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道養生
-
2 # 神馳
人道有私,天道無情。
大道,無愛無恨,無功無私,無善無惡,但是一切的愛恨、公私、善惡都出於此。
人能做到天下為公,便是人道,符合了天道,這就是人天相應,人天相合,就是行了大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之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修道之人,法地、法天、法道,歸根結底,師法自然。
-
3 # yazhi鄭
我是這樣理解的:是說聖人不親近(也不厭惡,體顯了視人平等。)任何人。他看到百姓有困難就會出手認認真真地幫助,就象祭神一養,幫助完就完了,不會往心裡去,就象祭完神的芻狗隨手就扔掉了。
換句話說:就是做事認認真真,做完事就忘掉它。
佛家的話:不執著。
儒家的話:母我。
民間的話:不居功。
-
4 # 公民閒談
出自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如果只看這兩句,那給人感覺就太殘酷了。但如果結合下面這幾句: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
5 # 北山竹林
照一般的解釋,芻狗,就是古代拜神時用的紙紮的狗,用過即棄之。不仁,就是無愛心,無感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這句話說大實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說萬物和人類象芻狗一樣的存在著,是用芻狗做比喻,站在天地和聖人看,人和萬物就像芻狗一樣,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過後什麼都沒有。佛教的說法更徹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宋代大文豪陸游有詩曰:到死方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到臨咚說出大實話,他兒子家祭時有沒有用芻狗,現在應無人知道了。謝網友8oo老師。
-
6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解讀此話需具備三個前提,即(1)看清《道德經》第一章和其餘各章的從屬關係,否則不懂“道、無、有”三者的義理關聯。(2)看清《道德經》每章的行文邏輯,否則不懂全經的顯義和隱義。(3)必須緊扣原文,而不能用文外之意解讀。明白這三點,將能看清真義。簡析如下,供參考。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分段和隱義】
此句意分兩段,是遞進關係,合起來在講“道”的執行機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前段,講“道”的“有”之態;之後是後段,講“道”的“無”之態。故綜合起來,本章描述了神秘的“道”怎樣起作用,怎樣含藏和制衡萬物的方式。
【2,解讀的困難】
有四個:a、不知道“天地、聖人與道”的關係。b、不知道“芻狗、橐龠”的準確象徵義。c、不知道前段和後段是對比的繼承關係。d、不知道“中”的背後是“無”。
其實,“天地”在此處是“道”的化身,“聖人”也是“道”的化身。“仁”的字面意思是“愛”,終極義是“平等”。“芻狗”是外形象狗狀的祭祀物品,在此是個比喻,引申義是“人的創造物”。“橐龠(tuó yuè)”是爐灶旁的鼓風工具,也是描述“道”發揮作用時的形象比喻物。
【3,全段的正解】
無形的“道”利益於世界的方式,是幻形入世,常化身為“天地”,顯出不平等(高大)的樣子,把萬物看做是自己創造之物,倍加愛護;常化身為“聖人”,也顯出不平等(高尚)的樣子,把百姓看做自己要拯救的物件,倍加教育。藏在天地萬物背後的“道”所起的永恆作用,不易看清,描繪它可做個比喻,是不是很像爐邊的鼓風箱工作的樣子?它“中空”卻從未萎縮和減少,執行變化卻源源不斷地輸出看不見的“作用”。“道”的這種奇妙的形態實在不能用言語文字去描述,說再多也不能講清,故只要明白“道”總是處在“有”的中庸之態,即使運動變化,也不離開“有”的中點,永遠呈現出不被察覺的“無”之態,就能領悟“道”含藏一切又制衡一切的深奧秘密了。
綜合可知,本章在講“道”怎樣普惠世間,怎樣調節萬物變化,怎樣起終極決定作用的形態。
-
7 # 毛彥民
芻狗,指代人以外的一切的物,比如石頭,菜刀,飯桌,錘子等。聖人視人為物,意味著聖人對別人沒有要求,而是隻要自己,將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像物一樣對待,也就是依物的屬性特點來決定用與不用,這樣用還是那樣用,此時用還是彼時用,用到什麼程度。
-
8 # 朱友振
”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說聖人不是好東西,他瞧不起天下萬物,把萬物當作畜牲。無疑這是在汙衊聖人。另外《道德經》裡還有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明顯是在謾罵咀咒聖人。一是汙衊聖人,二是咀咒聖人,大家說這個人應當是個什麼樣的人?
-
9 # 水靈173515282
要結合整章才能知。《道德經》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此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物。聖人之道,以忘言而體玄也。仁,好生愛物之心。芻狗,乃縛芻為狗(用稻草紮成的狗),以用祭祀者。且天地聖人,皆有好生愛物之仁。而今言不仁者,謂天地雖是生育萬物,不是有心要生。蓋由一氣當生,不得不生。故雖生而不有。譬如芻狗,本無用之物。而祭者當用,不得不用。雖用而本非有也。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雖是愛養百姓,不是有心要愛。蓋由同體當愛,不得不愛。雖愛而無心。譬如芻狗,雖虛假之物。而屍之者當重,不得不重。雖重而知終無用也。故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猶,似也。橐,即皮韝。乃鼓風鑄物之器。籥,即管籥。乃承氣出音之器。屈,枉己從人之意。動,猶感觸也。謂橐籥二物,其體至虛而有用,未嘗恃巧而好為。故用不為伸,不用則虛以自處,置之而亦不自以為屈,故曰虛而不屈。且人不用則已。若用之,則觸動其機,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動而愈出。然道在天地,則生生而不已。道在聖人,則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大道之妙如此。惜乎談道者,不知虛無自然之妙。方且眾口之辯說,說而不休,去道轉遠,故曰多言數窮。不若忘言以體玄,故曰不若守中。蓋守中,即進道之功夫也。
-
10 # 公議
先要知道古籍老子是一部什麼型別的著作與著作是依據什麼樣的事實存在而闡述事實存在的的道理德行的多元混成執行出共同的才知道自己應該以何種何種平行心理視角去解讀所涉及的事情是什麼樣的存在?這是讀老子五千言或者後來改成的”道德經”的方法是意會出是什麼意思?絕不是讀字是什麼?因為那是古中文的依事會意的著作!因為人天生就是要有作為的物種就必須要有運動的動態存在!
總體而論就是探索天地執行未知中發現的具有規律性可供活人社會使用的東西的事實存在的基礎上再模仿出活人可以參與的多元混成運動出新的共同的關於人融入自然求生存下去的”天,地,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與相互藉助來實現助事成功歷程中獲得對活人有利的收穫!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前面一句得至探索天地執行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闡述的”天地執行對待萬物是對遵守天地執行出來的規矩的才允許存在!對於違反天地執行規矩的絕對不會有什麼仁義不仁義的事,絕不會認為你是什麼物種就會對其網開一面的!而是遵守同一規矩違者必罰!而”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源文化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模仿出來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卻在表意上有倒裝句。其意就是:人能象天地執行對待萬物一樣百姓都必須遵守同一規矩地來治理人類社會那就是人之聖者!大致就是這樣的。
回覆列表
聖人的心幾乎與天地之心一致了!
已經沒有了好壞 善惡的芥蒂!
所以百姓萬物都是自然面對,我們怎麼想天地和聖人都已經只是我們自己的想法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