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72224524190

    這是真信與假信的問題。

    這是聶雙江拜訪陽明之後寫給陽明的信中所說到的。 這句話的前一句是“思、孟、周、程無意相遭於千載之下,與其盡信於天下,不若真信於一人。”

    當時陽明的良知之學正盛,信徒越來越多,口口唸良知,而聶雙江敏銳地看出了其中的問題。這麼多口口唸良知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誠心信良知之學的?這恐怕要打大大的問號。所以他才有了“天下信之不為多,一人信之不為少”的感嘆。

    這不是人數多少的問題,而是誠偽的問題。多少是氣量的問題,這就像陽明常用的精金喻聖人,孔子九千鎰不為少,堯舜萬鎰不為多,關鍵在於九千鎰與萬鎰都是精金,都是聖人。人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之中鍛鍊成精金,至於有多少精金並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而誠偽問題確實有著本質的區別,聶雙江正是看出了良知之學的虛偽性才有此一問。陽明也十分的認可,外假仁義之名而行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幹譽。

    陽明認為這種虛偽是良知之學不明所造成的,在我的理解中,聶雙江認為良知之學本身就具有虛偽的可能性。

    所以陽明認為只要把良知之學發揚光大天下就可得而治了。

    用生活的例子來說。

    比如做慈善,這在人們的眼中是一件好事,也是有意義的事情,本質上也體現著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的關係。

    但是,一旦一個東西在社會上被定性為好的東西,它可能就不再那麼的純粹了。做慈善就可以得到尊重,名譽,地位。這些東西雖然不是慈善直接給予的,卻是慈善間接給予的。

    所以,許多人進入慈善的隊伍並不是因為慈善本身,而是因為慈善這個名號而帶來的尊重、名譽、地位,說白了,它可以直接與金錢掛鉤。

    但是,虛偽的慈善確實在做些慈善的事情,捐錢、捐物、賑災等等。難道你能因為他們目的不純而不讓他們做慈善的事嗎?

    所以事情往往沒有那麼簡單,誰又能知道你做的就是純粹的慈善呢?

    這種真偽的標準在哪裡?又有誰能確定這種標準呢?

    陽明說良知能。

    如果良知僅僅是自己內心的想法則根本不可能成為準則。因為誰心中沒點念想。

    我想陽明心學若是如此膚淺也不值得去學習了。

    在物為理,在人為心。

    良知從來就沒有人我、物我之分。它就在世間萬物之中。

    它能看到,摸到,感受到。

    慈善可以裝一時的慈善,卻不可能裝一輩子的慈善;可以裝一面兩面的慈善,卻不可能裝到面面俱到的慈善。戲子扮得再像孝子,人們再愚蠢也不會認為他就是真的孝子。

    感動中國。

    我往往會被生活中的平淡真情所感動。

    名民工含淚的羞澀的眼神。

    乘務員的盒飯與祝福。

    我們說他們美。

    美在哪?

    是身體裡的那顆心嗎?

    好像不是。

    是一個叫美的東西嗎?

    好像不是。

    美就在那個眼神中,那個盒飯中,那個祝福中。

    它會動、會跳、會笑、會哭。

    它可看、可摸、可聽、可感。

    離開這些。

    美什麼都不是。

    良知什麼都不是。

    可是,

    誰又能做到面面俱到呢?

    誰又能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如此的美呢?

    我不能。

    但是,

    如果每個人都是如此完美的話,所有的痛苦與煩惱便不存在了。

    正因為事情不盡人意,所以我們才不得不在這個“壞世界”中尋找溫暖。

    那些觸動

  • 2 # 使用者7272224524190

    這是真信與假信的問題。

    這是聶雙江拜訪陽明之後寫給陽明的信中所說到的。 這句話的前一句是“思、孟、周、程無意相遭於千載之下,與其盡信於天下,不若真信於一人。”

    當時陽明的良知之學正盛,信徒越來越多,口口唸良知,而聶雙江敏銳地看出了其中的問題。這麼多口口唸良知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誠心信良知之學的?這恐怕要打大大的問號。所以他才有了“天下信之不為多,一人信之不為少”的感嘆。

    這不是人數多少的問題,而是誠偽的問題。多少是氣量的問題,這就像陽明常用的精金喻聖人,孔子九千鎰不為少,堯舜萬鎰不為多,關鍵在於九千鎰與萬鎰都是精金,都是聖人。人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之中鍛鍊成精金,至於有多少精金並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而誠偽問題確實有著本質的區別,聶雙江正是看出了良知之學的虛偽性才有此一問。陽明也十分的認可,外假仁義之名而行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幹譽。

    陽明認為這種虛偽是良知之學不明所造成的,在我的理解中,聶雙江認為良知之學本身就具有虛偽的可能性。

    所以陽明認為只要把良知之學發揚光大天下就可得而治了。

    用生活的例子來說。

    比如做慈善,這在人們的眼中是一件好事,也是有意義的事情,本質上也體現著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的關係。

    但是,一旦一個東西在社會上被定性為好的東西,它可能就不再那麼的純粹了。做慈善就可以得到尊重,名譽,地位。這些東西雖然不是慈善直接給予的,卻是慈善間接給予的。

    所以,許多人進入慈善的隊伍並不是因為慈善本身,而是因為慈善這個名號而帶來的尊重、名譽、地位,說白了,它可以直接與金錢掛鉤。

    但是,虛偽的慈善確實在做些慈善的事情,捐錢、捐物、賑災等等。難道你能因為他們目的不純而不讓他們做慈善的事嗎?

    所以事情往往沒有那麼簡單,誰又能知道你做的就是純粹的慈善呢?

    這種真偽的標準在哪裡?又有誰能確定這種標準呢?

    陽明說良知能。

    如果良知僅僅是自己內心的想法則根本不可能成為準則。因為誰心中沒點念想。

    我想陽明心學若是如此膚淺也不值得去學習了。

    在物為理,在人為心。

    良知從來就沒有人我、物我之分。它就在世間萬物之中。

    它能看到,摸到,感受到。

    慈善可以裝一時的慈善,卻不可能裝一輩子的慈善;可以裝一面兩面的慈善,卻不可能裝到面面俱到的慈善。戲子扮得再像孝子,人們再愚蠢也不會認為他就是真的孝子。

    感動中國。

    我往往會被生活中的平淡真情所感動。

    名民工含淚的羞澀的眼神。

    乘務員的盒飯與祝福。

    我們說他們美。

    美在哪?

    是身體裡的那顆心嗎?

    好像不是。

    是一個叫美的東西嗎?

    好像不是。

    美就在那個眼神中,那個盒飯中,那個祝福中。

    它會動、會跳、會笑、會哭。

    它可看、可摸、可聽、可感。

    離開這些。

    美什麼都不是。

    良知什麼都不是。

    可是,

    誰又能做到面面俱到呢?

    誰又能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如此的美呢?

    我不能。

    但是,

    如果每個人都是如此完美的話,所有的痛苦與煩惱便不存在了。

    正因為事情不盡人意,所以我們才不得不在這個“壞世界”中尋找溫暖。

    那些觸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美文美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