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這個人物“成名”於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西廂記》的故事,原出於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北宋以後,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士大夫“無不舉此以為美談,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宋趙令畤《〈蝶戀花〉鼓子詞序》)。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秦觀、毛滂曾用《調笑轉踏》,趙令畤曾用《商調蝶戀花鼓子詞》歌詠這一故事。到了南宋被民間藝人改編為話本《鶯鶯傳》和官本雜劇《鶯鶯六么》。金代董解元進一步把這個故事改編為《西廂記諸宮調》(俗稱《董西廂》)。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在歷史上流傳的崔、張故事,特別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的再創造。紅娘這個人物在崔、張故事中以一個婢女的身份出現,在元稹的《鶯鶯傳》中雖有其名,但並不十分重要,是一個平凡的女婢,從唐到宋的流傳過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廂》起,才對這個形象進行了成功的創造,使之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為不朽的藝術形象,進入許多華人的心中,卻是始於王實甫的《西廂記》。 紅娘在崔、張的婚姻中,雖不是最初的“介紹人”,但她是成全這樁美滿婚姻的關鍵人物,而紅娘聰明伶俐、妙語連珠、活潑爽朗的美好形象又深入人心。所以在社會上從事婚姻介紹工作的人,或者偶或為青年男女牽線搭橋者,都願以“紅娘”自稱,而不願稱為“媒婆”,因此“媒婆”一詞漸漸消失,偶然有人提起,也總隱含著貶義,而“紅娘”一詞卻廣為流傳,成為漢民族文化中的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借代詞”。
紅娘這個人物“成名”於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西廂記》的故事,原出於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北宋以後,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士大夫“無不舉此以為美談,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宋趙令畤《〈蝶戀花〉鼓子詞序》)。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秦觀、毛滂曾用《調笑轉踏》,趙令畤曾用《商調蝶戀花鼓子詞》歌詠這一故事。到了南宋被民間藝人改編為話本《鶯鶯傳》和官本雜劇《鶯鶯六么》。金代董解元進一步把這個故事改編為《西廂記諸宮調》(俗稱《董西廂》)。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在歷史上流傳的崔、張故事,特別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的再創造。紅娘這個人物在崔、張故事中以一個婢女的身份出現,在元稹的《鶯鶯傳》中雖有其名,但並不十分重要,是一個平凡的女婢,從唐到宋的流傳過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廂》起,才對這個形象進行了成功的創造,使之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為不朽的藝術形象,進入許多華人的心中,卻是始於王實甫的《西廂記》。 紅娘在崔、張的婚姻中,雖不是最初的“介紹人”,但她是成全這樁美滿婚姻的關鍵人物,而紅娘聰明伶俐、妙語連珠、活潑爽朗的美好形象又深入人心。所以在社會上從事婚姻介紹工作的人,或者偶或為青年男女牽線搭橋者,都願以“紅娘”自稱,而不願稱為“媒婆”,因此“媒婆”一詞漸漸消失,偶然有人提起,也總隱含著貶義,而“紅娘”一詞卻廣為流傳,成為漢民族文化中的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借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