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趕散,指的是朱元璋在位期間,面對當時人煙稀少的蘇北地區,選擇性的把江南地區的人口遷往蘇北地區墾荒。
據說此舉為一石二鳥之計:一來可以報復蘇州、松江一帶紳民對張士誠的擁戴;二來可以解決蘇北地區人煙稀少的問題。
換句話說,所謂的洪武趕散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不是由政府“驅趕式”的移民,而是基於逃稅自發形成的移民。
有人可能要問了,不是說朱元璋體恤百姓、輕徭薄賦嗎?百姓卻為逃稅而奔走他鄉,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明朝初期,全國的平均稅賦相對較低,不過朱元璋為了懲罰蘇州、松江等江南紳民支援張士誠的行為,就對該地區實行重賦政策。
該地區稅賦有多重,舉個例子,據《江蘇通史·明清卷》記載,當時全國每畝地的負擔是3.46升,而蘇州高達28.53升,是全國平均的8.2倍;即便是常州,也有8.19升,為全國的2.3倍。
而且,朱元璋還不允許該地區有任何異議,比如1377年,為洪武十年,蘇州知府金炯建議減輕該地田賦,直接被明太祖誅殺。
為了懲罰江南地區的紳民,朱元璋顯然不可能會讓他們輕易遷移,逃脫懲罰,倒是江南地區的百姓,為了逃脫沉重的賦稅,選擇逃離江南諸府。
所以,所謂的洪武趕散,很可能是江南百姓自發的行為(這其中有不少人是跟隨朱元璋或者張士誠從蘇北進入江南地區的人民),而趕散,實際上是追逃,朝廷派兵趕回這些逃戶。
而洪武趕散,很可能是這些逃亡蘇北的百姓為了應對後代而編織出的故事。
洪武趕散,指的是朱元璋在位期間,面對當時人煙稀少的蘇北地區,選擇性的把江南地區的人口遷往蘇北地區墾荒。
據說此舉為一石二鳥之計:一來可以報復蘇州、松江一帶紳民對張士誠的擁戴;二來可以解決蘇北地區人煙稀少的問題。
換句話說,所謂的洪武趕散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不是由政府“驅趕式”的移民,而是基於逃稅自發形成的移民。
有人可能要問了,不是說朱元璋體恤百姓、輕徭薄賦嗎?百姓卻為逃稅而奔走他鄉,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明朝初期,全國的平均稅賦相對較低,不過朱元璋為了懲罰蘇州、松江等江南紳民支援張士誠的行為,就對該地區實行重賦政策。
該地區稅賦有多重,舉個例子,據《江蘇通史·明清卷》記載,當時全國每畝地的負擔是3.46升,而蘇州高達28.53升,是全國平均的8.2倍;即便是常州,也有8.19升,為全國的2.3倍。
而且,朱元璋還不允許該地區有任何異議,比如1377年,為洪武十年,蘇州知府金炯建議減輕該地田賦,直接被明太祖誅殺。
為了懲罰江南地區的紳民,朱元璋顯然不可能會讓他們輕易遷移,逃脫懲罰,倒是江南地區的百姓,為了逃脫沉重的賦稅,選擇逃離江南諸府。
所以,所謂的洪武趕散,很可能是江南百姓自發的行為(這其中有不少人是跟隨朱元璋或者張士誠從蘇北進入江南地區的人民),而趕散,實際上是追逃,朝廷派兵趕回這些逃戶。
而洪武趕散,很可能是這些逃亡蘇北的百姓為了應對後代而編織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