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12864012757

    “橋歸橋,路歸路”屬方言俚語,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流行,比較流行於吳方言地區。其解釋如樓上所言。  下面這段文字,摘自《揚州日報》,由此可見該句俚語的通俗性與見仁見智之別。順便說一下,樓上所引《孽海花》作者曾樸是江蘇常熟人。  “橋歸橋,路歸路”,是揚州方言俚語中特別受人青睞、使用率特高的俚語之一。兄弟姊妹說到自家人、自家事時每每提到它,親朋好友提起你來我往、是非曲直時常把它掛嘴邊,公門公人談公事論公幹、擺成績敘得失的場合也時有耳聞,並且常隨著使用者的性情喜好不同、身份事由不同,追求的目標與效果不同,演繹出許多同中有異、異中趨同的版本來,諸如“吵歸吵,鬧歸鬧,自家人歸自家人”、“玩歸玩,笑歸笑,事情歸事情辦”、“賞歸賞,罰歸罰,工作歸工作”、“理歸理,法歸法,說歸說、做歸做”等等,可謂不勝列舉、不一而足。  “橋歸橋,路歸路”言簡意賅,其大意是:說話,表述得當而絕不口羅嗦拉雜;做事,利索妥當而絕不丟三落四;想問題,腦子清爽而絕不拖泥帶水。也是告誡他人:說話、辦事、想問題,要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做到就事論事、彼此有別、涇渭分明,切莫“眉毛鬍子一把抓”、“鮮魚爛蝦一鍋烹”,拉拉雜雜、糾纏不清,“扯動葫蘆帶動瓢”。  從認知、行為科學的角度看,“橋歸橋,路歸路”,不失為一種理性、簡約的思維方式,一種務實管用的做人、做事準則。當今社會,情況千變萬化,工作千頭萬緒,世事千奇百怪,人際關係紛繁複雜。在此情況下,恪守“橋歸橋,路歸路”的思維方式與做人、做事準則,不僅是尊重事實、遵循規律,堅持一事一議、一事一法、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具體體現,也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逐個解決問題的重要保證,更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絕不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絕不越俎代庖、惹是生非的重要前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議論文有幾種論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