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綜合方法 1、中藥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的。 2、拔罐拔罐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兩個穴位,交替使用。 3、刮痧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 每週可刮1~2次。 4、針灸針灸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等穴位。選用1~1.5寸針灸針,用75%酒精棉球消毒面板,刺入穴位,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兩週為1療程。 5、理療選用鎮痛安眠枕或超短波等高頻電磁療法,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可起到消炎、鎮痛、解痙、改善血液迴圈、鬆弛肌肉的作用。 6、功能鍛鍊功能鍛鍊對肩周炎的患者來說十分重要。“醫三分練七分”,應鼓勵患者多做肩關節的運動,特別是適當做大幅度的運動,對預防肩關節的粘連,肩部軟組織的拘緊、攣縮,大有好處。食療藥膳 1.取追骨風30克,酒60克。追骨風入酒內浸泡5日。分數次內服。 2.用老生薑1000克,蔥子500克,甜酒250克。將二味藥搗爛後,炒熱,敷痛處。 3.取生薑500克,大蔥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把生薑和蔥根切碎,搗成泥漿,小茴香和花椒搗成面,然後將四味混在一起攪勻,置於鐵鍋中用文火炒熱,加白酒攪和,再裝入紗布袋中,敷於患處。溫度以能耐受為度,上蓋毛巾,再蓋上棉被,使之發汗。第二天藥袋用鍋炒熱繼續用,不必換藥,此藥袋可加酒。每晚1次,堅持治療,定有療效。連服1個月見效,一般需服81天。 蛇肉湯:烏蛇肉、胡椒、生薑、食鹽各適量,燉湯,肉湯同食,日2次。具有補虛、祛風、散寒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晚期而體虛、風溼阻絡者。 川烏粥:生川烏頭約5g,粳米50g,薑汁約10滴蜂蜜適量。把川烏頭搗碎,研為極細粉末。先煮粳米,粥快成時加入川烏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後加入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即可。具有祛散寒溼、通利關節、溫經止痛之效。適用於肩周炎風溼寒侵襲所致者. 白芍桃仁粥:白芍20g,桃仁15g,粳米60g。先將白芍水煎取液,約500ml;再把桃仁去皮尖,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二味汁液同粳米煮為稀粥,即可食用。具有養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晚期瘀血阻絡者。 桑枝雞湯:老桑枝60g,老母雞1只,鹽少許。將桑枝切成小段,與雞共煮至爛熟湯濃即成,加鹽調味,飲湯吃肉。具有祛風溼、通經絡、補氣血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慢性期而體虛風溼阻絡者。功能鍛鍊 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藥後多數會復發。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鍊,預後相當不錯。 以下介紹八個肩關節功能鍛鍊的動作。 肩部功能鍛鍊圖解-11、前後擺動練習:軀體前屈(即彎腰),上肢下垂,儘量放鬆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然後做前後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作30~50次。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後挺直腰,稍作休息。休息後再做持重物(0.5~2公斤)下垂擺動練習,做同樣時間的前後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開始時,所持的重物不宜太重。可以先用0.5公斤,再逐步新增到1公斤,慢慢再新增到2公斤。 2、迴旋畫圈運動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裡向外,或由外向裡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幅度由小到大,反覆作30~50次。 3、正身雙手爬牆患者面向牆壁站立,雙手上抬,扶於牆上,用雙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雙側上肢儘量高舉,達到最大限度時,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返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肩部功能鍛鍊圖解-24、側身單手爬牆患者側向牆壁站立,用患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5和6、肩內收及外展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儘量內收,然後再儘量外展。 7、拉滑車 8、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作梳頭動作。 請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鍊,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另外,再介紹防治肩周炎的運動鍛鍊,供患者參考: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鐘,然後回原處,反覆進行。 5.後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控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鐘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儘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儘量內收,然後再儘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覆數遍。運動療法 下面為肩周炎患者介紹幾種簡便易行的運動療法:徒手體操:做肩關節三個軸向活動,用健肢帶動患肢進行各種練習。 器械體操:利用體操棒、啞鈴、吊環、滑輪、爬肩梯、拉力器、肩關節綜合練習器等進行鍛鍊。注意:應在無痛範圍內活動,因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痙攣,從而影響功能恢復。每次活動以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宜。反之則提示活動過度或出現了新的損傷,宜隨時調整運動量。 下垂擺動練習:軀體前屈,使肩關節周圍肌腱放鬆,然後做內外、前後、繞臂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直至手指出現發脹或麻木為止。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後直腰稍做休息放鬆,再做持重(1~2公斤)下垂擺動,做同樣時間的前後、內外、環繞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也可在俯臥位下進行,即將患肩垂於床外,然後做放鬆擺動或提重物擺動練習。 點穴按摩與被動運動:肩部按摩能達到改善血液迴圈、減輕肌痙攣和鬆解關節粘連的作用。按摩配合被動活動,可增大肩關節的活動範圍。 但手法一定要輕柔,以免症狀加重。 一般先在肩部施以推、揉、滾等手法,以放鬆肌肉,緩解痙攣。再拿或按肩井、肩骨禺、肩貞、中府、天宗等穴。用推按理筋法,彈撥肱二頭肌肌腱、肱三頭肌長頭及胸大肌止點。在做肩關節的抖動,同時做肩關節各方向輕巧的被動運動,逐漸擴大活動範圍,最後以搓、抹等手法結束按摩。康復療法 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對病肩採取一些固定和鎮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懸吊,並對病肩做熱敷、理療或封閉等治療。 2、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這時以功能鍛鍊和按摩為主,配合理療進行治療。肩周炎康復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醫療體操。 (l)體操練習:雙手握住體操棒,在體前,手臂伸直,然後反覆用力向上舉,儘量向頭後部延伸;在體後,雙手握棒,用力向上舉。 (2)手指爬牆練習:側面或前面站立,抬起患炎側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貼牆,然後沿牆向上慢慢作爬牆式運動。 (3)患側手臂上舉,反覆摸後腦勺;病側手於體後,上抬摸背部。如果患側手臂活動不便,可用健側手幫助患側手上抬。
中醫綜合方法 1、中藥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的。 2、拔罐拔罐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兩個穴位,交替使用。 3、刮痧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 每週可刮1~2次。 4、針灸針灸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等穴位。選用1~1.5寸針灸針,用75%酒精棉球消毒面板,刺入穴位,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兩週為1療程。 5、理療選用鎮痛安眠枕或超短波等高頻電磁療法,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可起到消炎、鎮痛、解痙、改善血液迴圈、鬆弛肌肉的作用。 6、功能鍛鍊功能鍛鍊對肩周炎的患者來說十分重要。“醫三分練七分”,應鼓勵患者多做肩關節的運動,特別是適當做大幅度的運動,對預防肩關節的粘連,肩部軟組織的拘緊、攣縮,大有好處。食療藥膳 1.取追骨風30克,酒60克。追骨風入酒內浸泡5日。分數次內服。 2.用老生薑1000克,蔥子500克,甜酒250克。將二味藥搗爛後,炒熱,敷痛處。 3.取生薑500克,大蔥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把生薑和蔥根切碎,搗成泥漿,小茴香和花椒搗成面,然後將四味混在一起攪勻,置於鐵鍋中用文火炒熱,加白酒攪和,再裝入紗布袋中,敷於患處。溫度以能耐受為度,上蓋毛巾,再蓋上棉被,使之發汗。第二天藥袋用鍋炒熱繼續用,不必換藥,此藥袋可加酒。每晚1次,堅持治療,定有療效。連服1個月見效,一般需服81天。 蛇肉湯:烏蛇肉、胡椒、生薑、食鹽各適量,燉湯,肉湯同食,日2次。具有補虛、祛風、散寒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晚期而體虛、風溼阻絡者。 川烏粥:生川烏頭約5g,粳米50g,薑汁約10滴蜂蜜適量。把川烏頭搗碎,研為極細粉末。先煮粳米,粥快成時加入川烏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後加入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即可。具有祛散寒溼、通利關節、溫經止痛之效。適用於肩周炎風溼寒侵襲所致者. 白芍桃仁粥:白芍20g,桃仁15g,粳米60g。先將白芍水煎取液,約500ml;再把桃仁去皮尖,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二味汁液同粳米煮為稀粥,即可食用。具有養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晚期瘀血阻絡者。 桑枝雞湯:老桑枝60g,老母雞1只,鹽少許。將桑枝切成小段,與雞共煮至爛熟湯濃即成,加鹽調味,飲湯吃肉。具有祛風溼、通經絡、補氣血之效。適用於肩周炎慢性期而體虛風溼阻絡者。功能鍛鍊 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藥後多數會復發。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鍊,預後相當不錯。 以下介紹八個肩關節功能鍛鍊的動作。 肩部功能鍛鍊圖解-11、前後擺動練習:軀體前屈(即彎腰),上肢下垂,儘量放鬆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然後做前後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作30~50次。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後挺直腰,稍作休息。休息後再做持重物(0.5~2公斤)下垂擺動練習,做同樣時間的前後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開始時,所持的重物不宜太重。可以先用0.5公斤,再逐步新增到1公斤,慢慢再新增到2公斤。 2、迴旋畫圈運動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裡向外,或由外向裡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幅度由小到大,反覆作30~50次。 3、正身雙手爬牆患者面向牆壁站立,雙手上抬,扶於牆上,用雙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雙側上肢儘量高舉,達到最大限度時,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返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肩部功能鍛鍊圖解-24、側身單手爬牆患者側向牆壁站立,用患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5和6、肩內收及外展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儘量內收,然後再儘量外展。 7、拉滑車 8、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作梳頭動作。 請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鍊,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另外,再介紹防治肩周炎的運動鍛鍊,供患者參考: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鐘,然後回原處,反覆進行。 5.後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控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鐘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儘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儘量內收,然後再儘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覆數遍。運動療法 下面為肩周炎患者介紹幾種簡便易行的運動療法:徒手體操:做肩關節三個軸向活動,用健肢帶動患肢進行各種練習。 器械體操:利用體操棒、啞鈴、吊環、滑輪、爬肩梯、拉力器、肩關節綜合練習器等進行鍛鍊。注意:應在無痛範圍內活動,因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痙攣,從而影響功能恢復。每次活動以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宜。反之則提示活動過度或出現了新的損傷,宜隨時調整運動量。 下垂擺動練習:軀體前屈,使肩關節周圍肌腱放鬆,然後做內外、前後、繞臂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直至手指出現發脹或麻木為止。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後直腰稍做休息放鬆,再做持重(1~2公斤)下垂擺動,做同樣時間的前後、內外、環繞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也可在俯臥位下進行,即將患肩垂於床外,然後做放鬆擺動或提重物擺動練習。 點穴按摩與被動運動:肩部按摩能達到改善血液迴圈、減輕肌痙攣和鬆解關節粘連的作用。按摩配合被動活動,可增大肩關節的活動範圍。 但手法一定要輕柔,以免症狀加重。 一般先在肩部施以推、揉、滾等手法,以放鬆肌肉,緩解痙攣。再拿或按肩井、肩骨禺、肩貞、中府、天宗等穴。用推按理筋法,彈撥肱二頭肌肌腱、肱三頭肌長頭及胸大肌止點。在做肩關節的抖動,同時做肩關節各方向輕巧的被動運動,逐漸擴大活動範圍,最後以搓、抹等手法結束按摩。康復療法 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對病肩採取一些固定和鎮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懸吊,並對病肩做熱敷、理療或封閉等治療。 2、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這時以功能鍛鍊和按摩為主,配合理療進行治療。肩周炎康復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醫療體操。 (l)體操練習:雙手握住體操棒,在體前,手臂伸直,然後反覆用力向上舉,儘量向頭後部延伸;在體後,雙手握棒,用力向上舉。 (2)手指爬牆練習:側面或前面站立,抬起患炎側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貼牆,然後沿牆向上慢慢作爬牆式運動。 (3)患側手臂上舉,反覆摸後腦勺;病側手於體後,上抬摸背部。如果患側手臂活動不便,可用健側手幫助患側手上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