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鄧大夫說中醫藥

    感謝邀請!我回答是:毫無疑問,溼氣肯定是存在的!懷疑溼氣存在的朋友,可以體驗一下南方(如南昌)、北方(如哈爾濱)在35度的天氣下,各是什麼樣的感受。南方肯定悶熱難受、讓人煩燥,北方雖然也熱但人會覺得乾爽!這是人體對外在溼氣的體驗!而人體對內在溼氣的體驗又是什麼樣的呢?當人體內溼氣重的時候 ,人總會覺得疲勞乏力、腳步沉重、大便也會粘滯不幹爽!到醫院做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西方醫學能否給個合理解釋?!

  • 2 # 恆生小張

    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

    《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曾提到

    “太陰之上,溼氣主之”

    根據致病特點

    溼氣有“內溼”“外溼”之分

    外溼多數因氣候潮溼

    涉水淋雨

    久居溼處所致

    內溼多由飲食不當引起

    酗酒和喜吃煎炸、生冷食物等行為

    會導致水溼凝聚而成內溼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存在溼氣

    事實上

    外溼和內溼表現出來的症狀相似

    多為頭重身困,四肢發酸

    精神疲憊,大便粘滯

    無論是外溼還是內溼引起的溼邪入體後

    都會根據不同體質轉化為不同溼氣

    寒性體質往往轉化為溼寒

    熱性體質往往變為溼熱

    具體表現如下

    溼氣的嚴重程度也會因人、因地、因時而異

    一般情況下

    形體肥胖的人溼氣可能比消瘦的人要重

    南方人的溼氣可能比北方人要重

    夏天的溼氣可能比冬天重

    這些行為可能導致體內溼氣加重

    口味過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

    睡眠不足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常吃生冷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飲酒過量

    這是加重“溼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溼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久坐不動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痠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運動不足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溼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溼”。

    如何祛除體內的溼氣

    網上有很多祛溼茶、藥物敷貼

    泡腳方等等小貼士

    這些方法能祛除溼氣嗎?

    不一定!

    祛溼也要辨狀

    根據患者的症狀、體質、狀態

    來選擇方法

    溼寒可以用芳香化溼法

    溼熱則用清熱祛溼和利水滲溼法

    芳香化溼法

    常用藥物:蒼朮、藿香、佩蘭、砂仁、砂仁殼、豆蔻、菖蒲等

    藥名:蒼朮

    性味:味辛、苦,性溫

    功效: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

    用法:可做湯、藥茶

    藥名:藿香

    性味:味辛,性溫

    功效:化溼醒脾,闢穢和中

    用法:可做湯、煮粥、做藥茶

    藥名:佩蘭

    性味:性平,味辛

    功效:利溼,健胃,清暑熱

    用法:可做湯、煮粥、做藥茶

    以上藥物均為辛香溫燥藥品

    也可以將藥物研磨製作成香囊佩戴

    注意:孕婦慎用,面板過敏者禁用

    清熱祛溼和利水滲溼法

    常用藥物:薏苡仁、赤小豆、綠豆等

    藥名:薏苡仁

    性味:味甘、淡,性涼

    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

    用法:可做湯、煮粥、做藥茶

    藥名:赤小豆

    性味:味甘、酸,性平

    功效: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用法:可做湯、煮粥、做藥茶

    藥名:綠豆

    性味:味甘,性涼

    功效:清熱解毒,消暑,利水

    用法:可做湯、煮粥、做藥茶

  • 3 # 鄉野老少夫妻

    溼氣真的存在,我本身就是個溼氣很重的,每天腳都會時不時疼的,下雨天會更痛,溼氣一但在身上的時候就要注意了,溼氣重的人會頭暈眼花,全身都沒力,口乾,口苦

  • 4 # 雲淡風輕25820

    肯定存在,中醫認為排不出體內的毒素稱為溼氣。而西醫沒有這一說法,西醫卻是認為感冒是細菌,炎症導致;但中醫認為感冒很多都是由於風、溼、毒所致。

    大哥有一年感冒很久都沒有好,西醫打針吃藥都沒有效果。咳嗽痰盛,晚上睡眠不好,大哥後來去了中醫院就診。

    醫生把脈,觀舌,望色,很快就得出結論:黃膩厚重的舌苔,醫生說這點就能看出大哥屬溼熱體,不祛溼,怎麼打針吃藥都沒用。

    醫生吩咐大哥用薏苡仁,冬瓜皮,紅豆煲水喝,堅持幾天感冒就好了。醫生也特別囑咐,叫大哥別貪吃冰箱寒涼東西,肥膩的也最好不碰,加上大哥是個菸民,更容易傷脾肺,而吃這些能健脾祛溼,溼氣也自然消失。

    一般人如果小便黃,大便裡急外重,或易沾廁盤的,是溼熱的一種。

    溼熱的人容易臉上長瘡,尤其很多年輕人,愛熬夜也容易造成溼熱體質。用薏米,山藥,茯苓煲湯,有很好的祛溼功效。

    溼氣能傷五臟六腑,時時注意自己是否有溼氣,其實是很容知道的。少言倦怠,食慾不振,總覺得周身無力,這些症狀就是溼氣的表現。

    寒涼東西不要頻繁吃,熱性的東西也應適可而止,能夠平衡體質,就要懂得中和食物的進食。

  • 5 # 鍋碗闢謠盆

    問題導讀:溼氣真的存在嗎?為什麼?

    溼氣是存在的。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溼屬於“風,寒,暑,溼,燥,火”六淫邪氣之一,而且容易與其他邪相互滲透,遇寒變成寒溼,遇熱變成溼熱,遇風變成風溼。溼氣屬於萬惡之邪。體內的溼氣過重則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中醫上認為,人體內的溼氣與周圍的環境以及飲食習慣和作息有關。

    溼氣分為兩種,一種是內溼,一種是外溼。內溼是由於飲食引起的,比如說經常吃生冷的食物。外溼是由環境引起的,比如說居住條件潮溼陰冷。

    體內溼氣重的表現:

    ①乏力疲倦,頭昏眼重,肌肉痠痛,時常感到沒有精神。

    ②身體出現黏膩之感,比如面板油膩,易生痤瘡;舌苔厚重,有口氣;大便稀溏。

    溼氣重的原因:

    溼氣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不良生活作息和不規律的飲食所導致的,二是外界環境刺激導致的,三是與身體內分泌系統失調有關。這三個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可能導致我們體內溼氣過重。

  • 6 # 民間歌手現場發揮快板

    每個人都有溼氣,有的人說淋雨過後沒洗熱水澡,有的人是長期和冷飲,特別是女人生孩子時穿的太薄,或者洗了冷水衣服,這些以後都會長溼氣

  • 7 # 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溼氣存在的明顯表現:睡覺留口水,大粘馬桶,水腫,肥胖。任何人體內都有溼氣,只是輕重而已,脾胃虛弱,消化系統差,貪涼,居住工作環境潮溼,愛吃肥厚油膩,思慮過度,都可以導致溼氣產生。

  • 8 # 愛中醫分享

    溼氣當然存在

    脾主運化水溼如果說脾的功能正常的話你一天喝個一斤水,它能透過脾的運化,然後再到腎臟的代謝排走八兩,但是你脾虛的話只能排走五兩,那你身上是不是有多餘的水分啦,所以溼氣就是這麼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KnewYouWereTrouble的中文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