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劍漂零

    四鎮無論軍閥化與否,都解決不了一個問題,為誰而戰,站在南明統治者的立場上,當然要為我大明而戰,但是為什麼要為大明而戰呢,四鎮時期不可能解決。

    為誰打仗?在戰爭上拼命為什麼?

    明末戰爭很明顯有兩個階段,一是王朝更替戰爭,二是民族戰爭。

    弘光朝覆滅前,是王朝更替戰爭,是明是清是順,三朝之間替代而已,所以在大順軍失敗撤退的部分真空地帶,有些人雖重舉明朝的大旗,但這時普通民眾和士兵堅持大明的,感恩我大明的恩德,為大明而戰,這恐怕沒多少。

    真正激烈的反抗發生在弘光朝覆滅之後,明軍最後的主力或降或敗,清朝認為大局已定,開始強制推行剃髮令之後,這時,讓普通人切身感受到,這不是簡單換個皇帝這麼簡單的事情了,這是為了民族而戰,為了自己而戰,與此同時,清朝給降將的待遇不再優厚,這時出現了大量明軍反正的事情,這也是為自己而戰。

    可以看到,在部分解決為誰而戰的問題之後,無論南北,迸發的戰鬥力都遠勝於與前。

    這才有江陰小城抗清81天,要注意江陰一開始是投降了的,正如由剃髮令,開始奮起反抗,才有了閻應元的出山,如果沒有剃髮令,就沒有江陰人民抗清,也就沒有閻應元的出山。姜襄反正之後,與清軍主力對抗了近一年,可以想像,姜襄如果與李自成作戰中,有這種作戰意志,很明顯是李自成是打不進北京的,姜襄戰力之所以前後完全不同,也在於清朝政府民族政策的變化。

    再比如,弘光朝高傑與黃得功部,戰鬥力都比較強,高傑和黃得功部都是突然死亡,然後部下降清,而大西軍孫可望作為主將降清後,大多人還是跟著李定國走了,大概也能看出,弘光一朝,整體的抗清意識並不堅決,而在南明末年,抗清意識要堅決的多,原因更多的是軍隊整體對戰爭性質的判斷。是為了朱家王朝戰鬥,還是為了民族戰鬥。

    所以,明末明軍戰鬥力迸發的原因,在於清政府民族政策改變,使戰爭性質由王朝更替戰爭改變為民族戰爭,而促使清朝改變政策的原因,是弘光朝和他的主要軍事力量江北四鎮的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初級職稱評審,網上稽核通過後,需要去哪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