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853079497344

    《神曲》的偉大之處在於其“百科全書式”的詩性哲學,以第一人稱充滿隱喻性象徵性地敘述其“地獄、煉獄和天堂”之旅。

    首先要了解的便是,整個《神曲》的敘述表達方式是“隱喻式”的,如果光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這部詩的話,讀起來會特別奇怪,不知所云;所以一本註釋豐富的譯本是非常必要的(推薦譯本John Ciardi,通俗點的話當選Oxford的譯本,Cambridge Companion關於Dante那本是不錯的introduction,耶魯有一門公開課講《神曲》也不錯但我覺得私貨很多最好自己獨立讀了過後參考,中文譯本不太瞭解好像田德望版本的註釋最為豐富)。

    其次“地獄篇”的第一章是要著重強調的,它是整個《神曲》的一個起發點,因為但丁在開篇便有寫道他開啟整個旅程的原因(非常隱晦以及“中二”地表達說“啊!我正在那人生的暗無天日裡苦苦尋覓著出路!”),他所遭受的困惑(理性、信仰和道德的問題),以及他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理性的困境)。需要注意的《神曲》是一首詩,從但丁對詩和詩人的尊崇和讚美似乎可以看出,但丁認為,相比於冷冰冰的哲學,詩更能深入人性,直擊人心,詩是一種更偉大更有力量的載體,能夠影響人、改變人,以及解決他(或是所有人)所面對的人性、人生問題。

    然後讀的過程中可以對重要的概念(如正義、真理)和情節(如地獄之門上的那幾句話)提出問題,進而思考和解讀作者的用意。比如在“地獄篇”但丁對各層罪人的情感反應各不相同,其中最有趣的一點在於理解他對部分罪人產生的“pity”,因為對罪人的懲罰本質上代表著上帝的一種“絕對正義”,而對罪人的pity是否是一種對上帝的不忠誠?但丁又為何只對部分罪人產生pity,對另外一部分甚至出現過唾棄和嘲諷?人對罪人產生pity的本質原因是什麼?所以到最後,這其實是一個很實際的切乎人性的問題。(為什麼有時候人們會覺得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類似的思考方式在《神曲》裡幾乎處處可以找到。

    還有是《神曲》的結構,極其的精美,整個“地獄、煉獄、天堂”以及各大“堂口”的各層設計,都是賦予瞭如“三位一體”“上帝之法”等神學意義的。比如“地獄篇”分層的特點和懲罰的標準,嚴格遵循了“罪與罰”的一一對應:如“自殺者”的罪是放棄了自己的身體,懲罰便是靈魂將“永遠得不到身體”。

    最後《神曲》之所以能被稱作“百科全書”,還在於其解讀方式的多樣性。宗教研究者或者基督徒可以從神學上進行理解和感悟;文學家可以從詩的角度解讀但丁敘述的手法;語言學家可以從語言文化的角度探索義大利語的發展軌跡(那個時代的高逼格學術語言是拉丁語,用義大利語寫作是有開創意義的);史學家可以從中一窺中世紀教皇統治下的政治黑暗;人類學家可以藉以瞭解當時的民族宗教文化;哲學家可以探索的問題就更數不勝數了……等等。以及,對於非研究者而言,如上所提到的《神曲》作為一首詩,承載的是但丁對於讀者的一種傾向性的引導和期望,是為了“對罪惡的社會有所益處”,“詩性的哲學”不僅僅在於滿足人智力上理性上的樂趣,更在於對人的心靈產生“教化”的作用,走向真正的自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熙皇子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