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年經歷
列夫·托爾斯泰出身貴族,1歲半喪母,10歲喪父,他由家裡的親戚撫養成人。他不專心學業,痴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對道德哲學發生濃厚的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1851年托爾斯泰和他的兄長前往高加索當兵。1852年他參加了一場戰鬥,表現勇敢,且發表了小說《童年》。
1853年托爾斯泰讀到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非常欽佩。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往多瑙河戰線,並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寫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1855年11月托爾斯泰離開軍隊回到聖彼得堡,重新投入娛樂圈,酗酒好賭。偏激的個性導致他與屠格涅夫長達17年的決裂。
2.思想轉變
1869年9月因事途經阿爾扎馬斯,深夜在旅館中突然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憂愁和恐怖。這就是所謂“阿爾扎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對叔本華哲學發生興趣,一度受到影響。從70年代初起,他開始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
他研讀各種哲學和宗教書籍,不能找到答案。這些思想情緒在當時創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鮮明的反映。他訪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隱修士,並結識農民、獨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終於完全否定了官辦教會,接受了宗法制農民的信仰。
3.晚年時代
托爾斯泰在世界觀激變後,於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離家出走。這種意圖在他80至90年代的創作中頗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後幾年,他意識到農民的覺醒,因為自己和他們的思想情緒有距離而不免悲觀失望;對自己的地主莊園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爾斯泰主義者和他的夫人之間的糾紛更使他深以為苦。
1.早年經歷
列夫·托爾斯泰出身貴族,1歲半喪母,10歲喪父,他由家裡的親戚撫養成人。他不專心學業,痴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對道德哲學發生濃厚的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1851年托爾斯泰和他的兄長前往高加索當兵。1852年他參加了一場戰鬥,表現勇敢,且發表了小說《童年》。
1853年托爾斯泰讀到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非常欽佩。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往多瑙河戰線,並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寫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1855年11月托爾斯泰離開軍隊回到聖彼得堡,重新投入娛樂圈,酗酒好賭。偏激的個性導致他與屠格涅夫長達17年的決裂。
2.思想轉變
1869年9月因事途經阿爾扎馬斯,深夜在旅館中突然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憂愁和恐怖。這就是所謂“阿爾扎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對叔本華哲學發生興趣,一度受到影響。從70年代初起,他開始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
他研讀各種哲學和宗教書籍,不能找到答案。這些思想情緒在當時創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鮮明的反映。他訪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隱修士,並結識農民、獨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終於完全否定了官辦教會,接受了宗法制農民的信仰。
3.晚年時代
托爾斯泰在世界觀激變後,於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離家出走。這種意圖在他80至90年代的創作中頗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後幾年,他意識到農民的覺醒,因為自己和他們的思想情緒有距離而不免悲觀失望;對自己的地主莊園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爾斯泰主義者和他的夫人之間的糾紛更使他深以為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