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一個如此震撼人心的名字,這樣一座幾乎平地而起的龐大皇家園林,有著數不清的亭臺樓閣,看不遍的奇花異卉,覽不盡的湖光山色。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營造過程中,圓明園凝結了清朝數代君主的心血,象徵著他們的帝王志向和天下情懷。那麼圓明園是清朝盛世時期歷經哪些皇帝修建的?全盛時期的“圓明園”,實際上是清代北京西郊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同治年間改稱萬春園)等幾處皇家園林的合稱,非一人一時建成。從康熙開始修建直到咸豐時期被八國聯軍毀於一旦。
康熙時期
康熙初年,他曾在玉泉山麓明代的嚴華寺舊址上修建行宮,初名澄心園,後改稱靜明園。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0月,他首次巡幸江南,對那裡的青山秀水產生了濃厚興趣,回北京後,便讓擅畫山水的青浦人葉陶設計,在北京西郊明朝武清侯李偉的故園清華園舊址之上,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皇家園林——暢春園,作為他的離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又在靜明園以西的香山東麓建成了靜宜園,這樣,暢春園與靜明園、靜宜園形成了鼎足並峙之勢。
雍正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並賜名為圓明園。雍正二年(1724年),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擴建工程大體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嚴格仿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包括新闢的大宮門,還有左右外朝房和內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這裡日後成為皇帝在圓明園主政的主要建築群。第二部分,將原賜園向北、東、西三面拓展,構建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後來乾隆帝御題“四十景”的主體(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於雍正在位期間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築組群。這樣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完成。
乾隆時期
乾隆還在當皇子的時候,雍正賜其居於圓明園的長春仙館,曾在萬方安和以北的桃花塢(後更名為武陵春色)讀書,這讓乾隆帝一生都抹不去圓明園情結,也成為清代諸帝中在圓明園修建工程上最費苦心和最下本錢的一位。圓明園中烙下最深乾隆帝痕跡的還是長春園和西洋樓。乾隆一手主導的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吸取了中國園林及建築的優點,實行了中西結合的嘗試,標誌著歐洲建築與造園藝術於18世紀首次引入中國皇居領域。其中就有現在非常有名氣的十二銅首,在當時也不過是是西洋樓中的海晏堂前的水力鍾。
嘉慶時期
嘉慶帝在位共25年,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裡清廷對圓明園的修建沒有停歇。嘉慶十四年(1809年)綺春園內新添勤政殿、煙雨樓、鳳麟洲、鑑碧亭、涵秋館;十九年(1814年)又建成含輝樓、招涼榭、惠濟祠、暢和堂、湛清軒等。綺春園經過大規模修繕、改建和擴建後,它成為嘉慶帝園居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此時的圓明園正處於全盛時期。
道光時期
嘉慶之後,道光成為這裡的新主人,這一時期清廷明顯開始走下坡路,在財力捉襟見肘、國勢日衰的情況下,道光帝撤了三山(萬壽山、香山、玉泉山)的陳設,取消到熱河避暑山莊的消夏和去木蘭圍場的狩獵,而對圓明三園的修建仍不遺餘力。百餘年的風吹日曬,使暢春園日漸傾頹,道光帝將皇太后、皇太妃由暢春園移居於綺春園的敷春堂內,同時進行大規模翻新。
咸豐時期
咸豐年間,清王朝已是日暮西山,儘管如此,在圓明園被焚的前一年(1859年),還對九州清晏有區域性的改建。
在圓明園金碧輝煌、氣象萬千的背後,是舉國之力的浩瀚,傾國之財的靡費。可是,1860年10月18日這一天,它在英法士兵的火把下,瞬間化為齏粉。在這熊熊烈焰之中,龐大的清王朝也像一個傷痕累累的巨人,緩緩地傾頹。
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一個如此震撼人心的名字,這樣一座幾乎平地而起的龐大皇家園林,有著數不清的亭臺樓閣,看不遍的奇花異卉,覽不盡的湖光山色。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營造過程中,圓明園凝結了清朝數代君主的心血,象徵著他們的帝王志向和天下情懷。那麼圓明園是清朝盛世時期歷經哪些皇帝修建的?全盛時期的“圓明園”,實際上是清代北京西郊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同治年間改稱萬春園)等幾處皇家園林的合稱,非一人一時建成。從康熙開始修建直到咸豐時期被八國聯軍毀於一旦。
康熙時期
康熙初年,他曾在玉泉山麓明代的嚴華寺舊址上修建行宮,初名澄心園,後改稱靜明園。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0月,他首次巡幸江南,對那裡的青山秀水產生了濃厚興趣,回北京後,便讓擅畫山水的青浦人葉陶設計,在北京西郊明朝武清侯李偉的故園清華園舊址之上,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皇家園林——暢春園,作為他的離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又在靜明園以西的香山東麓建成了靜宜園,這樣,暢春園與靜明園、靜宜園形成了鼎足並峙之勢。
雍正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並賜名為圓明園。雍正二年(1724年),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擴建工程大體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嚴格仿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包括新闢的大宮門,還有左右外朝房和內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這裡日後成為皇帝在圓明園主政的主要建築群。第二部分,將原賜園向北、東、西三面拓展,構建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後來乾隆帝御題“四十景”的主體(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於雍正在位期間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築組群。這樣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完成。
乾隆時期
乾隆還在當皇子的時候,雍正賜其居於圓明園的長春仙館,曾在萬方安和以北的桃花塢(後更名為武陵春色)讀書,這讓乾隆帝一生都抹不去圓明園情結,也成為清代諸帝中在圓明園修建工程上最費苦心和最下本錢的一位。圓明園中烙下最深乾隆帝痕跡的還是長春園和西洋樓。乾隆一手主導的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吸取了中國園林及建築的優點,實行了中西結合的嘗試,標誌著歐洲建築與造園藝術於18世紀首次引入中國皇居領域。其中就有現在非常有名氣的十二銅首,在當時也不過是是西洋樓中的海晏堂前的水力鍾。
嘉慶時期
嘉慶帝在位共25年,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裡清廷對圓明園的修建沒有停歇。嘉慶十四年(1809年)綺春園內新添勤政殿、煙雨樓、鳳麟洲、鑑碧亭、涵秋館;十九年(1814年)又建成含輝樓、招涼榭、惠濟祠、暢和堂、湛清軒等。綺春園經過大規模修繕、改建和擴建後,它成為嘉慶帝園居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此時的圓明園正處於全盛時期。
道光時期
嘉慶之後,道光成為這裡的新主人,這一時期清廷明顯開始走下坡路,在財力捉襟見肘、國勢日衰的情況下,道光帝撤了三山(萬壽山、香山、玉泉山)的陳設,取消到熱河避暑山莊的消夏和去木蘭圍場的狩獵,而對圓明三園的修建仍不遺餘力。百餘年的風吹日曬,使暢春園日漸傾頹,道光帝將皇太后、皇太妃由暢春園移居於綺春園的敷春堂內,同時進行大規模翻新。
咸豐時期
咸豐年間,清王朝已是日暮西山,儘管如此,在圓明園被焚的前一年(1859年),還對九州清晏有區域性的改建。
在圓明園金碧輝煌、氣象萬千的背後,是舉國之力的浩瀚,傾國之財的靡費。可是,1860年10月18日這一天,它在英法士兵的火把下,瞬間化為齏粉。在這熊熊烈焰之中,龐大的清王朝也像一個傷痕累累的巨人,緩緩地傾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