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52944140293

    1.第一階段 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7年)

    主要特點是:

    (1)採用電子管作為基本邏輯部件,體積大,耗電量大,壽命短,可靠性大, 成本高。

    (2)採用電子射線管作為儲存部件,容量很小, 後來外儲存器使用了磁鼓儲存資訊,擴充了容量。

    (3)輸入輸出裝置落後,主要使用穿孔卡片,速度慢,容易出去使用十分不便。 (4)沒有系統軟體,只能用機器語言和組合語言程式設計。

    2.第二階段 電晶體計算機 (1958~1964年)

    主要特點是:

    (1)採用晶體管制作基本邏輯部件,體積減小,重量減輕,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計算機的可靠性和運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2)普遍採用磁芯作為貯存器,採用磁碟/磁鼓作為外儲存器。

    (3)開始有了系統軟體(監控程式),提出了作業系統概念,出現了高階語言。

    3.第三階段 積體電路計算機 (1965~1969年)

    主要特點是:

    (1)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製作各種邏輯部件,從而使計算機體積小,重量更輕,耗電更省,壽命更長,成本更低,運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2)採用半導體儲存器作為主存,取代了原來的磁芯儲存器,使儲存器容量的存取速度有了大幅度的 提高,增加了系統的處理能力。

    (3)系統軟體有了很大發展, 出現了分時作業系統, 多使用者可以共享計算機軟硬體資源。

    (4)在程式設計方面上採用了結構化程式設計,為研製更加複雜的軟體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

    4.第四階段 大規模、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 (1970年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冪飾演過哪些電視劇?