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領別怪紹嶺

    炸藥包,炸藥包。炸藥不在包裡能放到哪裡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不是誰發明的,就像有人釀出了酒,至於放在缸裡,還是放在瓶裡,那就看如何使用方便罷了。

    炸藥的威力在於它的當量,炸藥多它的能量就大,破壞力就強。董存瑞手託炸藥包炸碉堡的故事,恐怕是家喻戶曉吧。如今開山鑿石用的就是TNT,至於放多大的包,那得看專家的計算了。

  • 2 # 慕什塔戈

    炸藥包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如果非要把這項發明專利歸功於某位歷史人物,實屬牽強附會。可以確知的是,將火藥引入軍事領域的創始人是中國軍隊,從明朝軍隊的神機營,到清軍入關之前的火器營,再到太平軍中的土營,都是歷史上最早使用火藥的專業兵種。為了攻克城池、箭樓等堅固堡壘,古代中國軍隊發明了“穴地爆破”戰法,即秘密挖掘地道至敵方城牆等堅固工事下方,爾後堆積大量火藥集中引爆,致敵城牆垮塌。比如,清末太平軍在進攻郴州、武昌、江寧等地時,就是將裝滿火藥的棺材沿著土營開掘的地道,秘密運至城牆下方,利用火藥爆炸威力將城牆炸出豁口。

    十九世紀末,TNT炸藥傳入亞洲,東方戰場上開始頻繁出現以炸藥爆破方式克服障礙的相關記載。甲午戰爭期間,日軍用木桶盛放炸藥,企圖對景福宮的城門實施爆破,雖然未獲成功,卻起到了製造混亂的預期效果。隨著炸藥威力的增大,以及安全性的提高,軍隊開始採用麻袋片、布片等簡便器材,用於炸藥的包裹及使用,從而製成了炸藥包。

    可見,戰場上盛放炸藥的裝具曾經實現了“炸藥箱——炸藥桶——炸藥包”的轉變,這一過程見證了炸藥效能及爆破技術的進步。

    炸藥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單兵對敵堅固掩體、火力點及障礙物的爆破排除。解放軍的步兵“五大技術”,其中就包括炸藥包的製作與使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開您的疑惑。

  • 3 # 冰雹藍天

    “炸藥包”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上尉威廉·霍華德·李文斯所發明的,為何?請詳細看以下介紹。

    冰雹這裡只對題目中的“炸藥包”來進行說明,什麼其他的“炸藥桶、炸藥罐、炸藥箱等”都只是炸藥裝填的另一種形式,而絕非是“炸藥包”,所謂“炸藥包”必須是以軟質包裹的形式將炸藥“固定集中在一起”,而後進行捆綁,這才是“炸藥包”。

    解放戰爭中我軍大量的應用了一種土炮,其實在很多影視劇中也有很多這個炮的特寫鏡頭,就是用汽油桶製作的“大口徑火炮”,其原理就是將“炸藥包”利用黑火藥或者威力小的炸藥作為拋射用藥墊在汽油桶底部,引燃後其燃爆的威力會將用圓形厚木板隔開的捆綁好的炸藥包極速拋射出去,而在底部火藥燃爆的同時也會點燃炸藥包上的雷管引信,待雷管引信燃盡也就會引爆雷管從而引爆炸藥包起到較遠和較大的殺敵作用。

    這種“土炮“的真正發明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軍上尉威廉.霍華德.李文斯。當時李文斯研製了一款用粗大的通氣管或大型汽油桶改造、焊接而成的李文斯拋射炮,該炮多用於發射化學武器及燃燒彈,在當時還是非常厲害的。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炸藥包不需要被髮明,在火藥被應用在戰場之前,利用容器或布包的爆炸裝置就已經出現。但早期的黑火藥成分惡劣,大都只能發生燃燒,並釋放出大量的煙霧。

    中國至少在唐代就出現了用於戰爭的火藥包,宋代時已經趨於成熟。但這種火藥包主要為了給狼煙助燃,或者當做引火物縱火。宋代出現了一些丟出去能產生劇烈燃燒和小型爆炸的藥包。

    《宋史·兵志十一》記載:鹹平三年八月,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制火箭、火毬、火蒺藜。

    這個“火毬”,大抵就是被包裹起來的發火藥包。這個叫唐福的人,可能就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炸藥包發明人。

    火毬又叫火聤,用紙、布等裱糊成外殼,然後填入黑火藥與砒霜、鐵蒺藜、石灰、巴豆、狼煙等物質製成。既可以充當火砲的炮彈,又可以當成警戒用的訊號彈,戰場上打入敵陣,雖然無法真正的爆炸傷人,卻可以在滾動中引發烈焰濃煙,形成人員難以接近的障礙。如果集合起來使用,拿來燒燬敵人的糧草車輛實在是太合適了。緊急的時候,還可以當做守城的工具,看哪兒攻的猛,直接扔幾顆下去,一時半會兒這裡怕是沒人再來了。

    我們在宋元的故事中看到的“霹靂炮”其實就是“火毬”,按照宋人的描述,這種武器已經具備了爆炸的能力,可以產生響聲和視覺遮蔽效果。

    例如靖康元年,丞相李綱迎戰金兵,“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南宋時,採石磯一戰,虞允文阻擊渡江金兵,“舟中忽放一霹靂炮…自空而下…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遂大敗之。”

    李綱的火藥雖然沒記載炸死幾個人,但確實起到了驚敵的效果。而虞允文的做法顯然更聰明,他透過火藥爆炸,激起石灰瀰漫,從而令敵人暫時失明,成了待宰羔羊。

    到了南宋末年,金國苦苦抵抗蒙古的征伐,他們也使用起來炸藥包。不過這會兒不知是社會發展了,還是金人腦子比較開竅,他們使用的是鐵罐盛放的“震天雷”,沒那麼多亂七八糟的花活,直接點著了用投石機扔出去,“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這裡無法計較誇張的程度,現代155炮也炸不到半畝。不過還是可以側面感受下,這種原始炸藥包對敵人的傷害在當時達到了“史無前例”。

    後來大金國滅後,南宋也開始被元軍狂攻,元軍元將阿里海牙打到廣西桂林(靜江)時,竟然遭遇了一次宋人守將的“自殺式爆炸襲擊”。靜江守將,一個姓婁的鈐轄(南宋武將虛職,金國屬七品)帶了250人守月城(城門後方形如彎月的小矮牆叫月城,與甕城是配合的),當時外城已經破了,元軍打這個月城打了10天竟然拿不下。最後關頭,婁鈐轄心知過不了這關了,便讓剩下的人把身邊的火藥全堆到一門火砲旁,大夥相擁自爆。

    "婁乃令所部入擁一火炮燃之,聲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煙氣漲天外,兵多驚死者,火熄入視之,灰燼無遺矣"。這應當是古典中國最後一聲炸藥的巨響。

    黑火藥的配方在後來火炮、火槍的運用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這時候它已經能非常兇猛的爆炸了。我們無從得知是誰將它做成第一個炸藥包的,但既然黑火藥能在炮膛中炮炸,那麼離炸藥包也就一線之隔。宋人、金人都知道用火藥包製造爆炸傷敵,元人也在進攻日本的時候被記載了“火炮”的影象。明初的“跛子帖木兒”更是拿火藥、火槍、大炮在中亞東征西討,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神勇的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卡拉打得硝煙瀰漫。這個時候,一定程度上的“炸藥包”應該已經成型。

    我們知道,後來漸漸發展的“定裝式火藥”開啟了火炮發射的新時代,這些定裝藥包本就是天然的爆炸物,只要扎破個洞,插上捻子,與炸藥包別無二致。

    不過現代意義的炸藥包,那還得等到炸藥的發展以後。這類裝備多半是受火炮的定裝藥包影響,步兵們直接拿著臨時充數的大威力藥包爆破敵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炸藥爆破”已經有專門的戰鬥工兵負責了。

    在塹壕戰陣地中,有時候依靠人力挖掘坑道不方便,軍隊就會派出“戰鬥工兵”,採用煤礦爆破的方式,在陣地的地下打洞。雙方為此還會互相監聽對方的動靜,派出部隊用炸藥採取“反制”。失敗的一方,輕則一個碉堡讓人賣機票,重則整個陣地都坐土航班。

    1917年6月17日,比利時戰場梅西訥山脊戰役,德軍的60號高地讓英軍整體爆破,造成了德軍2萬人的傷亡——澳洲工兵團在陣地下方打了個超大的地道,然後埋上445噸的TNT,它們最近的一個藥室離德軍的肚皮只有27米。

    起爆後,這次爆炸持續了19分鐘才平息,不僅當場抹掉了德軍陣地,連前沿的英軍都有許多失聰和炸傻的。倫敦到都柏林的市民都聽到了地震一般的悶雷。這頓爆炸被稱為人類最大的TNT爆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傳說裡,都是仙女愛上窮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