解仁義禮智信他如何能夠更好做事。他哪怕當了領導。也極為容易有偏廢的。所以知行合一才是正道。美國的總統如果光強調智(科技),那也是有問題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的維度不能偏廢

  • 6 # 南卡

    先說一個故事:

    曾國藩的湘軍在攻陷安慶後,在不到半天的時間裡,就殺死了一萬多名太平軍。弟弟曾國荃怕到陰曹地府受到懲罰,就寫信給曾國藩,流露出後悔之意。曾國藩立即回信說:“你現已帶兵,自然要以殺賊為志,何故後悔殺人多?(摘取自石勇《王陽明:假自我的作業系統》。)

    曾國藩是“心學”的鐵粉。

    心學的原點是什麼?答:良知。即《傳習錄》裡說的:“良知者,心之本體。”“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

    意思就是:我無論做一件什麼事情,只要是“我”自己在判斷“致良知”就行,不用理睬別人說的那些大道理。

    從這裡開始,“心學”就走上了兩個方向(極端?),一、從真自我出發,走向光明的彼岸,走向“致良知”的康莊大道,比如王陽明本人;二、從假自我出發,走向罪惡的深淵,離“良知”越來越遠,比如上面說的曾國藩,比如二戰中那些無惡不作的戰爭罪犯(心學在島國的影響應該不用多說)。

    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在於王陽明老師對“心”這一概念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他透過自己的切身洞察,對“心”有了一個表象認知,但是並沒有洞察到更深層次的“內部結構”,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心”包括了真自我,也包括了假自我。

    所以,當一個善良的人在做一件正義的事,這是在“致良知”,但如果一個惡人在做惡事的時候振振有詞的說他的內心告訴他這樣做是正確的,你又怎麼看呢?

  • 7 # 朱八戒CC

    王陽明是孔孟之後儒學集大成者,備受後世推崇。從紀曉嵐到曾國藩,從梁啟超到孫中山,都把他當作心中的偶像。他是明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精通儒釋道。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他心學思想的精髓,是儒學發展的產物。他立德立言於一身,世人稱他為半個“聖人。”

    儒學講的是仁義道德禮智信,心學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學是吸取儒學的精華併發揚光大,透過自己的良知,讓自己的行為與心理的完美結合,提升自己修身養性的素質和品德。

    從為人處世的良知論,到知行合一。從心無外物,到內心強大的至高境界,這是最完美的哲學體系。透過致良知,把自己限制在合乎情理的範圍之內,不讓自我意識成為自己的自私自利。

    人生的目標與本性相隨,就能夠快樂和自由,也能夠容易走向成功。否則壓力過重,適得其反。知其命隨其性,才能活出一個完美的人生。萬物本一體,世界在我心,心中充滿情理,行為體現良知,才能明白事理。

    王陽明留給後人最後一句話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表達的是他一生所學,一生的感悟,也是他心學的真諦。

  • 8 # 無話可說一個字服

    王陽明不是一個空談的思想家。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王陽明的“心學”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王陽明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父親王華是剛正廉明的狀元。王陽明是剛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興趣廣泛,不僅詩文出眾,還熱衷於騎射兵法。15歲時,他開始隨父親遊歷黃河南北、大江上下,瞭解風土民情,熟悉邊塞形勢。

    他的一生,又坎坷波折,歷經貶謫、受誣、辭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王陽明是經過諸多磨難和生死考驗後才悟的道,建立心學。他門下弟子幾乎沒有他這種事上磨練的機會。同時,王陽明本人的智商是出類拔萃的,這幫助了他建立了看似簡易明快的心學。但真若想把他的心學搞明白,必須要經歷王國維所說的為學三境界。這期間,是考驗著一個人的毅力,尤其是考驗一個人的悟性。

    遺憾的是,王陽明門下所有弟子,有毅力的多,但有悟性的太少,幾乎沒有。王陽明思想已經遠々超出那個時代。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遺憾:後繼無人。後人己無法達到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的本領。王陽明是導師,漸學的道路還是要老老實實走,天賦異稟的人少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紀念金庸,如何以“俠之大者,江湖永別”作一首藏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