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庭院
-
2 # 媽咪老師
能夠在大庭廣眾之下母子對打,並且持續四十多分鐘,母子雙方肯定都有問題。
首先這位母親自身品行值得懷疑。12歲的孩子對母親不僅沒有基本的尊重,反而和母親在大街上長時間對打,也許是因為母親不值得尊重?
其次作為母親她肯定是失職的。12歲的孩子已經應該懂得基本做人道理,而這個男孩竟然和自己的母親對打四十分鐘,也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她是缺席的,試想這樣的孩子對他人能夠懂事到哪裡去?
我挺想知道,這個孩子是否是他母親帶大。如果是母親帶大,這樣的孩子又是怎麼養出來的?
如果是其他親人帶養長大,那麼母親又承擔了多少責任?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注意,絕對不允許孩子對親人動手,萬一動手必須懲罰,甚至打回去。
我帶過一小班男孩,一次離園,我正在和他爺爺說話,他甩手給我一巴掌。我挺納悶孩子為何有這種行為,爺爺開了口:對不起,他在家打我們打習慣了。
我批評了他們,並警告他們:如果你們希望孩子好,就不要縱容他,如果再打你們,你們必須還回去!下次再敢打我我也還手。
後來男孩又一次抬手打我,我當著他爺爺的面,用同樣的動作還了回去,從那以後也在不敢找我。
12歲的孩子和母親大街上對打,這樣的戰火肯定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所有的成功都抵不了子女教育上的失敗。
-
3 # 雲漢
現在的孩子,說不得罵不得更打不得,一個個金貴得不要不要的,一方面是叛逆期加上學習壓力大,一方面則是家長們寵溺的結果。明明犯錯了,家長也不敢批評,因為磚家們說了嘛,家長要和孩子做朋友,要有足夠耐心的去了解孩子,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於是大家相信了磚家的分析,習慣將一切的過錯都歸咎於孩子的叛逆期,好象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這該死的叛逆期引起的,其實這根本就是在自欺欺人!
不是要全盤否認磚家的分析,而是這樣的分析傾向性太強,教育從來都是雙方面的行為,而專家只單方面的對家長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而全然忽略了教育孩子們也要學會體諒家長…孩子有叛逆期,家長難道就不會有更年期嗎?而且讓家長和孩子做朋友,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扯蛋的說法,有誰見過這樣的朋友———任勞任怨得就像給孩子做長工的中國式家長?有時家長累了,呵斥不懂事的孩子幾句就叫不夠了解,怎麼不說孩子不懂得體諒家長的辛苦呢?所以說所謂的磚家多是一幫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閒人。
原先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很少聽說有敢對家長動手動腳的,即便有,周圍的人也多是以批評孩子的居多。而現在呢,在磚家們的親切指點下變得很奇葩,但凡有孩子和家長起衝突,很多人居然會指責家長不夠關心和理解孩子。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們當然更是有恃無恐有樣學樣了,寵得快飛上天去了。專家們方才拈鬚頷首:嗯,算是勉強及格的家長。
再說了,不管再怎麼叛逆,人總歸還是理智的吧,叛逆又不是失去理智的神經病,只是一種青春期的躁動和獨立意識及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所以孩子們才顯得不太順從家長,你說東他偏說西,以此彰顯自己的個性。
但是隻要孩子做錯了事,身為家長就得提出批評,別管叛逆不叛逆,這些都不是藉口,人活在社會不能對錯不分是非不明,所以古人才雲道“棍棒底下出孝子”,當然這裡的棍棒不是真的讓家長們施展武功絕學對熊孩子舞刀弄棒的使用家庭暴力,而是表明一種態度,一種嚴厲的態度!是要求家長在該嚴厲的時候就得嚴厲些,否則就是放縱孩子,就是害了孩子!
有些家長覺得現在孩子正處在叛逆期,就順著他們的意思算了,來日方長嘛。這種毫無原則的“順毛捋”的寵溺只會導致孩子的三觀不健康,明明是做錯了事,就因為家長的不批評不作為,從而讓半大不大的孩子誤覺得自已做得挺正確而且還很有個性,長此以往就容易養成是非不分渾不吝的性格。
有家長說了,長大後懂事了自然會知道改正,沒錯!是會改正,即使家長不教育不指導,社會也會幫著強行指導,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過失而買單,但是當你走上社會後再犯了錯,那時候的被指導就不可能是家長式的和風細雨了,甚至有時候這種指導的代價是很痛的,正如有句歌詞所唱的:多麼痛的領悟~希望孩子們不要用這種的方式去領悟人生,OK!
-
4 # 瑟瑟78
都說是小時候寵慣的,我自己覺得沒有寵過女兒,可是青春期捱打過不只是一回兩回,對家長脾氣來了沒有一絲絲尊重。欲哭無淚
-
5 # 孤獨是把雙刃劍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敢在街上和母親對打,作為母親在教育孩子上是非常失敗的。孩子對母親沒有敬畏之心,是其對孩子過份的溺愛導致。現在我們反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粗暴教育方式,但可以汲取其中積極的一面,那就是對孩子的不良習慣要加以適當的懲罰,而不是一味的放縱與溺愛,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做既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更能在孩子們的面前樹立威嚴而慈愛的一面。
一味的溺愛,會讓你的孩子不會懂得你的付出,更不會有感恩之心,甚而在你沒有滿足其要求之時,他們還會對父母大打出手的。
所以說題中的孩子和母親對打,這完全是母親的責任,是母親的教育徹底失敗的表現。
回覆列表
這樣例子實在不少!
有其母必有其子(女)!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南懷瑾先生的一個說法:儒家傳統文化為什麼要大力提倡忠孝仁義,那是因為現在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事情太多了!
就這個事情來說,旁觀者會有兩種觀點:
1,這孩子太不懂事了,在外面就敢和母親動手,沒家教!這是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有腦子的人會進一步有所思考,提出疑問:“孩子為什麼敢於在外面和媽媽對打呢?”這就是第二個觀點了——
2,這個媽媽也太情緒化,孩子之所以敢於和她在外面對打,也正是因為母親敢於和孩子對打。
似乎這個說法有點矛盾,其實很明白,就是因為媽媽的強硬控制,激化了孩子的情緒,12歲的孩子如果一直和媽媽相處不好,很容易情緒失控的。
孩子和媽媽對打的情況一般有個階段,也是三種情況:
1,幼年童年時期,小孩子過於溺愛,還不懂是非。
這個階段的小孩子一般是在幼年和童年階段。換句話說,如果是過於溺愛的孩子如果沒有教養,在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很容易不分場合對家長髮生攻擊行為。
2,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有兩種情況:
(1)家長的教 養方式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對孩子過於控制,而早期又養成了比較嬌縱的個性,這是早期的放任和後來的“嚴格”出現了矛盾。對於一個人從嚴到寬好適應,從寬到嚴 就要出問題了。
(2)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過快,不受個人所控制,孩子很容易情緒化,尤其是一貫的比較激進的話或者和家長關係相處比較困難,感受到控制過於嚴格,就和容易情緒發生失控,產生衝動。
顯然,題主遇到的情況是這種情況。
3,第三種是成年期。
成年後發生子女和父母對打,那要麼是兒女“瘋了”,要麼是父母“瘋了”。
從以上分析來看,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其只要人是正常的,沒有精神類的疾病,避免此類問題的根本原因自然是家長對兒女進行良好的教育!
說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都想到“砸鐵賣鍋”把孩子送到自己認為的最好的學校,給孩子儘可能多的物質滿足,把孩子照顧到無微不至,其實這隻能說是父母一廂情願自認為的最好教育,已經偏離了真正最好的教育方向。教育首先是為人的教育,是處事的教育。很顯然題主所描述的問題中,其母親本就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處事教育,孩子又如何能做到良好的教養呢?
我也要向題主學習,反思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