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十七讀歷史
-
2 # 歷史縱橫帝
導讀:三國的三大戰役包括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三大戰役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那就是改變或者扭轉了某種趨勢,徹底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如果說官渡之戰使曹操從一隅諸侯上升到北方一統的話,那麼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則徹底打破了江山一統的趨勢,維持了三國長期存在的分裂局面。夷陵之戰的時代背景
公元219年,東吳白衣渡江奪取荊州,關羽被殺。隨後兩年曹丕、劉備先後稱帝。《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為全兄弟情義發兵幾十萬東征東吳。其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為二弟報仇是一方面的原因也是一個理由和口號。更重要的事征伐東吳。
此時的劉備已經年過花甲,要想完成畢生的興復漢室的夙願東吳非徵不可。花甲的年紀在三國時期就算是高壽了,如果他不來嘗試完成統一大業還能指望太子劉禪?他怎能不知道劉禪的能力根本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所以即使關羽沒事,東征東吳也會成為必然。原因如下:蜀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如果要突出西川的桎梏一統天下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北出漢中,以關中為基礎高屋建瓴平定天下;另一路就是東出長江,統一南方後憑藉半壁江山與曹魏決一雌雄。(為何是這兩條路詳見前文,主要是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勢造成的)
相對於勢力雄厚的曹魏,東吳還是弱一些。不都說吃柿子要撿軟的捏嗎?兩害相權取其輕吧。所以劉備親提精兵數萬出巫峽東征孫吳。
夷陵之戰的經過要說當時這三國之中誰最想安居一隅,非江東孫權不可。孫權一族是三國當中出身相對低微的。祖上既沒有在東漢當過類似大官,也沒有像劉備那樣大漢皇叔的皇親的高貴地位(雖然當初劉備就是賣草鞋的,但是由漢獻帝續家譜的背書還是很有市場的)。所以能保持三國割據的局面就已經很滿足了。所以說東吳最不想打仗,但是劉備都打上門來了,怎麼著也得迎戰啊。
東吳的主將陸遜採取避敵鋒芒,防禦為主。都說士氣需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長達幾個月時間的對峙嚴重削弱了蜀漢軍隊計程車氣。陸遜開始戰略反攻,尋找機會與蜀漢進行戰略決戰。最後覓的戰機,火燒蜀漢大營,趁機掩殺。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到達白帝城一病不起。此戰蜀漢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東征。(篇幅原因,具體戰爭過程不再贅述)
夷陵之戰的重大影響夷陵之戰的失敗徹底關閉了蜀漢東出的大門。劉備一命嗚呼,蜀漢元氣大傷。從此蜀漢轉入戰略防禦,並在多年後不得不主動攜手東吳抵禦曹魏。三國平分天下趨勢已成,短期內不能改變。
後主劉禪繼位後,胸無大志等過且過。丞相無奈之下,既然東出無望只得主動與東吳修好集中精力對付曹魏。在平定南中以後,蜀漢國力稍有恢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遵循蜀漢一統的另外一條路北伐。就像《出師表》中所說為報先帝的恩德,先後數次北伐無果。最後病死在五丈原。
-
3 # 文史類小茶館
在夷陵之戰前,蜀國最強的時候是劉備佔領漢中,軍力達到20萬,但是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損失6萬,劉備經過精心準備出師伐吳,損失大約5萬多。蜀國在夷陵之戰後兵力大約在10萬左右。吳國兵力自赤壁之戰後一直維持在20萬左右,佔領荊州後收納關羽各路降軍後大約增長到23萬到25萬之間。而在夷陵之戰中,參戰兵力:蜀漢約四萬多、五溪蠻夷約一萬,東吳約五萬多。夷陵之戰蜀漢身亡將領:張飛被部下殺死,黃忠病死,張南、程畿、馮習、傅肜,謀士馬良戰死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傅士仁、糜芳、杜路、劉寧等卸甲降吳,黃權降魏。
夷陵之戰造成的影響: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夷陵之戰造成的影響: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
4 # 大鍋故國神遊
首先,夷陵之戰的規模其實非常大了。
對比官渡之戰,曹操方面兵力才一萬多人(《三國志 武帝紀》“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當然這個可能有誇耀曹操武功的嫌疑,不過由此可見曹操兵力確實不多。
對比赤壁之戰,赤壁東吳方面三萬人(《三國志·周瑜傳》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加上劉備方面約兩萬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總共五萬人左右。
夷陵之戰東吳方面兵力就達到了六萬人(《吳書·陸遜傳》:“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另外,還有步騭“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劉備方面也有五萬人左,這個說法見於孫權給曹丕的信件,所以規模來講,夷陵之戰的規模在三國時期絕對是大戰了。
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戰和之前發生的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都有改變整體形勢的意義。官渡之戰後,曹操徹底改變了袁紹集團處於攻勢的局面,為曹操徹底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赤壁之戰大大延遲了曹魏統一全國的程序;而夷陵之戰則將三國的基本疆域確定下來,在司馬昭滅蜀之前,基本沒有大的變動。
最後,按照田餘慶先生的說法,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元氣大傷,因為遭到了全軍覆沒的打擊,人力物力財力都損失殆盡,夷陵之戰也充分證明了跨有荊益的不可實現,這也直接導致了蜀漢之後的北伐線路選擇,只能是出秦川一路。這對於以光復漢室為目標的蜀漢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附上夷陵之戰過程圖,請橫屏檢視。
回覆列表
夷陵之戰,奠定了蜀漢與東吳之間的格局,在這之後,蜀漢停止了對東方用兵,專其經營西南。三國之間出現了暫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