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覓的意思。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孔子曾說:“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在安靜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坐車的時候,都要隨時享受音樂,孔子提倡人應該音樂地生活,這是一種詩意的生活。在古代,音樂總是很神聖,關乎個人立德、修身、明志。
古代,和音樂有關的故事很多,最出名的是高山流水。
據《列子》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說的就是伯牙善於彈琴,子期善於欣賞。如果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子期就說:“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伯牙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子期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無論伯牙彈奏什麼樂曲,子期都能深入理解其中的主旨。後來,子期死後,伯牙覺得音沒有了,毅然斷絃絕音,一輩子不再彈琴了。
知音這個詞,就是和這個故事有關,這份相知相親的深情千百年都感人肺腑,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他的琴曲曲高和寡,沒有了子期,別人是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的。知音走了,可想伯牙是何等孤獨,何等寂寞。
《楞嚴經》上有一句話:“比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後來,蘇東坡因此寫成《琴詩》。
知音難覓的意思。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孔子曾說:“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在安靜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坐車的時候,都要隨時享受音樂,孔子提倡人應該音樂地生活,這是一種詩意的生活。在古代,音樂總是很神聖,關乎個人立德、修身、明志。
古代,和音樂有關的故事很多,最出名的是高山流水。
據《列子》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說的就是伯牙善於彈琴,子期善於欣賞。如果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子期就說:“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伯牙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子期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無論伯牙彈奏什麼樂曲,子期都能深入理解其中的主旨。後來,子期死後,伯牙覺得音沒有了,毅然斷絃絕音,一輩子不再彈琴了。
知音這個詞,就是和這個故事有關,這份相知相親的深情千百年都感人肺腑,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他的琴曲曲高和寡,沒有了子期,別人是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的。知音走了,可想伯牙是何等孤獨,何等寂寞。
《楞嚴經》上有一句話:“比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後來,蘇東坡因此寫成《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